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旅者
作者:完了没名字用了 | 分类:科幻 | 字数:59.5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93章 激光
九月十八日,上午,八点二十三……
说实话,秦岚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快回来,事实证明c国真的不缺天才,只是他们或许在送外卖。这不是吹的,因为她组建的家族团队里真的有人靠送外卖糊口,还有一些即将因为被排挤打压出国家研究团队的,他们被秦岚收集起来了,不仅收集了,还换了身份,也就是说,现在他们已经不再有之前的任何光环,失去了一切退路——实际上原先也没有,因为,你研究的东西,功劳跟你有什么必然关系呢?
……
回归正题。
这次回来主要是因为原先的球形闪电推进问题已经解决,秦岚看了他们的理论,挑不出什么毛病。
主要是利用了光的粒子性,以类似于"光镊"的效果来推动球形闪电定向移动,球形闪电内部离子虽多,但它们都处于同一"平衡系统"内,以电磁力结成整体,而且它"质量较轻",这就符合光镊的使用情景。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有射程要求,所以必须对激光的能量密度有一定要求,不然容易出现"脱轨"问题,这提升后的激光虽然还达不到实验型高能量武器级别,但多少也算得上一些负担了,因为激光的能量利用率实在低,所以即使激光能量不高,但消耗不一定就不高。
看到了成品后她就知道他们的完整想法了,以激光束排布特定阵列来约束球形闪电,同时也实现了推动的目的,虽然只能直线运动,但也算能用了,而且能量损耗比激光低得多。
目前暂定为六脉冲激光阵列约束,必须是脉冲激光,不然根本无法约束与驱动,普通激光能量密度远远不够,它所形成的类似"势井"也并不足以限制球形闪电,这样的话球形闪电就不鸟它了。("势井"一词并不严谨,允许其它解释)
首先测试低干扰环境下的射程。
这里的低干扰并非指所有条件都影响很低,仅仅是降低磁干扰与电干扰罢了,毕竟这两种影响属于"大头"。
要电磁屏蔽其实很简单,金属外壳就可以做到。
首先需要一个地下室,在地下室外层裹金属外壳即可抵抗一般的电磁场。
原理亦简单,先说电屏蔽——金属外壳的电场屏蔽其实就是金属在电场内的一种性质,金属内部会感应出电荷并极化,这样就会产生一个与外加电场相反的电场,这样就……
磁屏蔽亦简单,磁屏蔽原理便是因为金属导磁性比空气强,磁场这个东西比较懒,它也喜欢比较轻松的路径,所以直接走金属路径,这样内部空腔……
正是因为这些性质,才说金属会吸收电磁波。(也支持"表面电流"说法,因为这个说法是本描述的宏观体现)
……
一切准备完毕后立刻实验。
球形闪电在这个低电磁场干扰的环境打出了四十多米,轰到了墙上,从这点看,应该远远没有达到极限距离,但他们可以根据这四十米的速度梯度来推算大概极限距离,比较失望又有点高兴的是:速度在这四十米内没有出现减速及明显的加速度衰减趋势,所以,无法推算!
为什么高兴呢,因为这种情况说明射程超过了可凭"现有条件"(就是这四十米运动的速度梯度)估算的距离。这无疑值得高兴,虽然计算不了大概射程了,但他们还是要算出它的射程大于多少不是?也就是说,它的射程最小也大于或等于"球形闪电穿过四十米距离时刚好为速度最大的射程的情况",这个还是要算的。
既然实验条件不允许,那就调低激光能量密度,这个可以通过调Q来实现,通俗讲就是减少蓄能时间,以此降低一次脉冲的能量密度。(技术上亦支持其它调Q方式)
降低数个能量级并且多次打靶实验后,最终估算得出第一次实验的大概射程为两百零三米左右。但这个数据仅仅是在激光约束可控范围内,也就是说出来这个范围激光能量由于空气的各种因素能量衰减,不足以束缚球形闪电了,但这不等于不会向前运动了。
这个结果其实还算过得去,因为第一次实验的激光强度其实也不算太高,很多舰船上的反卫星激光系统能量级都比它高很多,而且后续还可以通过增加激光列阵的数量来加强约束力,这样对激光能量级的要求会进一步降低。
以上为少数实验结果,为了避免偶然性,还需要重复实验,这里就不赘述了……
上午十点三十六分,一处户外打靶区……
这里属于秦家租下的土地,已经经过改造,增加了一些遮掩措施,以此达到初步反卫星侦查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加了些对电子设备极其敏感的感应装置,除了已经得到授权的机械,其它电子设备一运行就会暴露,其实这主要是防止仿生无人机抵近侦查。
好了,一切准备完成后就该开始了。
本次为普通电磁场干扰环境下的打靶演练,因为星球本身自带电磁场,所以必须加上这个实验,以此检验亚实战效果。
在秦岚看来,实验结果无非两大类,一是影响不大,几乎正常打击,二是影响偏大,球形闪电直接坠地或者漂离激光轨道。
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出乎意料的,球形闪电在普通电磁场干扰环境中的运动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震荡,并没有她想象中的直接脱离轨道,而是以轨道为中轴震荡,而且震荡频率较低。
多次实验后得出结论,并不是实验误差会操作失误引起,这就是正常现象,一种运动规律。
如果这样的规律能够在各电磁场干扰强度等级下保持的话,就说明这种武器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其武器运动路径的最终结果并不会被这些因素过多干扰,或者说,误差较小。
这样,就还需要一些实验,他们需要调高干扰强度以模拟实际战场的复杂电磁环境,以此检验类实战效果。
在实验场地上布置了超过两百个电磁场发生装置后,时间已经到了上午十一点五十二分左右,但这不影响实验,大家都快忘记饭点了。
线圈以网格状态排布于地下二十厘米左右,实验开始前所有单元处于待开启状态。实验原理就是,规律排布的单元以动态或者静态及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形式开启,以此形成特定或者混乱的电磁场,由此模拟战场环境。
首先肯定是静态/动态规则电磁场实验类实战打靶演练。
在较低电磁场干扰环境下,球形闪电运动轨迹依然以周期性震荡为主,即使改变电磁场方向也不过是改变波峰波谷的方向罢了,之类情况表现出与自然电磁场干扰环境下实验结果类似的结果。
实验还发现,当电磁场强度达到一定值时,球形闪电会脱离激光轨道,虽然依旧有类似周期性震荡的运动行为,但不可控性大大提高。这种情况在运动距离较大时更为明显,因为那时候的激光束缚能力也降低了许多。他们将"那时"的电磁场强度与激光强度的比值定为一个常数Z,这个常数的意义就是:在"短距离"内当电磁场强度达到激光强度的Z倍时,球形闪电将脱离可控轨道,所以这个常数也可以叫"剥离常数"或者"极限常数"(提示内容以后将大大减少,以防止被猜中剧情的情况出现)
鉴于这个常数的描述范围仅限于短距离内激光能量衰减几乎可以忽略的情况下,他们决定对常数包含的量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