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汉武挥鞭

作者:汉武挥鞭 | 分类:历史 | 字数:264.1万

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

书名:汉武挥鞭 作者:汉武挥鞭 字数:3280 更新时间:2024-11-25 22:43:36

按说北阙甲第的增扩对京中权贵是大好事,地界大了能住得宽敞些,实则压根就不是这回事。

皇帝陛下紧跟着就下达诏令,迁各诸侯王及列候入京建府,诸侯王入住皇亲苑,列候则在北阙甲第修筑府邸,无须再到“偏乡僻壤”就国,即所谓的“京居令”。

群臣皆为之哗然,盖因此道京居令与汉文帝昔年颁布的法令是完全抵触的。

大汉采郡国制,即郡县制和封国制并行。

列侯封县、封地称国,食邑高低不等,少者百户,多者可达万户。列侯如果不在朝中任职或得尚公主,就需去封国居住,称为“就国”或“归故国”。

刘姓诸侯王更是常年住在封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回到京师,比如每岁正朔要来朝见天子,此时便住在国邸中。

大汉立朝之初,王侯们因长安繁华,封国却因秦末战乱而民生凋敝,故多是借故滞留京中,不肯就国。

到得文帝朝,大汉各地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已渐渐复归繁荣。

汉文帝又觉着诸侯们滞留京中,占用太多的资源,又时常寻衅滋事,且其骄奢淫逸的生活滋长了京畿的奢靡之风,故采用贤臣贾谊的计策,以“各地运输物质耗费人力物力、且不方便诸侯教化自己封国百姓”为由,诏令诸侯必须返回自己的封地。

王侯们见得封国已日渐繁荣,又是天高皇帝远,倒也乐得自在,也就遵从诏令纷纷离京就国了。

至此,大汉王侯无故不再滞留长安,多是居住在其封国,甚至无诏不得私离封地。

列侯居京师由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由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诸侯王若无皇帝准允,停留在长安的时间则不允许超过二十日。

刘彻觉得汉文帝昔年的做法没错,然现今时过境迁,情形已大是不同,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的。

现下刘彻不怕王侯们占用长安的行政资源,只怕随着大汉愈发富强,他们在封国内不断做大,日后尾大不掉。

太上皇虽是颁布的推恩令,用以分割诸侯的封国,然这仍是不足以让刘彻放心。

依着史籍记载,汉初施行推恩令后,虽有效裂解了诸侯王国,却无法阻止地方豪强豢养私兵,最终导致朝廷式微时,各地割据势力纷纷崛起。

私兵,是史上大汉“以强而亡”的重要原因。

私兵制度在华夏自古就存在,周礼有云: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大汉立朝后,出现诸多世代为将,子弟为兵的军武世家,成为天子禁卫核心,即囤驻在京畿的朝廷军。

各地王侯则豢养着大批私兵,昔年的吴楚七国作乱,短短月余便可集结三十余万大军,由此可见地方豪强的私兵数量是何等庞大。

况且大汉臣民铁血尚武,朝廷没颁布私铸刀兵的禁令,梁王刘武当年尚在梁国时,就曾命人铸造了许多兵械,光是弓箭和戈矛之类就有数十万件。

长此以往,后患无穷!

虽说朝廷军现今占据着绝对的科技优势,日后若制造出枪炮也会严加管理,严谨其流入民间,但不要小瞧大汉臣民的智慧,随着冶金新工艺及高爆炸药等物件的广泛使用,民间的土枪土炮早晚是会出现的。

不要忘了,后世用“边区造”的土八路,最终靠土枪杆子出了政权。

难不成要为避免这种情况,就不向民间传播新式的冶金工业,不将火药乃至高爆炸药进行民用化发展?

这是因噎废食,非智者所为!

主要还得釜底抽薪,从根子上解决私兵存在的土壤。

朝廷若强硬下令,让各路王侯为首的地方豪强解散私兵,那必将引起极大的反弹,且难免会出现阳奉阴违的状况,那些私兵指不定就被弄出去做了山贼或水匪,就譬如昔年陇西豪强私下勾结的马贼。

得先将各路王侯召回长安建府,常居京师,到时那些私兵不散也得散。

盖因京畿之地有规矩,京居的王侯的私兵有数量限制,大抵也就将将够用于护卫,且府内储藏的兵械铠甲依爵位高低也有严格限制,私藏大量兵械者,视同图谋篡逆,乃是枭首夷族的大罪。

史上周亚夫的儿子购买了五百副盔甲,想待周亚夫百年后用作殉葬品,却导致周亚夫举族皆遭诛绝。

毕竟是天子脚下,容不得王侯有半分造次之举。

至于各路王侯入京居住后会否如文帝朝般四处寻衅滋事,扰乱帝都治安,那就更无需忧心了。

长安禁军改制后,中尉府已失去了对城卫军的实际管辖权,中尉卿余下最重要的职守,就是领着府卒们维护京畿治安。

中尉张汤这条“国之蝰蛇”可是时时刻刻死盯着,身为只对皇帝尽忠的孤臣酷吏,他可是甚么王侯权贵都敢往死里弄的。

毫不夸张的说,长安城内的世家子弟远远见得张汤,多是绕道而行,堪称“诸神辟易鬼见愁”。

要治乱世,须用重典!

在王侯权贵们彻底老实服软,学会安安生生过日子前,刘彻不打算将张汤这酷吏调离中尉之职,恶人还需恶人磨,权贵们老实了,寻常百姓才能过得安稳。

故长安百姓虽也畏惧张汤,但实则对他还是挺仰赖的,谁是好官坏官,百姓们心里皆是有杆秤。

现下京居的诸侯也颇是识趣,很守规矩的,尤是刘彻昔年建了皇亲苑,让诸位亲王迁入居住,无诏不得回返封国,京中权贵就更是老实了。

刘彻已登基为帝,世家权贵们晓得皇帝连刘氏诸王都要牢牢捏在手里,何况他们这些外姓旁人?

不老实的,多是早已被枭首夷族,屠得鸡犬不留。

近年皇帝陛下虽鲜少再痛下狠手,却也是因没再有人不长眼,权贵们丝毫不怀疑陛下的狠戾果决仍如往昔般。

心慈手软?

不存在的!

京居令已然颁下,现今留给各地王侯的唯有两个选择。

一者,聚众造反;二者,老老实实收拾行囊,今岁入京朝贺,就无需再回返封国了。

早在颁布京居令之前,长安西市就已被推平重建,显是皇帝陛下非是仓促间才起心动念的,只怕连塬南邑的增设都存着此等考量。

长安九市位于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横门大街与北阙甲第相隔,分成东市三市和西市六市。东市是商贾云集之地,西市则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

数年前,因泬西邑施行减免商税的政令,而长安城内的西市作坊则提高商税,故西市内的作坊已有不少迁往泬西邑。

随着塬南邑的大举兴建,长安西市余下的作坊也再次出现大规模的搬迁,余下的部分小手工业也都迁到商税较低的东市。

此乃刘彻在规划时就有意为之的,汉长安城本就占地不广,宫室建筑又占了大半,北阙甲第的权贵宅邸也为亭台楼阁众多的园林式建筑群,索性就将西市拆掉好了。

长安城作为大汉帝都,日后可作为政治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各式作坊还是尽量往外迁移的好。

将长安打造成花园城市,为后世子孙保留下大片的园林建筑群,乃是刘彻的真实心愿,也可彰显大汉帝都的气派,为大汉各郡县树立典范。

经济建设要抓,环境保护也要搞好,现下大汉处于世界之巅,有足够的资源和时间来发展工业,维持科技的领先优势,无需搞“先破坏后治理”那套发展模式。

环保不搞好,要被后世子孙戳着脊梁骨骂的!

当然,拆除长安西市的主因还是要让数以百计的列候们兴建宅邸,诸侯王们倒是好办,皇亲苑经过多年兴建,空置着的新宅足够作为他们的新王府。

刘彻昔年划出那么大块的地界,可不就为今时今日做着准备么?

列候们的新宅邸怕是尚要建个一年半载,在建成之前,也就委屈他们先在公府国邸落脚,反正过往入京朝贺时也是住在那儿,无非此番住得稍久些罢了。

况且众多新侯府的兴建进度颇快,刘彻没打算耗费巨赀为他们造甚么豪宅,况且他也不希望所有侯府都是同等样式的布局和建筑物,建筑美学向来最忌讳同制化。

将围墙建好,再依形制修筑部分屋舍,能让列候们可入住即可,其余的亭台楼阁,林苑水榭,就待他们入住后自个花钱修筑。

刘彻已算厚道了,没让他们入住毛坯房,还附送了数间“精装修”的屋舍,这数百座宅院搞下来,可也花了十余万金。

好在刘彻大方得紧,没让大农府动用国库公帑,而是让少府出赀,算是他这皇帝自掏腰包。

若能使大汉社稷稳固,这笔巨赀也算没白花,肉痛不已的大汉皇帝自我安慰道。

少府卿陈煌倒也没觉着为难,虽说筹措出这笔赀财确是使得少府愈发钱紧,然日后也是有好处的。

长安作为帝都,坊市的商税征收与其他城邑不同,乃是以“市租”的名头,由少府收取,而非上缴国库。

各地王侯迁入长安居住,突是多了这么些家赀巨亿的豪富,可想见日后长安坊市会何等兴盛繁茂。

虽说西市已拆掉了,然东市三坊必是要留着,否则长安城内的军民吃穿日用如何保障?

日后这三处坊市必定更是寸土寸金的宝地,开个铺面好生经营着,还怕不能挣得钵满盆满?

商户能挣到更多赀财,少府自也能收到更多商税,现下花去的十余万金,或许很快就能回本,陈煌对此是心里有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