扫码手机阅读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作者:实朴 | 分类:历史 | 字数:211.5万

第588章 过河卒子

书名: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作者:实朴 字数:3411 更新时间:2024-10-11 11:31:44

胡适刚回到北平,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胡适认为张学良“这祸闯得不小”,当日给张学良去电:“介公负国家之重,若遭危害,国家事业至少要倒退二十年。足下应念国难家仇,悬崖勒马,护送介公出险,束身待罪,或尚可自赎于国人。”

1937年7月11日,胡适应蒋介石与汪精卫之邀到庐山,参加国民党第一期庐山谈话会。当天下午胡适与蒋介石面谈,陈述北平情形,民情的激愤,认为中央不应放弃河北。

7月20日,在庐山最后一次茶话会上,众人谈教育问题。江恒源、朱经农、陶希圣、高君珊、吴贻芳、傅斯年等人先后发言,胡适最后讲话,谈了四点:第一,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的教育。第二,如果真需要一个中心思想,那么,“国家高于一切”可以作共同行动的目标。第三,主张恢复“有同等学力者”此条招考办法。以救济天才,阻止作伪犯罪。第四,教育应该独立,其涵义有三:(1)现在官吏不得做公私立大学校长、董事长;更不得滥用政治势力以国家公款津贴所长的学校。(2)政治的势力(党的势力)不得侵入教育。中小学校长的选择与中小学教员的任聘,皆不得受党的势力的影响。(3)政府应当禁止无知疆吏以自己的偏见干涉教育,如提倡小学读经之类。

7月28日,两期庐山谈话会结束,胡适下山,乘飞机到南京。因北平失陷,胡适暂时留在了南京。

8月17日,胡适在南京参加了国防参议会第一次会议。

8月21日,胡适与杭立武、周炳琳、傅斯年等人商谈救济大学教育的问题,大致决定了两件事:(1)将来各大学教员有余人,可送往边地大学服务。(2)将来宜在内地筹设一个科学工程研究所,以应付国家的需要。

8月,北大、清华、南开准备在长沙组建临时大学,并在南京成立临时大学办事处,除三校校长为委员外,各校各加一人为委员,北大为胡适、清华为顾毓琇、南开为何廉,此外委员中还有傅斯年、皮宗石等。胡适对于临时大学提出了很多建议。

在胡适看来,百年树人,无论多艰难,教育都必须坚持。正当胡适为在战争条件下如何坚持办学而呕心沥血时,8月19日,蒋介石商请胡适到美、英两国进行民间外交,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国难当头,胡适选择了做”过河卒子”。1937年9月8日深夜,胡适从南京出发,再度赴美。不过这一次不是学术活动,而是肩负着国民政府的使命,向美国朝野进行中国抗战宣传,争取其理解、同情与支持。

蒋介石为什么要派胡适赴美进行战时宣传,加大对美国的公共外交呢?

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想争取欧美国际援助,不管驻英、法大使多么优秀,做了多少工作,只要向英、法提出,英、法都会提出要中国首先争取美国这么做,要“平行一致行动”。从长远看,必须着重发展与美国的外交关系,才能获得更广泛的国际援助。

基于这样的现实与考虑,必须加强对美的外交工作。派谁?蒋介石首先想到了胡适。

一方面,鉴于胡适在知识分子中的威望,将胡适委以重任派往美国,可以使知识分子暂时放下对政.府的批评,为抗战集合到自己的周围。另一方面,胡适在美国有那么多老师、同学、朋友,在美国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界有着广泛的影响。特别是胡适善于演讲,在他理性而又通俗易懂的演讲中,自有一种逻辑的感染力深深地令人折服。凭他的能力,在美国各界是应该能够获得对中国抗战理解、同情和支持的。

而派胡适赴美,更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他从创办《独立评论》时起便很关注中日问题。他主张公开的外交,以期获得国人的理解,从而唤醒民众。他根据当时局势对中日全面战争精确地排出时间,“对世界固应赶紧结合,对日本尤不可不做一种可以使我们喘气十年的Modus Vivendi(权宜之计)。若无一个缓冲办法,则不出一二年,日本人必不容许蒋先生整军经武。”胡适认为中日之战必不是孤零零的中日之战,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日本侵略与欧美产生的“利益上的冲突”,将之引导成对日本的“国际大劫”。他后来将之凝聚成“苦撑待变”四个字,随之被国民政府接了过去,变成了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外交方针。

蒋介石当时选派了三个人,另两位是张忠绂和钱端升。张以家庭困难为由,一开始就没去;钱去了后觉得靠演讲收效太慢,很快就消极回国了。只有胡适本着“做了过河卒子”的拚命精神,肩负着国家的使命无怨无悔地做了下去。

胡适注重向政要宣传中国抗战。飞机经停菲律宾时,他拜访了总统蔻桑。

胡适宣传的主要方式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演讲。

胡适一到美国,便忙了起来。9月26日上午10时飞抵旧金山还没住下,就先到中华会馆参加茶会,发表简短谈话。吃过午饭,仍然没有休息,又赶往大中华戏院,对当地华侨以及各界人士演讲。晚上人们得知胡适到来,争相邀请他赴宴,结果一口气赶了两处宴会做了两场演讲。当天很晚才回到住处,强撑着在日记中叹息:“甚疲倦了”。尽管如此,由于是事先约定,29日中午又前往联邦俱乐部演讲。30日胡适在加利福利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演讲。10月1日到哥伦比亚广播电台向全美听众作广播演讲。

胡适的这些演讲是在自身和客观条件都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胡适从1937年8月即断断续续生病,最主要的是眼睛时感酸疼模糊,尤其是牙疼一直在困扰着他。22日肠子发炎住院;9月16日在香港开始发烧;11月13日,胡适应美国纽约外交政策协会邀请演讲,但那天早起,胡适就觉得不舒服,吃的早饭全吐出了。中午外交政策协会宴请,胡适一点胃口也没有,什么也没吃。但仍然坚持演讲,并答复了许多问题。演讲完,胡适出了一身大汗,里衣全湿了。演讲过程中,胡适又拉了一次肚子,此次胡适不仅没住院,而且强忍了两天,一边靠吃药,一边靠饥饿来治疗自己,预定的演讲与座谈一场也没耽搁,朋友们也都没有看出来。

由于正处于寒冷季节,沿途风雪交加,所去城市大都也是冰天雪地,火车常常为此晚点,这就增加了奔波之苦。还有一点就是胡适患过脚病,尤其怕冬天,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四处演讲,对胡适的身体来讲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此,夫人江冬秀在国内得知这一消息后,就非常担心胡适的脚是否受得了。从行程上,基本上是夜行晨到。对沿途小城,留停时间短有约定必须演讲的,胡适常常是一到,将行李放到旅馆,来不及休息,就在主人的陪同下,立即前去演讲。胡适几乎平均一天一场半演讲,其密度之大,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在奔波劳累之余,加上各种拜会访谈,常常每天都要到很晚甚至半夜才能告一段落,这种工作强度,也决非一般人所能承受。

胡适对演讲非常慎重认真。比如在旧金山,9月30日一天胡适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度过的。由于不停地演讲,晚上又参加斯坦福大学校长威尔伯(Wibur)夫妇为他们举行的招待会。回到住地,已是半夜,不知是没吃饱还是吃的东西不合胃口,胡适此时突然感到很饿,连忙上街找到一家小饭馆匆匆吃了点,这时已是第二天10月1日凌晨1点多了。刚想睡下,突然想到第二天约定的到哥伦比亚广播电台,向全美听众作广播演讲。

电台规定,演讲时间不能超过一刻钟,又由于媒体的限制,电台的演讲必须简洁精炼,既要单刀直入又要有条有理合情合理,这样才能显得既斩钉截铁又能打动听众。现有的讲稿显然不行,必须进行加工。胡适揉了揉疲惫的眼睛,坐到桌前,开始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改写演讲稿,一直到5点半才觉满意然后睡去。

胡适对演讲非常坚持原则与气节。还是这次在哥伦比亚广播电台向全美听众作广播演讲。虽然5点半才睡,但仅睡两个半小时就醒了。胡适起来将讲稿让人送到电台。随后电台的帕迪•洛厄对胡适说,广播电台看了他的演讲稿,觉得言词太尖锐,想请胡适修改一下,能不能说得含蓄委婉一些。胡适稍加思考,认为没什么不妥啊,于是手一挥,斩钉截铁地对洛厄说,你回去告诉电台,宁可取消广播,我这稿也不愿、不能修改。洛厄一听,只好回去和电台商量。电台看胡适发了那么大火,只好按胡适的原稿去录播,而且在胡适去时“他们倒更客气了”。这次广播演讲虽然只有13分钟,却取得了极大成功,产生了极大影响,王正廷大使在华盛顿听了后,立即打电报来对演讲的成功表示祝贺。

胡适还注重广泛接触工商经济界人士。各地华人华侨也都热情欢迎他们的到来,愿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帮助。以经营钨锑外贸起家的大企业家、抗战爆发时得到过胡适帮助的华人李国钦,更是伸出了相助之手。9月1 8日,李国钦邀了4 0位工商业、银行的领袖,如托马斯•拉蒙特(Thomas Lamont)等人,和胡适相见并一起吃午饭。吃过饭后,又请胡适用30分钟的时间介绍中国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