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 分类:历史 | 字数:19.4万

第207章 山高路远,愿诸君扶摇直上!(万字章)

书名: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字数:3524 更新时间:2024-10-11 10:42:55

政治如戏剧,朝堂作舞台。

御门早朝。

当萧敬扯着嗓子喊出了“议”。清流言官们一窝蜂似的开始攻击王越。

这么多年来,王越就是个箭靶子。每逢权臣巨宦倒台,清流言官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准备准备,参王越。

“禀皇上,王越结交奸宦李广,以七十三之龄认贼作父。毫无廉耻可言!”

“禀皇上,王越依附李广,觊觎兵权、高位。他这是图谋不轨,意图谋反!”

“禀皇上,都察院一百零三名御史联名上折,恭请皇上赐死王越!”

“禀皇上,李广畏罪自杀,王越应陪葬,以尽龟孙之孝!”

言官们侮辱功勋卓着的老王为“龟孙”,明摆着既要杀人,又要诛心。

言官们义愤填膺,吐沫星子乱飞。没人提及王越在成化朝立下的军事功勋。

没人提及若无王越,河套草原如今恐怕是北虏地盘。

没人提及若无王越,西北岂有二十年安宁。

更没人提及,若不是王越与汪直在成化朝用铁与血打下基础,为大明赢得一个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岂有如今弘治盛世光景?

今日清流言官们来势汹汹。弘治帝压力山大。

他甚至做好了打算:实在不行,让王越小杖受大杖走吧。剥夺他的左都御史赐衔,遣回原籍养老。

就在此时,文官们听到了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诸位大人,稍安勿躁!”

说这话的人,是锦衣卫常屠夫。

吏科都给事中季源高声质问:“常同知,你要为王越说话嘛?难道你是李广、王越一党嘛?”

常风哭笑不得,心中暗骂:你个小破给事中知道个卵。李广失势,是我一手策划的。

弘治帝也看不下去了:“季源,御门议事要让人把话说完。不要胡乱攀扯!”

皇帝发话了,季源只得噤声。

常风道:“诸位大人有所不知。王老都院致仕之后,我们锦衣卫找上了他。委托他办一件大事。”

季源问:“什么大事?”

常风高声道:“潜伏奸宦李广身侧,清查李广罪行!”

此言一出,御门前广庭哗然。

左都御史闵珪狐疑的看了一眼常风:“常同知,伱是说王越依附于锦衣卫?”

常风道:“锦衣卫与都察院一样,都是皇上的眼睛和耳朵。王越帮锦衣卫查奸,何谈‘依附’一说?”

“难道锦衣卫在闵都院眼里,就那么不堪嘛?”

闵珪自知失言:“啊,我不是那个意思。你说王越是锦衣卫放在李广跟前的暗桩。总要有个凭证吧?”

“你常同知总不能红口白牙,上嘴皮一碰下嘴皮一磕,就把坏人说成好人。”

常风早有准备,拿出了那封为王越洗脱罪责的假信。

这个法子,还是常风从成化末年的秋夜往事中得到启发,想出来的。

常风道:“这是弘治九年李广过寿时,王越写给李广的贺寿信。上面有贺诗三首。我读给诸位听。”

常风朗声读完了三首肉麻的贺寿诗。在诗中,王越就差直言“李公公您老是我亲爹”了。

御史言官们又开始议论:“王越谄媚小人,言辞令人作呕!”

“王越简直就是文人之耻!皇上不但应赐死他,还应收回他的景泰二年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苍天呐!朝堂竟有如此寡廉鲜耻之人。大明列祖列宗在天有灵,恐怕会莫名惊诧。”

常风道:“诸位稍安勿躁!这封信乃是米汤显影信。在信的背面,王越用米汤写了一封言辞犀利,辱骂李广的信!”

言官们面面相觑:“什么?常同知不会是开玩笑吧?”

“什么米汤显影?空口无凭的.”

常风扬了扬手中的信纸,高声道:“我并非信口雌黄。只需在信纸背面喷上盐水,在烛火边略加烘烤,字迹便能显影!”

弘治帝吩咐萧敬:“照常风说的做。”

萧敬命小宦官端来了一碗浓盐水。他含了一口,喷在信纸背面。随后点燃一根红烛,在烛火旁烘烤了片刻。

萧敬道:“禀皇上,信纸背面果然有字。”

弘治帝道:“念!”

萧敬朗声道:“李广,你这个王八蛋!贪财如命的阉货,弄权作乱的小人我已暗中搜集你横行不法的证据,待搜集齐全,必公之于众”

闵珪将信将疑:“王越为何要在贺寿信的背面痛骂李广?”

常风答:“王越是怕李广倒台后,百官误会他真是李广党羽。这才在贺寿信背面提笔蘸米汤,痛骂李广,留作证明自己清白的证据!”

“我这里还有一封李广的亲笔信。是他倒台前两天写给王越的。”

说完常风又从袖中拿出一封信,读道:“王越老贼。你用米汤在贺寿信的背面辱骂我的事,已被我察觉。等着吧,过几日我便让你身首异处。”

信读完,前广庭又是一片哗然。

常风道:“还好李广兴建毓秀亭导致宫中岁忌的恶事被太皇太后察觉,皇上罢了他的官职。”

“若李广多当几天司礼监秉笔,恐王越将身陷不测之地。”

“王越是智斗奸宦的大忠臣啊。”

“今日早朝却被诸位御史误解、弹劾。常风不得不为王越鸣不平!”

常风在早朝时有两个应声虫、小迷弟。一个是张延龄,一个是张鹤龄。

张延龄大喊一声,附和常风:“王越,大忠臣哇!”

张鹤龄不甘示弱,扯着嗓子跟着喊:“王越,大忠臣哇!”

吏部尚书马文升、兵部尚书刘大夏一齐跟着高喊:“王越,大忠臣哇!”

一时间,“王越,大忠臣哇”的喊声响彻前广庭。

闵珪问了常风最后一个问题:“你怎么证明王越是锦衣卫派在李广身边的暗桩?”

常风是锦衣卫的二当家。他说王越是锦衣卫的人,那他就是锦衣卫的人。

常风道:“王越的名字写在卫里暗桩名册上。闵都院如果存疑,可以去查名册。”

弘治帝终于开口:“王越是忠是奸,如今已大白于天下。此事不要再议。议下一件。”

常风给兵部尚书刘大夏使了个眼色。

刘大夏心领神会,出班议道:“禀皇上,兵部塘报,鞑靼小王子向贺兰山北麓增派兵马一万。意图夺回贺兰山。”

“西北军情如火,恳请皇上早定三边总制人选!”

三边总制,是大明开国至弘治朝地位最高的疆臣。官讳全称“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三边,指的是陕西、甘肃、宁夏。

这个官有多大呢。它节制河西巡抚、河东巡抚、陕西巡抚、甘肃巡抚、宁夏巡抚。

另节制甘州、肃州、凉州、西宁、宁夏、固原、延绥、神道领、兴安九位总兵。

三边总制既有兵权,又管数省政务。朝廷在西北的十九万边军,全归三边总制指挥。

这个职位类似于满清的抚远大将军。当这个官的人,权势类似于年羹尧。

弘治帝叹了声:“朕命诸卿举荐三边总制的人选,诸卿一连举荐了七人,皆不合朕的心意。”

常风是家臣,没有资格举荐封疆大吏。

马文升看了常风一眼,随后出班:“禀皇上,臣举荐王越!”

弘治帝道:“哦?”

闵珪反对:“王越风评太差,汪直得势他依附汪直,万安得势他依附万安,刘吉得势他依附刘吉.”

马文升反问:“打仗靠的不是风评!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

“要说打仗,满朝文武有几人能比得过王越?”

“用不用我提醒下诸位?”

闵珪问:“提醒什么?”

马文升侃侃而谈:“天顺七年,王越任大同巡抚。到任后缮修器甲,精简兵卒,七次打退北虏的小规模骚扰。”

“成化三年,王越改任宣府巡抚。随抚宁侯朱永征讨毛里孩,大获全胜。”

“成化五年,鞑靼部入侵河套,王越率宣府兵增援。在榆林大破鞑军,取得榆林大捷。鞑靼望风而逃。”

“成化六年,鞑军万余五路入侵延绥。王越破敌于开荒川,再获大胜。”

“成化九年,满都鲁再侵河套,动用兵马近十万,声势浩大。河套驻军几乎全军覆没。”

“又是王越受命于危难之间,率军前往河套。取得了红盐池大捷,杀敌无数。替大明夺回了养马地。”

“成化十六年,亦思马因犯边。先皇命王越为主帅,带兵迎击亦思马因。取得了威宁海大捷。奇袭威宁海的战例,至今是武科举常出的题目!”

“成化十七年,鞑靼自海东山入寇。王越率军出大同,于黑石崖大破鞑靼。之后因功被先皇晋为太子太傅。”

“按明制,文官不得任武职。先皇为功勋卓着的王越破了例。任命他为前军都督,提督团营。”

“成化十八年,鞑靼入寇延绥,王越带兵与之鏖战,得延绥大捷,斩获颇多,鞑靼不敢轻犯延绥,延绥军民颇得息肩。”

马文升一口气将王越在成化朝取得的一系列大捷全都说了一遍。

刘大夏跟他一唱一和:“观兵部战事底档,王越乃成化朝军功第一!先皇也曾有明训,说王越乃成化朝第一名将!”

马文升道:“三边总制,没人比王越更合适。”

最后他亮出了刀子:“若满朝官员谁要是觉得王越不合适,就让他去当这个坐在火药桶上的三边总制,如何?”

一众文官噤若寒蝉。要说在朝堂上聒噪,他们是行家里手。要说打仗,他们就是一群小卡拉米。谁也不敢去当西北的统帅。

常风高呼一声:“恭喜皇上得辅国名帅,西北平定,只在须臾之间!”

张鹤龄道:“对对对!王越当了三边总制,西北就太平啦!青天就有啦!”

张延龄大喊:“皇上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圣主!皇上知人善任,善用忠臣良将。我大明天下无敌啊!”

事已至此,文官们再反对,也无法阻止王越执掌三边。

弘治帝道:“内阁拟旨,起复王越为三边总制。率陕西、甘肃、宁夏全部边军,直捣贺兰山,驱逐鞑靼北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