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
作者:零点浪漫 | 分类:历史 | 字数:1.2千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2408.第2408章
第2408章
对于身在海南岛的这些海汉国民来说,发生在大明山东的战事基本只能通过官方在报纸上发布的公开消息来了解情况,因此民间的舆论方向自然是跟随着官方的引领,对大明统治阶级在此次抗清作战中的表现也很难有什么正面评价。
当然报纸上也提到,目前海汉正在尽力拯救山东地区数以万计流离失所的战争难民,其中一部分人将会被就近输送到海汉的一些海外殖民地进行安置。稍有见识的人都能想到,由官方安排的这种救助措施将会有效缓解海外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长期需求,而这些移民今后也将得到加入海汉国的机会。
这样的救助措施对海汉国民来说并不陌生,早年间海汉从安南和大明两国所获得的大量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以战争难民的身份来到海汉定居。而这些人口后续在海汉的建设发展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如今都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甚至不乏一些人因为能力出众,从而得到高层赏识,如今已成为了手握实权的各级文武官员。
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可以打破阶级屏障的上升通道,让很多人意识到只要自己有真本事,就有机会在海汉出人头地。
即便来到海汉时没有什么本事也不打紧,海汉目前推行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民众提供了许多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只要脑子好使肯学肯钻,就有大把机会从普通人的群体中脱颖而出,成为享受国家俸禄的技术人才。
来自广东增城县的黄志昌和广东博罗县的尹德智便是这样的幸运儿。这两人幼时遭遇不幸,在1628年的广东匪乱中失去了所有家人,侥幸存活下来后,被同乡送到当时大量接收难民的番禺县李家庄。而李家庄收揽难民的动作自然都是在为海汉打掩护,于是他们后来便辗转到了海南岛。
他们到海南岛时年仅八岁,因为身边已经没有家人,只能按照执委会专门为战争难民中的孤儿群体所设的方案进行安置。不过这并不是把他们往孤儿院一丢就完事,事实上海汉官方对这些没有家庭羁绊的儿童也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黄志昌和尹德智二人便是在三亚念完了小学,然后以优秀的成绩被保送进了三亚初级中学。
而这二人的经历在当时还被宣传部门作为海汉移民政策的正面事例广为报道,甚至还登上了《海汉时报》的头条。也正是因为上了报纸,他们便被某位贵人注意到,并且由此开始收到资助,顺利在1635年从三亚初级中学毕业,然后便被分配到了位于田独工业区的一间机械厂当实习工。
这天两人也是早早就赶到了工厂,黄志昌负责打扫卫生,收拾工具和零件,尹德智则是去小煤炉生火烧水,准备给稍后就到的师父烧水泡茶。在机械厂工作这三年里只要不是休息日,他们便是一直如此分工,在上班时间之前就把一切收拾准备妥当。
不过今天他们比平时到的还要更早一些,因为有一个重要的工艺项目要在今天接受验收,届时据说执委会也有大人物要过来,所以他们得尽量把这地方收拾得干净一点。当然了,他们要负责的区域仅仅只是平时跟着师父做项目研究的这小块地方,倒不用去打扫工厂内的整个生产区。
“师父说这项目要是能顺利通过验收,我们俩都能涨工资,你猜这次能涨多少?”黄志昌收拾完工位之后,便与尹德智闲聊起来。
尹德智放下夹煤球的火钳,拍了拍手上的煤灰,轻声应道:“那也得看你能干多少活,你要是能把这厂里的活全干了,那就算涨个十倍也不多啊!”
黄志昌讪笑道:“我可没那么大的本事。”
尹德智道:“我们只管好好听命做事,至于有没有本事,师父自然会看在眼里。”
这两人一个心思活跃,一个性子沉稳,但都是天资聪颖之人,所以才会被他们的师父选中作为长期培养的对象。两人干完活正在洗手的时候,便看到一辆马车缓缓停在了工厂大门外,黄志昌用手拍拍尹德智道:“师父来了。”
工厂大门外值守的卫兵上前敬了一个军礼,然后才伸手打开车门。从车上下来的是一名身着黑衣,体形微胖的中年男子,一手拿着公文包,另一手则提着一个铁皮工具箱。
“师父早!”已经赶到门口的黄志昌和尹德智打完招呼,赶紧上前接过男子手里的公文包和工具箱。
“早!”男子对这样的场面显然早已习以为常,微微点头应声,便将手里的东西交给两个徒弟,自己倒背着双手慢慢向厂里走去。厂里的工人见到他,也纷纷躬身问好:“厂长早!”
这名中年男子便是黄尹二人的师父,同时也是这间机械厂的负责人。他名叫余锋,身份自然也是一名穿越者,在穿越前曾经营了一家小机械厂,生意普普通通。一个偶然的机会,余锋得知了穿越计划的存在,在亲自跑了几趟广州验证这个计划的真实性之后,余锋便也动了心思。正好那时候他遇到了某些无法化解的大麻烦,不能再继续经营自己的机械厂,于是他便设法说服了老婆,带着三岁的女儿一起参加了穿越行动。
当然余锋的家底还是要比大多数穿越者更为殷实,他把自己那间小厂里运作良好的机械设备全部打包,作为入股行动的资本,而这也为他换得了在穿越后开设一家独立运营机械厂的权力。不过作为交换,这里所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甚至是产品的销售,全部都要受到官方的严格监管,而且产能必须优先保证完成官方下达的采购订单。
机械设备可以打包,但当初厂里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可没法也全部打包带过来,所以到了这个时空之后,余锋就将人员培训作为了恢复生产的第一要务。但要把没有多少文化基础的人培训成能够熟练操作机械设备的产业工人,所需的时间往往得以年来计算,至于培养技术骨干所需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就得更多了。
余锋深知培训人才的过程十分不易,所以在挑选培训对象时就已下了很多工夫,除了录用一些本身有一定手艺的匠人之外,他会优先选择心智聪颖的青少年,以便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会基础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几年前余锋在报上看到了官方对难民青少年提供教育的相关报道,便留意了黄志昌和尹德智这两个被保送进三亚初级中学的少年。三亚初级中学虽然是针对归化籍国民设立的教育机构,但因为入学名额有限,所以也不是人人都能就读的普通学校,录取的学生要嘛是有一定的家世背景,要嘛就是天资过人。
但以难民身份来到海汉的民众当中,往往早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并不完善,所以能考进这个学校的人可着实不多,更别说免考保送了。据余锋所知能够凭借学习成绩得到免考保送待遇的难民学生,每年可能也就十来个人而已。报上提到的这两个少年才十一二岁,如果真是好苗子,那就得早些动手,否则说不定迟个几日就成了别人的徒弟。
于是余锋悄悄托关系去打听了这两个小孩的情况,确认他们的确是有优于同龄人的学习能力,然后立刻不声不响地给执委会和文教部打报告,申请以私人名义资助这两个小孩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然这种资助并非不求回报,余锋也明言希望能够让这两个小孩在初中毕业后就到自己手下实习,届时会亲自传授他们各种跟机械相关的知识。
相关部门倒也不会反对这样的安排,毕竟这些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官方一般也会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分配到各种生产单位去学习技术,只有极少数特别出色的人才有机会进入更高一等的学府继续接受教育。如果有像余锋这样的人站出来提前认领其中的某些学生,倒也可以为官方省去一些麻烦,而且用人单位早些介入,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不过当时动这心思的可不止余锋一人,只是他行动最快,别人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就已经跟相关部门敲定了这个安排。等其他人去找到文教部的时候,才知道早就被余锋捷足先登了。
而作为被选择对象的黄志昌和尹德智二人,对此当然只能接受安排,不过这对他们来说也不是坏事,从初中开始所有吃穿用度都有余锋承担,毕业后就立刻得到了一份让旁人羡慕的稳定工作。他们不但有了足以养活自己的收入,而且是直接在穿越者手下当学徒,学的是对外界保密的海汉秘技,今后学成出师就是受人尊敬的工程师,这可是他们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人生道路。
余锋进了自己的办公室,见桌上已经放好了刚泡上的一壶热茶,便吩咐黄志昌去将厂里几名工头都叫进来,他要听取相关的生产情况汇报,然后再给他们分派新的生产任务。
余锋当初穿越时所带过来的机加设备,绝大部分都被封存进仓库了。这些机加设备在这个时代全都是无价之宝,而且维修保养都十分不易,所以只是在最初的几年里断断续续地使用过,用来复制出蒸汽动力版的车钳洗刨磨等机床设备。虽然其加工能力和精度远远比不了原版的设备,但胜在易于维护维修,操作简单,其使用成本也远低于余锋带过来的那些宝贝设备。
目前这个机械厂正在生产的订单主要是海汉军中列装的三三式步枪枪管,这种带有膛线的枪管在生产工艺方面对于设备和加工技术都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技工操作膛线机保持一定的角度对枪管反复进行百次左右的加工,才能在管内刻出四条高质量的膛线。
而这些用来加工枪管的钻头、镗刀的材料在当前这个时空算是十分难以炼制的硬质合金,其价值甚至堪比黄金,而且不是他这里能做出来的东西,还需要向别的生产部门订购。因此带有膛线的枪管炮管都是属于产能十分有限的高价值武器,其生产成本要远高于滑膛式武器。
当然了,产能有限供不应求,就意味着相对的利润也更高,光是每年为国防部做枪管加工的订单,就足以维持机械厂的运作,养活这里的百余名工人和技术人员了。
余锋一边喝茶一边听取工头们的汇报,顺便解答他们遇到的一些技术疑难。期间便让黄志昌和尹德智在旁边站着,虽然这两个徒弟不会直接参与到枪管的加工生产中去,但多听一听这些工作交流的内容,也有助于他们熟悉这些军品的生产流程。至于能从中学到多少东西,那就要看他们个人的悟性了。
余锋并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现状的人,官方下的订单虽然就能保证机械厂的运作,但他还是希望能够在技术方面作出更多的探索,尽可能地将自己所掌握的那些技术都复制到当下这个时代。虽然有些技术要在这里重新实现会面临许多困难,但经过他多年的努力探索,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关键技术到了取得突破的时候了。
余锋今天要进行技术验证的项目是电焊,他为此已经筹划准备了好几年,花了许多时间从海汉各地搜集所需的各种材料。仅为了找到制作焊条所需的锰土,他就带着黄尹二人去广西跑了两个多月。
海汉早在几年前就已经用完了从旧时空带来的电焊条,而相关的研制工作就只有余锋这里在进行。海汉要想在工业生产中重启电焊技术,那就得指望余锋克服各种技术难关所生产出来的电焊条能够合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