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贝柔日记

作者:沈志伟 | 分类:其他 | 字数:32.7万

十三、夕阳

书名:贝柔日记 作者:沈志伟 字数:5681 更新时间:2024-10-15 14:31:07

十三、夕阳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是年重阳。

缆镇第一家养老院怡锦园在摩诃禅寺后面竹垄山边建成并交付使用。

开业那天,没有举行任何仪式。

只请了全缆镇的九十岁以上老人来聚餐参观。同时请了怡锦园所在地土豆村六十岁以上老人也来聚餐参观。

秦辉带领缆镇老人协会几个骨干首先入住,当然是要交钱的,岳鲲鹏宣布打六折。

一听说打六折,钱贝柔、钱宝柔姐妹也带领一批人入住了。

岳鲲鹏又宣布,摩诃禅寺与水月庵出家众的父母亲,满六十岁就可以五折入住。土豆村民满六十岁也可以五折入住,毕竟养老院是建在土豆村土地上的。

就这样,怡锦园有了最初的客户。

同时,钱贝柔在养老院里也开设了古琴班。

钱宝柔凑热闹开设了烹饪班,居然人气爆棚,胜过古琴班,连钱贝柔也去认真学了,竟然很快水平超过了所有人。

钱宝柔感叹:吾妹真天子下凡也!吾徒具貌美,空壳也!

钱贝柔大笑:吾姐独独于危难中护佑小妹,真英雄也!

姐妹二人抚掌大笑!

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健康养老市场的无奈。

想住进养老院的很多老人望钱兴叹!

不想住进来的老人因儿女工作太忙被迫住进来!

天!

养老院也是围城!

一个月后,缆镇被江南省政府定为全省第一批健康养老小镇。

半年后,养老院来了一对特殊夫妻,他们曾经是缆镇乃至整个永安的骄傲,他们的两个儿子,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如今他们却要住进故乡的养老院了!

岳鲲鹏案头放着媒体的刷屏报道:

我们以为父母可以照顾自己,但其实他们已经渐渐失去自己生活的能力,到了需要依赖你的时候。

五一节刚过完,你是不是放假的时候都在游山玩水的路上?

当你常年出门在外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当着空巢老人的爸妈,嘴上说不要你养身体上其实已经差到不行了。

采访了一对儿女读名校、特别有出息的空巢老人李老夫妇。

才知道我们忽略陪伴的老人,一方面正承受身体衰老的无助,另一方面,对子女的渴望,让他们每一天都在孤独中煎熬。

李老今年70岁,老伴儿68岁。

退休前,李老夫妇都是省城电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李老的两个儿子,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继续深造并取得了高学历,如今都在北京定居。

在世俗意义上,有这样的两个儿子,对于任何家庭的长辈来讲,此生都应当算是功德圆满了。

而“功德圆满”也是李老在接受采访时,最喜欢说出的词语。

但这4个字从李老嘴里吐出,并不尽是欣慰,还有些唏嘘和自我劝慰。

01

空巢危机。

两个儿子远居北京,我们的老年空巢生活,过了将近10年了。

起初,一切似乎都还和谐,充裕的养老金足够我们老两口安度晚年。

那段时间,我们还经常出门旅游,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这对在抚养子女上“功德圆满”的老人,越来越感受到垂暮生命的重荷。

我们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最近两年,更是每况愈下。   我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老伴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

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彼此的医生,一个替另一个量血压,一个监督另一个按时服药。

我们知道控制病情的重要性,而且心里都很清楚,一旦其中一个倒下了,另一个都没力气将对方背出家门。

这种担忧在年初得到了证实。

当时,我的心脏病突发,幸亏邻居帮忙,打电话叫来了120急救车。

谁知我前脚刚被送进医院,留在家的老伴儿也感到天旋地转,就地躺在了地板上。

等到第二天,邻居发现了她,喊来120,接着老伴儿也被送进了医院。

这件事情发生后,我们这对老夫妇的空巢生活正式敲响了警钟。

02

唯一的出路。

我们不是没想过去北京和儿子一起生活。

以我们俩的收入,即使生活在北京,也不会给孩子们增添太多负担。

但是,北京的情况太特殊了。

孩子们在“北上广”之外任何一座城市生活,我和老伴儿的晚年都不会遇到今天这样大的困难。

两个孩子虽说都在北京买了房子,都是150平方米左右,算是“功德圆满”了。但这辈子也都实实在在地被套在那150平方米上了。

因为过得并不容易,所以孩子们的心理上,就格外爱惜自己的小家庭。我和老伴儿也能理解。

按说150平方米的房子,除了他们各自一家三口,也够住下我和老伴儿了,但孩子们都不主动开口请我们去住。

有一年过年,全家人都在,两个儿媳妇用开玩笑的方式互相说:“现在国家人均居住面积的小康标准是30平方米,如果咱们谁家再挤进两个人去,立刻就生活在小康线以下了。”   也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和老伴儿当时只能相视苦笑。

也许生活在北京,这条“小康线”就是孩子们潜意识中的一个底线,如果击穿了,在心理上就是对他们人生价值的否定。

他们好不容易在北京立了足,过着还算体面的“小康”日子,我们做父母的,也不忍心扰乱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成功的心理抹上一道阴影。

而且一个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对私密些的空间,这个观念我们老两口也是有的。让我们和孩子们挤在一起,也会替孩子们感到不便。

还有个办法,就是我和老伴儿在北京租房住。可是,怎么盘算,都不可行。

即便我们住在北京,儿子就在身边,可日子一样是我们老两口自己过,一样是空巢家庭。

顶多周末时孩子们能过来看一眼,这样就等于是白白花了一笔冤枉钱。

思前想后,唯一的出路就是我和老伴儿独守空巢。

03

提前服老。

现在看来,对于暮年生活,我和老伴儿都太过乐观了。

当年,我们退休的时候想着,自己老了绝不拖累孩子们。

以为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自从他们考上大学那天起就已经“功德圆满”,从此,在彼此的义务上都不做强求。

那时我们想,在自己的老年,可以依靠不薄的退休金游山玩水,完全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

直到老得哪儿也去不了的时候,就找一个小保姆伺候自己。

起初,一切都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着,我和老伴儿退休后年年去外地旅游。

在丽江,我们还租了一间民房,连续3年都在那边过的夏天,自己买菜做饭,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

我们老两口自得其乐,孩子们也很高兴,都说自己的父母真潇洒。

因为彼此无扰,我们和孩子们的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

但是,不到10年,计划就全被打乱了。我们没有料到,自己的身体会垮得这么快。

怎么办?只有终止云游四方的日子了,提前进入请保姆的程序。可是,真的开始请保姆时,我们才发现自己太幼稚了。

我们最先找了家政公司,伺候两个老人,对方给出的要价是每月3000元。这个数目虽然也在我们能承受的范围内,但还是让我们有些小小的惊讶。

我们研究所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3000元。

可是一个不用受太多教育就能胜任的保姆岗位,也开出了和一个研究人员同等的薪酬标准。

但我们处在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中,只能接受如此的定价。

当我好不容易把老伴儿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将第一个小保姆请进了家门后,却发现服务质量和我们的预期完全不相吻合。

我们老两口也是自认有修养的人,但是的确难以容忍。

于是换了一个,每个月还多给出500块钱。

但是,付出的价格逐渐抬高,获得的服务质量与预期的落差反而更大了。

就这样接二连三换了4个保姆,最终不约而同,我和老伴儿都决定不再尝试这条路了。

我们决定,在我们还能动的情况下,彼此照顾对方。

04

违心的理性思考。

我们都是学理科出身的,不会感情用事。

任何决定,都是经过理性推理出来的。但是现在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理性思考的确有侥幸的成分在里面。

就说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完全存在不可估算的变数。

上次突发的身体危机,让我们产生了一个共识:住院两个人必须一同去。至少我们最终的那个时刻,会是双双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彼此看得见对方,一同闭上眼睛。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的确就算功德圆满了。

但,孩子们并不能理解我们。

他们总以为我们是舍不得花钱请保姆。他们不知道,即使舍得花大价钱请了保姆,也依然换不来等值的服务。

我们住院后,两个孩子都回来了。

以前我可能觉得,他们用不着回来,回来也不能改变我们需要救治的事实,也给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但是,这一次我不这么认为了。

当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的时候,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

那一刻,我居然有些伤心,就好像自己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一样。

老伴儿更是哭得一塌糊涂,孩子们越安慰,她哭得越凶。

孩子们难以理解,他们的父母怎么会变得如此脆弱,就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也一定是难以理解如今的自己。

孩子们在医院陪了我们几天,看我们的病情都稳定下来了,就回北京了。

他们太忙,是我让他们回去的。

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在理性思考的时候感到这么违心。

05

暮年的最后一站。

在医院里,我和老伴儿做了一个决定——我们住进养老院去。

因为养老院毕竟是有组织的管理,可以杜绝“老人在家养老,保姆关起门来称王称霸”的可能。

我们看中的那家养老院,是自己老家新建的,提供家庭式公寓,每天服务员会送来三餐。

自己愿意的话,也可以自己做饭。医务人员会随时巡视老人的身体状况。

这家养老院的公寓房很紧张,需要排队。我们办好了入院手续后,等待着养老院的通知。

去养老院,应该是我和老伴儿的最后一站了。

也许真的是走到人生的尽头了。

这段日子在家,除了收拾要拿到养老院的东西,每天夕阳落山的时候,我们老两口就坐在阳台上聊起过去的事情,像是在告别。

前两天,我和老伴儿做了一个大工程,就是把孩子们从前的照片都整理了出来,分门别类,按照年代的顺序扫描进电脑里,给他们做成了电子相册。

我还买了两台平板电脑,分别给他们把照片储存了进去。

我们这一辈子,传统观念不是很重,自认为我们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应当是各自独立的。

可是如今看来,人之暮年,对于亲情的渴望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老伴儿现在特别思念孩子们,我也一样。

这些日子,总是突然想起两个儿子小时候的样子。

有时候还会有些错觉,好像看到他们就在我们跟前玩耍。

离开家时,我和老伴儿仔细想了想,要从这个家带走的,好像并不需要太多的东西。

除了我们的养老金卡、身份证件,唯一值得我们带在身边的,就只有孩子们的照片了。

人生前一个阶段积累下的一切有形的事物,我们都带不走,也不需要带走了。

06

看了李老夫妇的故事,其实觉得挺可悲的。

我们以为父母可以照顾自己,但其实他们已经渐渐失去自己生活的能力,到了需要依赖你的时候。

而我们一直躲在他们的屋檐下避雨,如今自己已经到了要成为屋檐的时候了。

多回家陪陪父母吧。与其出门在外见千千万万人,不如回家看看你最珍贵的人。

岳鲲鹏读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第二天对外宣布,因为经济原因暂时住不起的老人,可以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在养老院干活,用工资来支付入住费用。

妻子施妙春给岳鲲鹏送来一篇网文:

一位校长说:“成绩不好的娃,是来报恩的!”

孟非:宽慰到我了 !

这位校长的话,原文如下,拜读一下:

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慢养。有的孩子天生就有读书的资质,有的孩子没有。没有资质的孩子是用来报恩的,因为读书特别好的,将来会去美国、英国、加拿大,见面只能靠视频。读书没资质的,等我们老了可以常伴左右,今天载我们去吃牛肉丸,明天载我们去吃海鲜,想想真美好!说到底都别再羡慕别人家有什么样的儿子或女儿,很多事情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不必太过强求。用心教育、陪伴成长,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以后辅导娃做作业之前可以先读三遍哈!就连主持人孟非也忍不住在微博上转发评论称:“反正是宽慰到我了……转发的一定是给爸妈的。”

前两天,作家凡小西,就讲了一个关于她学渣儿子的故事:孩子爸爸是985的工科博士,她是985硕士,他们在最佳生育年龄生下了儿子。在孕期,他们做足了优生优育的功课,可儿子上小学后,竟然是个“学渣”,至少目前是这样的。一开始,她感到非常焦虑,给儿子报了各种补习班,请一对一家教,她自己也努力辅导孩子功课。可是,即便这样,儿子的成绩还是让她抬不起头。每次去学校,她都会悄悄的坐在角落,生怕被老师注意到。

但抛开成绩,她发现他的学渣儿子真是来报恩的。虽然成绩不好,但孩子很善良,孝顺,即使成绩不好,他也依然很努力。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班上投票选体育委员,儿子竟然全票通过。当问到同学们为什么选儿子时,同学们有的说他乐于助人,有的说他活泼开朗,有的说他很讲义气…而这,也让她从新思考了学习的意义。

学习无非是为了让他以后有能力去养活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可是我的儿子,他勤劳懂事善良,将来踏踏实实做一份平凡的工作,又何愁没饭吃?做完了一天的工作,他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做一名体贴的丈夫、一位负责的父亲,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他愿意耐心照顾陪伴我们……就这样长大、变老。这样的人生,何尝不是一种成功的模式。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逼孩子努力还是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之间反复纠结。有人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孩子心安理得的混日子。有人说,你不逼孩子,不知道孩子到底有多优秀。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就曾呼吁: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而我们一直以来,却很难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我们为了追逐幻想的目标,开始给孩子定制他们的童年、少年,开始不停的“抢跑”。可我们抢在的起点,却败在了终点。

刚开始期望孩子是学霸,上名校;后来,我们期望他们有个好工作,成家立业,再后来就是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失业;最后我们最大的梦想,则是他们能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倒一杯水。其实我们每个人心路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开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后当我们已经垂老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

也许你的孩子一路学霸,出国留学,定居国外,可你可能几年都难得见上他一面。也许你的孩子,留在了更有利于他发展的城市,因为工作繁忙,一年也难得见上一次。也许你的孩子,毕业后回到你们的城市,有一份不挣大钱的工作,但一家人可以经常聚聚。你希望你的孩子是哪一种?不要羡慕别人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用心教育、陪伴成长,让我们的孩子都长成他自己想要的样子。

岳鲲鹏看了大笑:你又为儿子成绩不好找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