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苏联
作者:维拉德列 | 分类:历史 | 字数:89.6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338 登陆
苏军的“先南后北”作战计划执行得十分顺利,当苏联红军挥师百万,进入德国巴伐利亚地区的时候,德军居然只能临时调出几十万人进行抵抗。
经过数年来的战斗,德军的坦克部队基本上已经所剩无几,但苏联坦克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到了1944年1月,苏军红军已经装备了上万辆t-44坦克,t-54坦克的装备数量也已经达到一千辆以上,而is系列重型坦克、su-152等自行火炮的数量在德军面前也有压倒性的数量优势。
德军虽然列装了虎王坦克、猎豹坦克歼击车、猎虎驱逐战车等反坦克利器,但因为生产成本太贵,工厂遭到轰炸等种种因素,使他们的坦克产量受到了限制。
这区区几百只“动物”(虎王坦克、猎豹坦克歼击车、猎虎等驱逐战车都是以动物命名),面对着数以万计的苏联坦克,根本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由于德国新型坦克的数量较少,而且体型较大,很容易会成为苏联坦克、攻击机、轰炸机的目标,往往一出现就会遭到苏联飞机的狂轰滥炸,或者遭到三四辆苏联坦克的围攻。
德国的虎王坦克虽然在装甲、火力上都占优势,但面对着数量较多,而且火力、装甲也不差的苏军坦克,无论是虎王坦克还是猎豹坦克歼击车都会被打成废铁。
而且,因为缺乏材料的缘故,德国坦克的装甲生产质量较差,防护力大打折扣,有时厚达185mm的虎王坦克正面装甲居然能被苏军坦克轻易击穿。
在苏联飞机、坦克、火炮、士兵数量均占优势的情况下,德军只能且战且退。虽然苏军进入德国境内之后遇到了德军顽强的抵抗,但最终还是凭着兵力、装备和制空权优势,顺利拿下了慕尼黑、纽伦堡和奥格斯堡这三座德国工业重镇。
随后,进入巴伐利亚的苏联红军兵分两路,一路向西进攻以夺取德国南部工业重镇斯图加特和卡尔斯鲁厄,另一路则联同捷克境内的苏军一起向北推进,目标直指埃尔夫特、德累斯顿、莱比锡这三座重要城市,并且威胁柏林德军的南翼。
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只好从法国调集兵力,将驻守法德军的近半兵力调回本土,填补德国本土大片地区的空档,避免苏军轻易占领德国本土。
剩余的德军则驻扎在法国北部海岸线和巴黎、里昂等重要城市,防范盟军的登陆。万一盟军登陆成功,而德军无力防守,希特勒将会下令驻法德军摧毁包括巴黎在内的法国城市,然后撤回阿登山区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防守。
驻守意大利的纳粹德军则按兵不动,因为他们一走,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就会被盟军和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联合消灭,到时盟军占领整个意大利之后,就能够从意大利的皮埃蒙德和利古里亚地区进入法国南部,然后一路北上,从法国进攻德国本土。
这样他们就不需要在法国北部发起登陆战了,直接从意大利杀进法国,然后从法国杀进德国不就行了吗?希特勒不会让盟军这么干的。
即便如此,轴心国军队依然没能守住意大利北部的领土。
1944年1月,苏军集结了超过80万人的兵力,大举从奥地利克恩顿州和斯洛文尼亚攻入意大利境内,在当地共产党游击队的协助下顺利解放乌迪内、威尼斯、博尔扎诺和维罗纳等多座位于意大利东北部的城镇,兵锋直指米兰、博洛尼亚和都灵这三座意大利最重要的工业城市。
驻守意大利南部的美军也不甘示弱,他们突破了德军重点防守的古斯塔夫防线和阿道夫·希特勒防线,夺取罗马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夺取罗马对美军,乃至于整个同盟国阵营而言,都有着极大的政治意义,毕竟这是美军拿下的第一个轴心国首都,而且这座城市还是古罗马帝国的首都和罗马教廷的所在地,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价值,是昔日欧洲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不过,美军似乎并不满足于这个结果,罗马虽然有政治价值,有历史价值,有文化价值,但美国佬更加看重的是经济价值和工业价值,毕竟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意大利最重要的工业区并不在罗马,而是在苏联占领或即将占领的意大利北部地区,那里的米兰、都灵、博洛尼亚等地,意大利绝大部分的军工生产、重工业生产都在那里进行。
以美军现在的进度来看,要先苏联人一步占领米兰、都灵和博洛尼亚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最多只能推进到佛罗伦萨一带,根本无法涉足意大利最精华的北部地区。
所以,为了从轴心国手中夺得更多的利益,英美联军不得不把目光放在更具价值的法国和德国本土地区。
要达到这个目的,盟军就必须要尽快登陆法国、比利时或荷兰海岸。狠一点的话,登陆德国海岸也不是不行,但要付出不小的代价,所以登陆德国的提议并没有得到盟军高层的认可。
那应该在哪里登陆呢?这个问题,在盟军高层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自由法国的戴高乐将军认为,盟军应该集中精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然后直捣巴黎,解放整个法国之后再进攻比利时和德国本土。
戴高乐的意见取得了盟军高层多名将领的认可,因为德军此时部署在法国的兵力很少,大部分兵力都已经调往德国本土应付杀入德国本土的苏联红军,而且法国抵抗组织的势力不弱,在他们的帮助下,盟军能够轻而易举地消灭那点部署在法国本土的德军,将德国人赶出法国,从而解放法国全境。
解放法国之后,盟军便可以动用法国这个昔日欧洲大国的资源来补充战争所需,集中三个大国(美国、英国和法国)的资源来对抗纳粹德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则提出了登陆荷兰/比利时的建议,因为荷兰和比利时离德国本土比较近,盟军在那里登陆之后,能够更快地到达德国本土,目标是先苏联一步,占领德国西北部最具经济价值的鲁尔工业区,避免苏联得到鲁尔区的工业资源,壮大自身实力。
然而,丘吉尔的提议并没有获得盟军将领们的支持,因为德军已经在比利时、荷兰和法国加莱地区部署重兵,能对登陆荷兰/比利时的盟军进行夹击,可能会让盟军付出重大伤亡。
最终,在戴高乐等人的大力支持下,盟军采纳了登陆法国诺曼底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