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苏联
作者:维拉德列 | 分类:历史 | 字数:89.6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303 沃兹涅先斯基
核弹计划的推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为了这枚小小的炸弹,曼图洛夫居然要求动用20亿卢布的国库,用于核武研发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实在是很难令人理解。
在那个世界里,苏联的国库并不缺这点钱,仅仅在1941年,苏联国库收入就达到了2300亿的水平(比历史上高30%),但财政支出只有2260亿卢布左右,财政盈余达到了40亿卢布。
(历史上,苏联1941年财政收入是1769.8亿卢布,财政开支为1913.9卢布亿,财政赤字达到了144.1亿卢布)
也许你会问,这1941年的财政盈余只有区区40亿卢布,一半都用来搞核武了,这钱难道还算少吗?当然不算少!这20亿卢布足够生产九千辆t-34坦克了。
但和苏维埃宫相比呢?这20亿卢布的核武研发+核设施建设费用已经不算多了,毕竟这笔费用能够买来国家的安宁,还能顺便发展一下核能技术,解决国内的能源问题。但苏维埃宫呢?建这么一座摩天大楼就砸了40亿卢布,而且买回来的也就是一点面子。
相比之下,核武研发计划的开支不但比苏维埃宫少一半,其换取的效益也比苏维埃宫高不知道哪里去了,性价比可不是一般的高。
可是,这个方案依然得不到一些人的理解,或者说不符合这些人的利益。
对于这个核武研究方案,军方是表示支持的,毕竟他们是军队,哪个军队都希望得到这样的大杀伤力武器,所以在国防委员会里面,代表军方的伏罗希洛夫也站在了曼图洛夫这边,全力支持核武及核能技术的研发。
那谁反对呢?在国防委员会里,公开表示不支持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沃兹涅先斯基。
至于其他人,斯大林、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和米高扬明确表示支持核武研发计划(虽然莫洛托夫和米高扬都是跟风),马林科夫和贝利亚还没表明态度。
虽然只有沃兹涅先斯基一个人反对,但在他后面的,却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势力。这个势力,就是以中央书记日丹诺夫为首,沃兹涅先斯基、阿列克谢·库兹涅佐夫为核心的“列宁格勒派”。
在当时,苏联高层权力场的局面,可以用“三分天下”来形容——以贝利亚为首的“格鲁吉亚黑帮”、以日丹诺夫为首的“列宁格勒派”,还有以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等人为代表的“老近卫军”这三大政治派系,掌握了苏共高层多个重要位置,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沃兹涅先斯基是唯一一个进入国防委员会的“列宁格勒派”,他的意见基本上代表了列宁格勒派的意见。
曼图洛夫并不想因为这件事情而招惹列宁格勒派,所以他想尽了一切的办法去说服沃兹涅先斯基,希望能够得到沃兹涅先斯基的理解。
曼图洛夫对沃兹涅先斯基的印象,整体上还是不错的,至少沃兹涅先斯基的工作能力超群,作为这个列宁格勒大学经济学教授的他,也具备了良好的知识水平,在经济工作上表现突出,深受斯大林的信任和重视。
但是,沃兹涅先斯基这个人比较桀骜不驯,较难和其他人相处,而且他对曼图洛夫怀着强烈的妒忌之心,两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在工作上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和曼图洛夫相比,沃兹涅先斯基已经不算年轻了。曼图洛夫才不到28岁,就当上了苏联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还兼任相当于中纪委副书记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
而沃兹涅先斯基呢?他今年也就38岁,但却已经是人民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相当于常务副总理),兼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国家计委主席。搁在我国的话,别说38岁了,就算是48岁,也未必能爬得上这么高的位置。
他这么年轻就身居高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个人能力比较卓越,经济工作拿得起来。当然,得到日丹诺夫的赏识和提拔也是一个关键之处。
沃兹涅先斯基在仕途的飞跃是从1934年开始的,在此之前,他在莫斯科的红色专业学院里当经济学教授,和官场沾不上什么边。
直到1935年,他被调到了顿涅茨克州担任公职,过了不到1个月又被调到了列宁格勒市,负责城市规划的工作。
当时,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是日丹诺夫,他看中了这个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对他照顾有加,1937年将他提拔为列宁格勒市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副主席(相当于副市长),过了不久,沃兹涅先斯基被提拔到了中央,担任国家计委副主席。
到了1938年,沃兹涅先斯基成为了国家计委主席,1939年成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1941年更是当上了人民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他的仕途可不是一般的顺!
但正是因为太顺,缺乏基层锻炼,再加上有领导主动扶持,不怕得罪人的缘故,造就了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在心态上也没怎么成长,思维性格也不太成熟。
而曼图洛夫呢?他虽然比沃兹涅先斯基还要年轻10年,但他的实际人生经验还要比沃兹涅先斯基多上十年有余。况且,他的仕途当中也并不缺磨炼,别看他现在风风光光的,在他当上新西伯利亚州委书记之前的经历,又有多少人知道?
曼图洛夫的仕途起步时间和沃兹涅先斯基一样,也是在1934年。当时,不到20岁的曼图洛夫刚从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跳级毕业,然后被分到他的家乡——新西伯利亚工作。
后来,大清洗开始的时候,时任西西伯利亚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的埃赫就开始对西西伯利亚的官员进行大规模的清洗,使西西伯利亚成为了大清洗的重灾区之一。
在西西伯利亚,数以万计的干部被滥杀无辜的埃赫处决或是送入了古拉格,被免职的,降职的干部更是不可计数,造成大量干部死亡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职位空缺。
在这样的情况下,曼图洛夫不得不和内务部的人,甚至是埃赫打好关系,和周围的人“和睦相处”。在此期间,他几乎从来都没有的罪过任何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能够顺利地,借着职位大量空缺的机会迅速上位。
到了1937年,他已经当上了新西伯利亚十月区党委第一书记,随后升任新西伯利亚市委第三书记。
后来西西伯利亚边疆区共青团委第一书记又被清洗,一时之间找不到适合的人选,只好让曾经担任大学团委书记的曼图洛夫兼任整个边疆区团委书记的位置。
过了不久,西西伯利亚边疆区被改成了新西伯利亚州,埃赫当上新西伯利亚州第一任党委第一书记之后不久,就开始被中央调查,随后被逮捕。
原本被中央钦定为新任州委第一书记,暂代埃赫职务的阿列谢耶夫,过了不久就被发现有问题,还没上任就遭到了清洗。
阿列谢耶夫和埃赫的清洗,几乎牵连了新西伯利亚州的整个州委班子,就连新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克麦罗沃的市委班子也未能幸免。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西伯利亚州里实在是拿不出一个资历够高的人来担任州委第一把手,也就曼图洛夫这个州共青团委书记,前新西伯利亚是党委第三书记能够拿得出来,暂时顶替州委书记的工作,后来他的表现获得了中央的认可,破例成为了苏联最年轻的的州委第一书记。
从1934到1938年,曼图洛夫就是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经历大清洗动荡的他,已经累积了不少人生经验,也见识了社会的黑暗,可以说是身经百战,见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