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第三世
作者:碧海思云 | 分类:历史 | 字数:347.4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36章 龙兄虎弟
王伏宝的鹰信传到大兴,杨侗的第一反应不是震怒,也不是吃惊,毕竟吐蕃北上是在他的意料之中。倒是吐谷浑的政变倒是让他感到惊讶,不过仔细一想就释然了。只因游牧民族一惯是强者为尊,吐谷浑的可汗也必须是强者,不但要拥有服众有个人威望和才智。
慕容伏允便是通过军事政变,杀死了哥哥慕容伏允,才能当上吐谷浑可汗。但是他先在大业四、五年被隋军歼灭主力,致使吐谷浑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故地皆为隋朝所有,到了去年,又一次被隋军歼灭数万主力之军。而吐谷浑本就不是铁板一块,内部有着诸多争议,依附于吐谷浑民族的羌人本就他们的剥削,所以他的频繁失败,让吐谷浑上下对于他的能力产生了不信任和厌恶,慕容孝隽将他杀死取代,对吐谷浑来说,是一件顺应人心、大快人心之事。倒是慕容孝隽联合吐蕃,与大隋为敌的举动,让杨侗大感意外,真不知道是谁给他的勇气。
而相对于杨侗的淡定,大隋朝野却是一片哗然,有一种被蕞尔小国冒犯了的感觉,自从杨侗崛起以来,周边各民族、各个国家都被大隋狠狠地收拾了一遍,哪怕是拥有百万控弦之士的突厥都无法大隋匹敌,所以在大隋上下眼中,他们的敌人只是内部之患,余者不足为论、不足道哉,如今除了一个半死不活的伪唐政权,天下已经没有与大隋相提并论的势力了。
可是吐谷浑和吐蕃这种蕞尔小国,居然也敢冒犯天威,这让朝野上下大为愤怒。
早在朝堂之上,就有很多大臣、武将上书,要求朝廷趁高草尚未结冰、下暴雪出兵。
一些学子,甚至联名上书,要求朝廷给吐谷浑和吐蕃一个鲜血淋漓的教训,最好是灭其国、屠其族,永绝后患。
煌煌大隋,现在就是这么霸气!
什么‘大隋乃是礼仪之邦、天朝上国,应以怀柔之策感化其心、安抚其民’等等荒谬之说,早就泯然无存。几乎人人都认为域外蛮夷野蛮无礼,理应先把他们打爬,再施以仁义,加以教化,先兵后礼才是王道,否则不会有人听圣上之言。
杨侗对于学子们这份联名信,感到异常欢喜。
历朝历代的朝堂素来是文武对立,并不是说谁看谁不顺眼,而是由利益决定的。
文臣历来都是希望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就算生灵涂炭饿殍遍地,他们也会利用手中笔粉饰太平,以一往篇篇华美文章歌颂盛世,将一幅盛世画卷给后人向往,最终把皇帝忽悠瘸,从而使文官集团能够主导朝堂。
武将恰恰相反,于他们而言,要要朝廷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那他们怎么加官进爵?所以,只有不断的发动战争,才能获得更多话语权,博取更多名利。
过度的战争的确是穷兵黩武,对国家和百姓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但是文人掌权必然导致军备废弛,一旦强敌入侵,必然是家国动荡,百姓不安。甚至如宋朝那般,遭受古之未有的耻辱
真要论个轻重,肯定是文人掌权排挤武将的危害大。毕竟武将掌权的最坏结果顶多是内政废弛、大厦倾覆、帝国湮灭;而文官掌权,往往令本国军备废弛,以己国之利将异族饲养成一头头猛虎,后果是异族入寇、生灵涂炭。
宋明两朝就是典型的代表,文武完全对立,宋朝的文臣集团为了自身利益不断打压武将,导致武将带兵打仗的时候,要得遵从不懂兵事的“监军”,而明朝武将上阵则要受到太监掣肘,结果就是一次次的惨败,导致中原被游牧民族荼毒和奴役。
就算到20世纪初,依有一批文人在民族将亡之际和武将对立,宣扬悲观的‘抗战必败论’,甚至还有一些文人在文章中称倭寇屠杀反抗者的枪声“很美妙”,而名将张大将军也被一些不分青红皂白、满嘴放炮的学生生生逼死……
相对那些败类,大隋儒生其实很有风骨。这个时候的儒家没有文贵武贱的不良之风,许多文人到了战场的时候,杀敌就跟杀鸡一样,诚然有些人为了自身利益,内斗的起来相当厉害,但外敌入侵的时候,还真是没有几个人愿意当怂包,不管是之前的名相高颎、名将卫玄、‘邪王’裴矩……还是现在的三大仆射杨恭仁、韦云起、杨善会,身上都有些刀疤、箭创。
面对朝野气势汹汹、杀气腾腾的各种言论,杨侗没有作出过激回应,毕竟他是一国之君,要考虑的问题更深一些,不能说出兵就出兵,所以接到王伏宝第二封鹰信之后,连忙召集魏征、杜如晦、凌敬、裴行俨、牛进达等随行文武重臣商议,结果不出意外,人人都主张以战刀回应狂妄的吐谷浑、吐蕃。
被任命为大兴留守的李客师一如其兄李靖,亦是个文武双全的厉害角色,他说道:“慕容孝隽以暴力的方式窃据吐谷浑汗位,急于平息各部不反对声音,急于证明自己比慕容伏允强,便想着以战功立威,想法倒好,只可惜他挑错了对手,自以为有吐蕃帮助就可以藐视天威、不服王化,竟然公然兴兵犯边,简直就是找死。”
这话一出,立即得好一帮分战分子的响应。
自从大隋消灭了李密以后,天下似乎回到了南北对峙的书面,不少不知杨侗战略的人以为杨侗稳步推进,先灭五岭之南的冯盎、有四塞之险的益州伪唐才会考虑其他,但是冯盎方面有张镇周和秦琼,伪唐方面有有杨善会、李靖,已经没必要加派兵力,接下来,充当看客的自己恐怕会有很长时间没有作战的机会。这对于一心想谋取军功的人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拔尖者,比如杨恭仁、韦云起、杨恭仁、秦琼、李靖、罗士信等人已经功成名就、名扬天下,登上‘镇国神殿’不在话下,但是还有一大堆武将觉得自己的战功还不够资格当护国神将,问题是四周异族都臣服归顺了,总不能无故去打吧?他们正愁没有捞取军功的地方,吐谷浑和吐蕃凑巧冒了出来,这不就是推自己登上荣耀之颠的战功吗?
而杜如晦却蹙起了眉头,这些家伙打得什么主意他怎么不知道?换成其他时候,杜如晦自然不会反对,但朝廷现在想引吐蕃兵入益州,以好一举歼灭,然后再以少量军队杀入敌境,若是在河源一带打得太猛,把吐蕃吓跑怎么办?所以增兵河源绝非好主意。
“微臣复议。”正当杜如晦打算出声反对的时候,又一名文臣出来说道:“吐谷浑、吐蕃开了先河,各个蕃属都在看我大隋的反应,若我大隋就此了事,他们又会有什么想法?他们不会认为我大隋以和为贵,而是觉得我大隋软弱可欺;若不拔其国、灭其种,我大隋治下蕃属将来岂不见样学样?长此以往,我大隋威严何在?微臣以为必须借此机会,再来一次杀鸡儆猴,让这些不知天地之大、大隋之强蕞尔小国见识见识大隋之天威。”
这个慷慨陈词的家伙,正是杜如晦的老弟杜楚客,官拜大兴宫宫监。
杜如晦脸色发黑的说道:“慕容孝隽虽然可恶,但不管是吐谷浑,还是吐蕃,再怎么说也是两个国家,它们有完善的官制、律法,和强者为尊的奚族、突厥大有区别,不能指望一两场大胜就能树倒猢狲散…尤其是吐蕃,要是倾国之兵来作战,少说也有十多二十万兵,我们现在有多场战争在打,要想将之歼灭,而王伏宝将军只有三万将士,他没有兵力对付这么多,一定要大举出兵的话,就得从隋唐边境调兵遣将,可那样兴师动众,消耗的钱粮就大了。”
“我们连突厥都打爬了,这十多二万杂兵有甚么好忌惮的?”杜楚客不满道。
“你懂什么?”杜如晦面色一板:“吐谷浑还好说,但是吐蕃却不是好打的,朗日赞普固然狂妄,却不是愚蠢之辈,此人能够将吐蕃从一个四面皆敌的小部落经营成西南一霸,这就是本事。而且他一直在效仿中原王朝建制,吐蕃在他手中正处蒸蒸日上的鼎盛时期。”
众人默然。
杜如晦言之不错,吐蕃和突厥、契丹、奚族这种部落制不同,人家不但懂得利用佛教掌控人心,还懂得学习中原制度,努力兴建君王至上的大一统王朝,这种国家韧性十足,极难对付,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高句丽,高句丽从汉朝延续至今,寿命比汉朝还要长。但是历史再长也改变不了国小民寡、国力孱弱的事实,要不是南北纷争太久,要不是隋文帝大意轻敌、武帝各种作死,哪会活到现在?
而吐蕃也是一个想方设法进入集权制却还没成功的国家,暂时还有各种不和谐,但不管怎样,吐蕃传至朗日赞普已经有了三十二代,虽然它有很多陋习,可是野蛮的习性让吐蕃保持了凶悍杀戮的本性,粗糙的制度和佛教则是让他们维持了统治的延续。对付这种国家,确实需要从长计议,不能一时头脑发热去干。
杨侗见到杜如晦把自己的弟弟压得没脾气,心下好笑,说起来,大隋体制内的龙兄虎弟还真不少,比如说杨氏兄弟(杨恭仁和杨师道)、薛氏五虎、李靖兄弟、杜氏兄弟、来氏兄弟、周氏兄弟、麦氏兄弟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另外还有虎父虎子,比如说裴氏父子、李景父子……
见到大家一律看向自己,等着自己表态,便说道:“克明所言有理,吐谷浑和吐蕃虽然可恨,但兴兵讨伐之事,还需要缓缓图之。
“圣上……”杜楚客讪讪道:“我大隋牺牲无数将士,才有号令天下的威望,难道就让这威望被吐蕃、吐谷浑这种野人践踏不成?”
“自然不能。”杨侗昂然道,“虽然暂时不能灭其国、屠其族,但斩其一指还是可以。”
众人双眼发亮,纷纷问道:“那圣上是怎么想的?”
“就像去年打吐谷浑那般,杀掉一部分有生之力。加大彼此之间的矛盾,引诱朗日赞普一步步的派兵前来送死。”杨侗说道。
杜如晦行礼道:“圣上英明。”
“……”杜楚客无语的看着兄长,我的意思好像也是这样,咋就不见你夸一句?不过也无所谓了,关键是自己能不能隋军出征,老实说,这个宫监他真不想当了。
杜楚客这心声,其实李客师也有。
做弟弟的,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比兄长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