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旅者
作者:完了没名字用了 | 分类:科幻 | 字数:59.5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92章 新式武器
既然回来了,那自然需要看看原来的实验进度,就是球形闪电的那个项目。
他们正在设计将这种武器的小型化装置装备到坦克或者战舰,战舰还好,坦克比较麻烦,因为能源问题解决不了,能量武器的耗能是非常大的,这样,要么提高储能密度,要么就增加电池组体积,可体积是有限制的,原因简单,不多说。
这里研究的肯定是提高能量密度,可是目前这个项目的进度比较慢,所以他们被拖在了这里,只能对着空气设计理论结构,他们设计的结构肯定是不如人家本专业的人设计的好的,所以团队效率变得非常低。
她很不满意,这样跟吃空饷几乎没有区别,就是做做样子怕被说罢了。
但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人家数据确实采集的够多,基本已经成熟了。那只能让他们研究怎么推动球形闪电定向移动,毕竟现在好像并没有太好的办法,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用较为均衡的电磁场限制它,想移动就不听话了。
……
九月十五日,上午……
秦岚返回gs行省的实验场,这里的事情更加重要,虽然小部分重要内容帮不上什么忙,但时刻注意一下还是好的,万一帮到了呢?
今天送来了新材料,它们的强度其实已经在实验室测量过,但现实表现未必与实验室结果接近,所以必须加工成成品再实验一下。
对于轮子的实验其实没有在轨道上进行,原因很简单,就算新材料达标甚至超标,这跟旧轨道有什么关系?轨道肯定顶不住。所以只能更换场地测试,"力学方面"主要是看它抵抗瞬时冲击的能力,因为它上坡就是突然的冲上去,如果前面的突变压力都可以承受的话后面就更没问题了,毕竟这个又不是"那什么流体"
除了力学方面,还需要考虑到耐磨性,抗腐蚀性及耐热性,这些都比较重要,如果耐磨性不合格的话这个东西就没用了,因为前段加速是靠轮子的,也就是摩擦力,所以摩擦是避免不了的,这个时候你说耐磨性不行,那不是直接脱轨寄了吗?
抗腐蚀主要考虑到这个东西属于户外工程,难免与一些易腐蚀环境相遇,如果这个东西对氧气及酸性物质非常钟爱的话,那估计用不了了,腐蚀后的金属性质与原金属性质几乎不沾边,原来需要的是抗压,现在变了,就不达标了呗。
耐热性就不多说什么了,没人想自己坐的车跑一半轮子炸了吧?
除了这些外还需要考虑些东西,由于轮子是旋转工作的,所以避免不了测试抗扭能力……
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一些东西,比如:秦岚曾经提到的磨损程度不同的问题,由于弹射器的向上部分轨道是较为标准的弧形,这便注定了在轨道上运行的刚体前后两端磨损度必然大于中部,同样的,前后两端承受的压力也不同。要是别的简单工程就敷衍一下便过去了,可这个不可以,因为运行速度及最大压力都非常大的,结果与计算偏差一点点,都有极大可能造成无法估计的后果。
对此,团队想给这个移动平台的轮子改改,可该怎么改呢?
两端小点,中间大点?这样其实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这样设计的话,如果要完美设计,那么,轮组的最低处切点相连的线就是弧线,这样的轮组怎样在平直轨道加速呢?
如果是不完美设计,也就是只取部分轮子调整大小,例如:某移动平台,一侧共有三十个轮子,现在取两端各十个调整大小……
这样行不通,因为这样只是把磨损转移给了第十一个轮子,到时候该会发生的意外还是会发生,设计直接无效作废。
以上推测,只限制于材料强度几乎刚好达标或不超标太多时。如果材料强度足够,就算只有四个有效支点又如何?还是一样运行!
可惜了,根据测试数据,目前的材料强度已经提高了近五倍,但这远远没有以达到四个支点就可以支撑的强度,而且后面肯定不可能只发射轻航天器的……
像这样的情况,就要考虑增加"节数",只要"节数"增加到一定量就可以了。
他们确实这么操作了,但与她想象的有些不同,他们的设计中这个移动平台每个或几个轮组分为一节,这样高度就会自动调节,且这样的自动调节不像弹簧调节那样,到压力大的地方又变成四个支点支撑。
可这样的设计无疑又出现新问题:这样"弹性"较高的设计无疑又给后面刹车时增加了局部脱轨的风险。
而且这个东西节数越多,连接处薄弱环节越多,无疑给后面的"二级弹射"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别忘了,那个气动弹射是内力推动的,对内部强度要求不低。
还有就是,这个移动平台与甘蔗相似,只不过甘蔗是:节数越多好吃的部分越少,而移动平台是:节数越多理论上安置航天器的空间也会缩小,毕竟,移动平台可以"Q弹"但航天器不能啊。所幸这个问题还算比较好解决的,只要有预留空间,然后在内部设置些具有有限弹性的"限制"即可。
回到脱轨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又将刹车方式改为"后刹"根据材料学知识:压力往往伴随挤压及剪力……我们改压为拉即可,原先的二级弹射本来就属于后刹式制动,所以没必要再设计了。(剪刀"或许"不足以严谨形容,不反对其它解释)
(为什么二级弹射是后刹式,我觉得还是要解释下:气体推上隔板→上隔板压气体→气体压底板。这里需要知道的是:上隔板由于是移动板且与移动平台摩擦非常小,所以基本不能以上隔板为"发力点"自然也不存在所谓"发力点"会移动的说法,因为它压根就不是!)
至于内部材料强度问题,她想,他们已经解决了,因为那种新材料不仅强度高,而且其延展性也足够,这简直不可思议!
或许有人不懂,那你就一直不懂下去吧,我不想解释这个简单的矛盾。
这点特性让秦岚非常感兴趣,这不是说她热爱科学,而是众所周知,抄作业比做作业快很多……
这样,关于移动平台的先期准备基本结束,只待成品实验了。倒是关于超导体那边,一直不见再动,一直卡在215k左右,这样可不太妙。
不过,这也不会拖住他们,因为最慢的是"大跳板",那个"东西"才是水桶里最短的木板,所以才说没有拖住他们,因为就算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理论上真正的成品实验也要一定时间,而且这个时间是计划内的几乎不可再缩的时间,所以他们没什么好说的。
她也没什么好说,她又不太懂这个,让她解个方程求个Tc还好,真要真刀真枪研究起来肯定是不如人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