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后穿成不受宠的嫡女逃荒了
作者:南归鸟 | 分类: | 字数:34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04章 国丧
宣武皇帝在位三十八年,海内河清,天下太平。民有所安,万邦咸服。吏治清明,君臣善睦。然年老体衰,几经病痛,终于天历二十四年七月十一日驾崩,时年五十一岁,安葬与帝陵,谥号“德孝”,史称德孝宣武皇帝。
其第三子燕王,人品贵重,德才兼备,骁勇英武,聪颖过人,是以立为新帝,于三日后即位。诸皇子戮力同心,共戴新君。众臣工悉心辅弼,同扶社稷。
一场由上层皇权交替产生的腥风血雨,最后以先皇驾崩,燕王登基结束。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在新皇杀伐果断、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下,朝廷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端王、肃王为首的失败者,最后被削爵、贬为庶人。分别圈禁在宗人府和自己的王府中,终身不得外出,其家人及其亲近的党羽,男子年满十岁者砍头或发配边疆,女子皆入宫为奴或为官妓。
处理了为首的这些人,对剩下的那些人,新皇没有继续赶尽杀绝,而是选择了罢手。
自此龙宏皇朝迎来新的开始。
国丧二十七天,新皇审奏奏章,不能用红笔指示,一律用蓝笔代之。各部、各院也应用青篆书写。寺院、道观要敲钟三万钟。每天举行诵经和吊唁。
从皇帝驾崩之日起,文武百官、庶民一百天不许嬉戏,四十九天不宰杀,全国人民禁婚一个月。
蜀地为皇朝属地,各城池自然也要遵守这个规定。只不需要如京都一样严格,只需在城墙挂白幡,官员们禁止宴饮,城里一切娱乐活动停业三天,以此表示对皇帝驾崩的哀痛就可以了。
大河村虽是乡下,按理说也不会有谁真的管的那么宽,但请客、宴请这类的事还是要避讳一下的。
所以当日沈娇娇他们只买了些日常生活用品,还有厨房做饭要用的一些调料,香料,和几匹做衣服的布外,就没再买其他物品了。
计划赶不上变化,本来打算好的,明日请来帮工的村民们和宋里正一家来吃饭,也是为了庆祝入住新居。
但现在国丧期,他们也不敢顶风作案。只好去宋里正说明了缘由,又说等过了国丧期,再请乡亲们一起吃饭。
宋里正自也明白这个道理,罢了罢手,现在这时节也不好,过段时间再说吧。
除了不能宴饮、婚嫁,国丧对他们这些平头老百姓倒也没什么影响,平时该干什么干什么。
七月已是真正入夏了。
天气炎热,树影清清,午后晴朗无风,知了在大槐树上“吱吱吱”地叫个不停,村里的大黄狗,蔫头耷脑地趴在地上,吐出舌头哈气。
院角的那棵柿子树开花了,一簇一簇地黄白色,或浅黄白色或带着紫红色的花朵,躲藏在宽大的叶片之间,似小家碧玉般温润。
虽然闻不到花开的味道,却可以坐在柿子树下,听花开的声音,显得静谧安然。
浅夏柿花,不与百花争长短。
除了柿子树包含的那些吉祥寓意,她最喜欢的还是描写柿花的这句话。
沈娇娇让双寿在廊下放了一张躺椅,预备着午后休息的时候用。廊下阴凉,还有大树遮阴,偶尔吹来一阵清风,可比屋子里凉快多了。
此刻她星眸微闭,脸上搭着一方白色巾帕,手上拿了一把团扇,躺在躺椅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阳光从繁密的树枝上穿透而下,留下隐隐绰绰的斑驳之影。
西厢房,紫娟、菊香困了也趴在榻上午休,方嬷嬷昨儿睡的早,午间就没了困意,只拿了昨儿买的布,开始裁布做衣服。
葛布清爽透气,质地轻柔,是制作夏衣的首选,而他们买的这个葛布只是粗葛布,也就是平常百姓能买到的那种。
大都用来制成袍子、短袖、或者无袖装,更有甚者做成了背心。
葛布也常被用来裁剪成内衣贴身穿,但大多用的是细葛布。相较粗葛布,这种细葛布颜色特别亮白,织成的葛衣轻薄透气、吸湿排汗。
于是细葛布也成为皇家贡品和贵族用品,甚至用它来作为高温补贴。
沈娇娇他们在新南镇自是只能买到粗葛布的,好在粗葛布也很实用,直接买了一整匹布。
一匹布大概是四十尺,一个成人做一身衣服在七尺到八尺的样子,小孩子只需要四五尺,所以一匹布做完所有人的衣服还是足够的。
只十几件衣服,就算做也需要好长一段时间才做的完,所以方嬷嬷只负责给沈娇娇和沈玄明做。
紫娟、菊香给她们自己和方嬷嬷做,又叫来会制衣的赵猎户媳妇,赵家嫂子来帮忙做王掌柜、双寿福瑞的衣服。
前几日沈娇娇他们修房子的时候,赵猎户就每日都来帮工,也没要工钱,做的活儿是又好又快。
王奶奶也带着赵嫂子来帮方嬷嬷做饭,紫娟、菊香这才空出了时间,清洗换下来的衣物。
沈娇娇知道赵大叔这是惦记着欠钱的事,也就没硬给工钱,只让他们一家这几天留下和他们一起吃饭。
又想到赵家是泥土屋,屋顶和墙壁都有破损,赵大叔恐怕也没有银钱弄,最后只能是找点儿泥和稻草随便整一下。
这样的屋子住不了多久就会重新开裂,沈娇娇就想着把修完房子没用完的瓦和腻子膏,都送给赵大叔修房子。
他们再弄点儿泥土砖什么的,屋子也能修补的很好,至少在他们一家有钱重新修房子前,赵大叔和王奶奶有房子居住。
今儿,赵猎户用沈娇娇他们给的材料,重新把屋子修整一下,因为没什么人手帮忙,本来打算自己一个人慢慢做的。
没想修屋子的这天早上,站在屋顶掀瓦的赵猎户,看见王掌柜笑呵呵地带着双寿、福瑞,三人拿着工具,表示,“赵大哥,我们来帮你忙了。”
赵嫂子是典型的农村妇人,家里一年四季所有的衣服、鞋袜都是她自己在做。赵嫂子手脚利索,针脚细密,一件衣服两三天就能做好,还完全不需要熬夜做的那种。
三天后,在赵嫂子和方嬷嬷等人的努力下所有人都穿上了新葛布衣。
赵嫂子做出一件衣服,沈娇娇给她十文钱,三件衣服给了三十文。
当日,最后一件衣服做完后,方嬷嬷就将早就准备好的工钱给了赵嫂子。
赵嫂子推拒一番后,在方嬷嬷的劝慰下还是收下了。银钱入手的那刻,赵嫂子眼泪都出来了。
想到家里虽有粮食还不至于愁吃喝,但欠下的账也一直挂在他们一家人心间,这让他们不安。
她家男人一来就想去镇上找个活赚点钱,但这几天先是帮沈小姐家修房子,后面又在弄自家房子。
只前儿上了一次山,打了两只野鸡,捡了十几个野鸡蛋,这些他们都没留下,全部拿到集市上卖了。
卖了十几两银子也不能先拿去还账,自家还有开销,不说吃的油、盐,也得给家里人置办新夏衣了。
衣服本来就不多,几件衣服穿来穿去,布丁缝了一层又一层,马上看着都没一件好衣服可以换了,天气也越来越热了,那几件衣服也有点穿不上了。
大人还好,天气热了还能忍忍,她只是可怜狗蛋,他年纪小,睡觉的时候每晚都热的睡不着,只在凌晨凉快一些了才睡着。
热了,胃口也不好,狗蛋吃不好睡不好,这几天都瘦了,她这做娘的是真心疼了啊。
她想着要不去镇上找找洗衣服的活儿。听说这边洗一件衣服能拿个一、两文,她也不嫌少,她每天手脚勤快一点,一天洗个十几件,也能有十几二十文的。
有了这些钱,她慢慢都攒下来,去镇上买两匹布给她男人和儿子做两件新衣服。
想想她也觉得有了奔头,只准备今天就去找找村里的婶子、姑娘们问问她们有没有什么门路。
只是她还没出门,方婶子上门找她帮忙做衣服,她略微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先把事儿放放,打算帮忙先把衣服做完了再去找工。
衣服本来她就没想要钱,但她一下就想到她男人这几天愁的睡不着觉,儿子也吵闹的厉害,咬着牙还是收下了钱。
再等等,等找到活干了就好了。
怀着这样的期待,没想到后面沈娇娇就给他们一家带来了一份,工钱丰厚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