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Bee黑蜂
作者:米托 | 分类:军事 | 字数:3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武器简介
小说中提到的不少武器装备包括坦克在内都有详细的简介。
1:谢尔曼。
1940年8月19日,美国开始了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根据M3“格兰特”的不足,军方要求将75mm火炮装在旋转炮塔上,研制代号是T6中型坦克,1941年9月,T6坦克定型并被命名为M4“谢尔曼”中型坦克。M4是在M3坦克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因而M4和M3,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底盘总体布置和行动部分都很相似。最大的区别在炮塔上,M4坦克的炮塔为整体铸造炮塔,圆弧过渡,尺寸上比M3的炮塔要大得多。
M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M3式75mm火炮,可以发射***,**和烟幕弹。在M4系列的各种改进型车上,共装有4种不同型号的发动机,变速箱为机械式,行动部分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每侧6个负重轮分为3组,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
M4坦克的型号十分繁杂,仅美国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进型车,变型车,和实验型车就有50多种。主要有M4,****,M4A2,M4A3,M4A4,M4A6这6种型号的改进型车,主炮有75mm,76mm,90mm,105mm。
前期M4的火力虽略显不足,但它的坚固,可靠和耐久性却享誉军界。在整个大战期间,M4成为美军坦克力量的骨干。由于美军不像德军和苏军那样装备了重型坦克,M4有时也得权充重型坦克使用,尽管它根本不能胜任这个角色。
从42年开始,M4一批接一批地投入使用,以求尽快替换身有残疾的M3。它第一个大显威风的地方是北非战场。当英军撤至阿拉曼,已置身退无可退的境地时,大约四百辆谢尔曼被火速补充至英第八集团军。在“十字军”和“瓦伦丁”型坦克的配合下,经过五小时的炮火准备,谢尔曼率先向油料、备件严重不足,已成强弩之末的德军发动冲击。经过十二天激战,英军大败德军非洲军团。是役,曾在沙漠中令对手望风披靡的德意联军坦克被击毁二百余辆(大多数是意大利坦克,德军当时与英军坦克交换比为1比4,也就是说英军要击毁1辆德军坦克就要付出4辆以上坦克为代价)。沙漠之狐隆美尔从此一厥不振。而在突尼斯登陆行动中,美国陆军的M4坦克也紧随登场,为将德意法西斯赶出北非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后,不论在欧洲战场还是在太平洋战场,随处可见谢尔曼的身影。D-DAY最先登陆诺曼底的坦克就是数百辆谢尔曼DD水陆坦克,成为盟军迈向胜利的先锋。
谢尔曼的长处在于可靠性高,易于维护和用途广泛。有的在炮塔上加装60管4.5英寸火箭发射器(M4管风琴);有的加装喷火器成为喷火坦克。还有的将其主炮改为105毫米**炮,加强软杀伤能力。大战后期则以生产装备76毫米长身管高初速主炮的M4A3为主。而其主要缺点是火力、装甲防御力与德、苏著名中型坦克相比,有相当的差距。它的汽油发动机周围装甲防护尤其不足,和德军对手对垒时极易中弹起火。因此美军给它起了个外号——郎森,一种名牌打火机(其广告词:一打就着,每打必着)。
M4谢尔曼并不是二战中性能最佳的中型坦克,但其巨大的装备数量加上蒙哥马利、巴顿等名将精明的运用,使它在盟军的武器装备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巴顿将军指挥下的美军第三装甲师主要装备就是M4坦克,它们在诺曼底登陆以后的历次战斗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2:豹式坦克
在1943年以后,豹式坦克的生产不再是MAN公司的一家生产,开始由戴姆勒-奔驰公司、MNH公司、HS公司分担生产。MAN公司初期预计一个月能够生产250辆豹式坦克,但在1943年1月,把目标提高至月产600辆。然而由于盟军的轰炸、生产上的问题及其它困难而使得MAN公司达不到这个目标。在1943年间平均月产148辆,1944达到月产315辆。豹式坦克从1943年1月到1945年4月生产了6042辆。豹式坦克外形好,火力较强,机动性也好,豹式坦克制造工艺精良,但无法满足大规模战争中消耗的及时补充。原计划豹式坦克取代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但是,德国军方在后来发现安装上Kwk40L/48火炮的四号坦克比豹式坦克更易于生产的,因此便将两款坦克一起生产。这架坦克的乘员由五个人来担任:驾驶员、通讯员、炮手、装填手及车长。
装甲系统中,斜甲采用了同质钢板,经过焊接及锁扣后变得更为坚固。此外,最初生产的豹式坦克只有一块60毫米的斜甲,但不久就加厚至80毫米,而豹式D型以后的型号更把炮塔装甲加强至110毫米的上限,以保护炮塔的前端。而坦克两侧更加上了5毫米厚的裙板,以保护坦克不受敌人反坦克步枪或反坦克火箭筒的损害。
豹式坦克的重量由预计的35吨增加至43吨,安装了一台700匹马力的梅巴赫HL230P30V-12汽油发动机,可以承受连续长距离行进的负荷。豹式行进的速度46千米/小时。悬挂系统由前方的驱动齿轮、后方的诱导轮和八个涂上橡胶的钢轮所组成。豹式坦克在每个减震臂中添上两支扭力杆,越野性能良好但造价昂贵且很费时。豹式坦克是采用的是德国最常见的坦克设计,再额外加装火炮和斜甲。坦克的重量由预计的35吨增加至43吨,更被安装了一个可以提供700匹马力,以齿轮箱及掌控系统驱动的梅巴赫HL230P30V-12汽油发动机,而这种发动机一般被认为可以承受连续行进2000公里的负荷。为了把发动机的故障减到最少,开发人员特意安装调速器以把发动机的转数下调至每分钟2500转。此外,调速器的安装也使得豹式行进的速度由55千米/小时下降至46千米/小时。豹式坦克借鉴了苏联坦克设计上的思路,其最主要是其55°倾斜式装甲,增加来袭炮弹产生跳弹的可能,而且也增加了装甲水平方向的厚度,使得不易被射穿。此外较宽的履带以及较大的路轮也大幅改善了在松软地面上的机动性。
豹式的悬吊系统由前方的驱动扣链齿轮、后方的导轮和八个涂上橡胶的钢轮所组成,它更在每个震臂中添上两支扭力棒作为其悬吊系统的另外部份。因此,豹式的造价十分昂贵且很费时,但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越野性能。
豹式的控制系统以ZF公司设计的7档AK7-200同步齿合齿轮箱及MAN出产,以控制杆驾驭的单轴条掌控系统组成。其掌控系统允许以一个固定的轴条来驱动每个齿轮箱。当齿轮愈大,转动的半径就会愈大。如果其半径比要求中大,那么掌舵用的刹车系统就可用来收紧齿轮的转动,但是这个部件的寿命也不过行进150公里。因为在战争期间,德国缺乏制造齿轮的机器,而生产该部件的机器也缺乏必须的齿轮,才导致了豹式坦克的最大弱点就是其最终的驾驶部件。豹式坦克的主炮为莱茵金属生产的75毫米半自动KwK42L70火炮,携带79发炮弹(G型为82发)。这款主炮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弹药:APCBC、HE和APCR三款,以作为供应弹药短缺。75毫米口径火炮在当时并不算是大口径的火炮,但是豹式的主炮却是二战中最具威力的坦克炮之一。其特长炮管和强大的推动力,更为其提供了高速的发炮能力。此外,由于坦克上的瞄准器敏感度较低,这使得豹式坦克能够更容易击中敌人。加上此火炮的贯穿能力比88毫米KwK36L56火炮为高,令豹式坦克成为了战场上的杀人机器。而且,在战争后期,德国空军失去制空权后,一些坦克也装上了一支MG42机枪,安装于炮塔上,有助于扫除步兵及防空用途。
3:虎式坦克(主)
在1943年3月虎式坦克起初名为Pzkw Ⅵ Ausf. H,但后来重新设计成为Ausf. E(Ausführung Ger. "version")。这名字同样跟Mark Ⅵ-E、Panzer Ⅵ-E、PzKpfw Ⅵ-E或Sd.Kfz. 181 (Sonderkraftfahrzeug 181)一样知名,尽管公众通常只知它们的名字是“虎”I或简单称为“虎”。“虎这个绰号是由斐迪南•保时捷所取的。“虎“I的基本设计概念同时延用到其他车辆上面,包括虎Ⅱ(虎王)重型坦克和虎式突击炮。虎式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早在1937年就已经开始,但是当时因为没有该方面需要而没有制定具体的生产计划。真正刺激虎式出现的是德国在西欧和北非的战争,88mm炮在反坦克运用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于是德国人便试图为其配置一个战车载体。尽管大体上的设计和外型类似Ⅳ号坦克,但虎I坦克的重量足足是Ⅳ号坦克的两倍多,重量的增加来自于更厚的装甲,大口径火炮,以及必然产生的庞大燃料和弹药储存空间、较大的引擎、更坚固的传动及悬挂系统。德国重型坦克在35年就开始计划了,经过几年的发展,亨舍尔在VK3601之后搞出了VK4501。而另一方有一个平行的计划正在进行着,那就是保时捷厂自行开发的重型坦克。虎式坦克配备的88毫米KwK36L/56坦克炮(L/56指炮管长度为口径的56倍)由克虏伯公司研发并生产,炮塔有一个圆型的底部。主炮的支撑及发射机制则发展自德国著名的88高射炮,其Flak 18 L/56衍生型被用作虎I坦克的主炮,虎Ⅱ坦克88毫米Kwk43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该系列高射炮(Flak 41 L/71)。是二战时杀伤效率最高的几款坦克炮之一,德国人还为它配置了极为精确的卡尔•蔡司TFZ 9b 瞄准器,精准度惊人。在一次试射时,坦克在1200码的距离外开火,而连续5发落在一个16英吋×18英吋的目标上。
该炮可装载三种型号弹药:PzGr.39 弹道穿甲爆破弹、PzGr.40亚口径钨芯***和HI. Gr.39型高爆弹(HEAT)。而虎I坦克曾在大于1600米的距离外打中敌军的坦克,不过这作用并不太大,因为在二战中的战争距离是远比1600米近的。在战争前期,虎式坦克能有效在战斗距离击穿盟军坦克的正面装甲,但到了二战后期苏军T-34/85、SU-100、IS-2、ISU-122/152,美军的M18“地狱猫”、M26“潘兴”和英军的谢尔曼萤火虫坦克先后投入战场,虎式对付盟军的部分坦克已力不从心,在1000-1500米外距离无法有效打击他们。
4丘吉尔。(1型)
Churchill坦克是取代MatildaII(玛蒂尔达)的步兵坦克,研制代号为A20。但是在研制过程中,英国发现A20样车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1940年7月,沃克斯豪尔汽车公司接受了研制A22步兵坦克的合同。并于7个月后制造出第一辆样车。1941年6月,第一批14辆生产型坦克交付英军,接着就开始了大批量生产,并命名为Churchill步兵坦克.各型丘吉尔产量共达到五千余辆,是战时英国产量最大的一种坦克。个别负重轮被击毁也能继续行动。但是过小的负重轮也造成悬挂行程太小,越野时的舒适性太差,也就是颠得特别厉害(好比没减震装置的汽车)。所以后来的坦克不再采用这种设计。“丘吉尔”坦克共有18种车型。Ⅰ型主要武器为一门40mm火炮,此外在车体前部还装有一门76.2mm的短身管**炮。自丘吉尔Ⅱ型开始,均取消了车体前部的短身管**炮,而代之以7.92mm机枪。
丘吉尔Ⅲ型于1942年5月开始装备英军,采用了焊接炮塔,其主炮换为57mm加农炮,大大提高了坦克火力。此后,许多Ⅰ型和Ⅱ型丘吉尔坦克也按Ⅲ型标准加以改装。
Ⅳ型仍采用57mm火炮,但又改为铸造炮塔。后来有120辆Ⅳ型开始采用和美国M3、M4中型坦克相同的75mm火炮,称为Ⅳ/NA75型。NA是北非战场的缩写,这种改型坦克用于北非作战。
丘吉尔Ⅵ型和Ⅶ型都采用了75mm火炮,均于1943年提供给英国陆军使用。丘吉尔Ⅴ型和Ⅷ型则采用了短身管的95mm**炮,专门用于提供对步兵的火力支援。此外,丘吉尔系列步兵坦克还包括Ⅸ、Ⅹ、Ⅺ等各型。
I型坦克的主要武器为1门40毫米火炮,车体前部还装1门76.2毫米**炮。另外还有1挺7.92毫米机枪。车内携带150发40毫米弹和58发76.2毫米弹。发动机为2台6缸水冷汽油机,功率257.4千瓦。传动装置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行动装置采用独立式螺旋弹簧悬挂装置。装甲厚度16~102毫米。II型坦克与I型坦克的区别是,用7.92毫米机枪代替了车体前部的76.2毫米**炮。III型坦克的火炮换成57毫米火炮,采用焊接炮塔。IV型坦克的炮塔改为铸造的。后来有120辆IV型坦克采用美国的75毫米火炮,称为IV/NA75型。V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95毫米**炮,弹药基数47发。VI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美国的M3式75毫米火炮。VII型坦克主要是改进装甲防护,车体前部的装甲厚度增大到152毫米。炮塔为铸造/焊接混合式。变速箱和悬挂装置也有所改进。VIII型坦克的主要武器为1门95毫米**炮。IX、X、XI型等型号由II~VII型改进而成。“丘吉尔”步兵坦克的变型车约有60种型号,包括喷火坦克、扫雷坦克、坦克架桥车、装甲抢救车、装甲工程车、自行火炮、装甲输送车等。
5:T-34。
T-34/76型坦克主要有A、B、C三种型号,是苏德战争期间产量最大的坦克类型。从1943年秋天开始,针对德国已经出现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装85mm火炮,定名T-34/85型坦克。同年12月15日获准投入大批量生产,当年生产283辆,次年即猛增至11000辆,取代T-34/76成为战争后期苏军机械化部队的主要装备。
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导致了德军大量坦克的过时,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应付局面,这就是“T-34危机”。作为应对措施,德国Ⅲ号改装长身管50mm火炮,Ⅳ号坦克则改装长身管的75mm火炮,同时都大大加强装甲,勉强可以对抗T-34/76。同时又开始研制Ⅴ号“黑豹”式和Ⅵ号“虎”式,其中“黑豹”坦克明显效仿T-34的设计思想,以至于早期原型车简直同T-34/76一个模子。
不过包括T-34/76在内的各型苏联坦克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没有全部配备车际无线电联络设备,一般是几辆T-34中只有一辆指挥坦克拥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联络还依靠旗语。同德国主战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备无线电相比,协同作战能力相差不少,所以当编队行进作战时难以充分发挥坦克的优异性能,特别是遭遇突发情况时应变能力差。所以由一辆性能不怎么样的Ⅲ号坦克,击毁多辆T-34的战例屡见不鲜。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讯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
T-34/76A型,是各型T-34坦克的原型,科什金的惊世之作,是苏德战争初期制造“T-34危机”的主要功臣。T-34/76A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现代坦克的设计思想打下了基础。
T-34坦克车体是焊接制成的,共分3部分,驾驶员和机电员位于车体前部,战斗舱上车体中部,车体后部装有发动机和传动装置。
炮塔为铸造结构,位于车体中部上方。炮塔里有3名乘员,车长在左边,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右边。炮塔顶部后边有两个带圆顶盖的通风口。
T-34/85坦克至少有3种指挥塔:一是环形固定式指挥塔,有向前和向后开启的双扇舱盖及5个观察镜;二是能够360°回转的,带有单扇舱盖及5个潜望镜的指挥塔;三是与第二种相似的指挥塔,它的旋转机构能使炮塔方向与目标保持一致。不管采用哪一种型式的指挥塔,在顶部都有1个观察潜望镜。全重32吨,乘员4人,主武器为一门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为两挺7.62毫米DP/DT机枪,车宽2.92米、车高2.39米,克里斯蒂悬挂装置,В-2-34水冷柴油发动机、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驶时速55公里、最大行程468公里,通过障碍高0.75米、越壕宽2.49米、爬坡30度、装甲厚18-60毫米。发展历史来源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著名设计师科什金的杰作。塔西诺夫为其设计了车身,采用革命性的斜面装甲,防护能力大为提高。
1940年底,铸造炮塔出现,由马里乌波尔——哈尔科夫联合制造,正面厚60mm(轧钢焊接的正面52mm)。41年,先后三家厂生产T-34整车。112厂41年7月投产,开始生产铸造炮塔失败,借鉴了马里乌波尔的经验后,首批20辆T-34与10月交付部队。由于发动机短缺,112厂及STZ生产时,使用了M-17F汽油发动机。两厂41年底生产了365辆安装此发动机的T-34,截止42年5月又交付904辆。斯大林格勒地区,STZ进行总装,轧钢厂生产装甲板,用船运到STZ及第264工厂(斯大林格勒造船厂,组装车体的地方)。41年秋,“齿接”样式的车体在STZ投产。41年10月STZ设计全钢负重轮,11月投产,这种样式的负重轮各厂都有使用,43年夏取消。41年9月17日位于哈尔科夫的183厂开始向乌拉尔迁移,最后一列(第43列)迁移列车10月19日抵达乌拉尔,12月第一条生产线准备完毕,月底通过总装从哈尔科夫带来的部件,25辆T-34交付部队。42年2月,112厂的炮塔座圈跳弹筋增加到6条。42年3月还在生产“煎饼”炮塔的厂家开始将炮塔后部简化,焊接炮塔采用一整块梯形钢板焊接,铸造炮塔为一体式。42年6~7月,183厂开始采用新的辐条式带胶缘负重轮。42年183厂是T-34产量最大的厂。42年夏,战火临近STZ,导致其停产。另有三家工厂(UZTM,,174厂)开始生产T-34整车。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UZTM(Ordzhonikidze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第9厂)41年秋开始生产车体,随后开始生产铸造炮塔,42年4月开始为其他总装厂提供组装好的车体或炮塔,42年7月28日生产整车,43年秋转产基于T-34底盘的坦克歼击车。原来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LKZ,第100厂)41年6月25日迁往车里雅宾斯克,联合了本地的拖拉机厂(,第178厂)以及一同迁往的生产发动机的(原来位于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地的如第75厂)等厂家,自此车里雅宾斯克被称为坦克城。CHKZ于41年末42年初开始生产一些T-34部件,42年8月生产整车,44年3月停止生产T-34。“螺母”炮塔在183厂搬到乌拉尔地区稍后研制(183厂由于迁移,丢失了轧钢机等一批大型生产设备)。这种炮塔最早见于42年8~9月(春季就有小批量生产),德军拍摄的照片显示7月上就有了,GKO42年7月1日颁布的安装这种炮塔的命令似乎验证了这点。“螺母”炮塔从外形上大致可分为laminate,hardedge,SOFTEDGE三大类炮塔。42年10月UZTM为扩大产能利用10000吨级水压机制造被称为FORMOCKLOM的炮塔(与人们长期的认知相反,这种炮塔抗弹性能不如铸造的六角炮塔。虽然是冲压,但装甲厚度只有约20mm),供自己和CHKZ(112厂利用这种炮塔与自己车体生产的OT-34有照片可见)生产T-34,到44年3月,生产了不少于2670个。圆筒型附加油箱42年10月初出现在CHKZ生产的车辆上。截止43年4月,安装在车体后部的箱式附加油箱仍有出现在112厂,174厂的车辆上。42年夏末秋初,183厂生产的车辆,航向机枪有了外防盾,与此同时112厂的车辆开始出现扶手。112厂和乌拉尔地区厂家的扶手样式不同。43年秋,T-34部件开始标准化,包括履带,附加油箱,扶手等。车长指挥塔出现于43年夏,43年6月至44年3月生产5740个。43年初,“螺帽”炮塔两侧出现手枪射击孔,春季后变得较为常见。41年,71-TK-3型电台配发,有效通信距离18千米,42年,9R系列(22千米)代之,9RS(28千米),后期的T-34/85安装有10-RT-26(7~20千米)。车内通话设备,由早至晚的一些型号为,TPU-2,TPU-3R,TPU-3bis-F,TPU-ZR系列,TPU-47。T-34坦克不仅继承了БТ坦克优秀的机动性能,火力和防护能力也有极大飞跃。优异表现也压倒了KV-1坦克。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样车之前,苏联领导层就决定同意用T-34装备苏联红军。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驶离哈尔科夫的工厂生产线,后人称为T-34/76 1940年型(T-34/76A)。2月初,2辆T-34在进行哈尔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辅-哈尔科夫的长途行驶试验中,给在莫斯科红场观摩试验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科什金因患肺炎于1940年9月26日病逝,最终没有看到绝笔之作T-34的精彩表现。其助手莫罗佐夫接替了他,T-34坦克1940年6月完成生产图纸,随即大批量生产。具备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拥有相对校高的可靠性,易于大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