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后穿成不受宠的嫡女逃荒了
作者:南归鸟 | 分类: | 字数:34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05章 重整菜园子
三日后,燕王于京都正式登基为帝,改年号建元。
新皇登基后,颁下圣旨,大赦天下,与民更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宣武天历二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昧爽以前,除谋反大逆,谋杀祖父母、父母,妻妾杀夫,奴婢杀主,谋故杀人,但犯强盗蛊毒魇魅不赦外,其余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罪无轻重,咸赦除之。与民生息,减免全国税赋一年,免兵役、徭役三年。
钦此!
圣旨颁下,全国百姓举国欢庆,都赞叹新皇仁德。
自此,前几日城镇挂着的白幡都摘了下来,所有店铺开始正常营业。
瓦市、秦楼楚馆也纷纷重新开业,酒肆、茶坊、食店、摊铺,戏曲、说唱、杂技……
百姓的生活又回到往日的丰富多彩、多滋多味。
如果忽略掉成千上万逃难枉死之人,硝烟背后的尸骨,无辜惨死的灵魂,千疮百孔的城池土地。
蜀地少城,新南镇大河村,一座小巧的四合院里。
沈娇娇主仆十几人在房屋后面打理荒废了的菜园子。
四合院这边人烟稀少,只零星几家村民散落在周边。屋后这个菜园子也荒废了许久,里面的杂草长的又高又深。
刚开始拔杂草的时候就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有些草拔掉了,但根系却又长又深,他们拔掉的也只是表面的。
想要日后菜园子收成好,就得把这些深埋在地里的植物根系都挖出来。
夏季温度炎热,土壤又长期得不到滋养,表面的土早已凝结成块了,挖地时还得把这些大块的土块敲碎。
俗话说得好“土壤耕的深,黄土变成金”,要想土质好,就得深挖细耕。
拔了草,挖了地,地整好了之后要做畦,畦做成豆腐形状,旁边留下一条沟,就是垄,垄既能保住肥料,还能防止雨水淹没菜地。
挖地做垄,他们整整花了两天时间才弄好,但这样的地还不能直接种菜。
种菜前还得施肥、浇水,水倒是不愁,不说他们这边有一口水井,山上还有溪水。
只是肥料这个比较难办,这时节村里地都种完了,各家各户的堆肥基本上都用完了,一时之间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们才搬来多久,就算再能干,这也没堆积到足够的肥啊。
沈娇娇想到,那日他们去镇上逛集市的时候,突然肚子疼,他们去镇上的公共茅房上厕所的时候。
她看见有人担着桶在茅房舀肥,担肥的人应该是新南镇附近的农户,挑一桶肥给了看守茅房的人二文钱。
这倒是一个办法,或许他们可以去镇上收集肥料,反正村里的肥是没有了,有些就算还有剩余的,也不会把肥借给别家用。
菜园子七分地,大概需要七八十公斤的肥,他们自家的肥加上马、牛的粪便能有二三十公斤就不错了,但就这点是完全不够的。
去镇上茅房买了四桶粪,加上家里存的那些,全都用完了才刚刚好把地里的土施好肥。
最后又浇了水,但要想种菜还得再等个十天才能种菜,这十天时间是为了让肥料充分发酵、分解。
正好这几天她可以好好想想,菜园子应该种些什么菜好。
空闲时去问了王奶奶,王奶奶给的建议是叶子菜可以种牛皮菜、冬寒菜、茼蒿、红菜苔、大白菜。
牛皮菜即可鲜吃也可以晒干,还能拿来喂鸡鸭,种植简单方便,种下后基本上不需要管理,产量还很高。
冬寒菜是一种野菜,但也被称为“百菜之王”。种下后大概一个月就可以进行采摘了,因为采摘的是嫩茎叶,采摘以后还能继续生长,后期大约十天左右又能采收一次。
大白菜就不用多说了,茼蒿、红菜苔也都是能过冬的,有的甚至可以生长到第二年春天。有了这几种菜,他们一冬天是不愁没有新鲜蔬菜吃了。
还可以种一点土豆、红薯、玉米这样的粮食作物,直接吃一整个,烤红薯、煮玉米,或者晒干了做成各种干货,磨粉,玉米碴煮饭等等。
葱、姜、蒜这些调料也可以种一片,还有最重要的花椒。
蜀地湿气大,没有辣椒的时候,蜀地人大都会在日常做菜的时候加上一撮花椒,还有些泡脚、泡澡时也会加花椒祛湿。
村里有人家家里种的有花椒树,到时候可以去买一株成年的花椒树,移植过来后养护的好第二年就能吃上自家种的花椒了。
修整屋子的时候,沈娇娇发现屋子地基比较矮,怕到时候下大雨的时候,山上会发水淹进屋里,在屋子四周起了一条排水沟。
修排水沟的时候,为了排水沟不会被水冲垮,从山上找了大块的石板砌沟。
排水沟用了石板,就显得上边的泥土地难看的很,顺便就把周边一米的地方以及大门前的一大块地方都用石板铺上。
还从河边找了一堆光滑的鹅卵石,铺在大门到后屋的路上,一直到菜园子和两个棚子前。
福瑞闲着没事时,看菜园子什么都弄好了,但就是太空旷了,就想着从山上砍竹子下来给菜园子做篱笆。
一来保护菜园的菜,二来也是给菜园装饰一下。
砍竹子,劈竹子,搓草绳,编制,搭架,最后落成。
竹篱笆墙、菜园子简直是绝配,等日后菜种好,各种蔬菜架子一搭,菜园子就算初现规模了。
竹子的用处很多,不仅可以做成篱笆,还能变成各种盛放东西的器具。
平时紫娟、菊香上街带着的带盖寒烟提篮、青禾提篮、书香提盒、乡村天箩。
拿放饭菜用的竹风食盒。
装稻谷、大米、大豆、红薯、芋头的箩筐。盛蔬菜、水果的菜篮,装鸡蛋、食品的圆篮子。
运沙土、肥料的畚箕,筛米的米筛、簸箕,捞米饭的笊箩、锡箕。
冬季取暖的火笼,出门防晒、防淋的笠嫲等用具,都可以用竹子编织。
方嬷嬷看廊下还剩下那么多劈好的竹条,就想起以前小时候家里会拿竹子编东西,她那时就会和父母一起做。
只那时的记忆已经有点模糊了,不得已又去王奶奶那里取经去了。
最后沈娇娇得到了,一堆的各种样式精美好看的提篮,箩筐,还有几盏灯笼。
提篮、箩筐都留了一个,其他都分了下去,她把那几盏灯笼拿去给了沈玄明。
这几日沈玄明作的画,正好可以选两幅贴上去。
等晚间上了灯,把灯笼挂在屋角,山水画的灯笼映着青瓦灰墙,颇有古风雅致之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