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1627崛起南海

作者:零点浪漫 | 分类:历史 | 字数:1.2千万

第1617章 收集情报

书名:1627崛起南海 作者:零点浪漫 字数:4033 更新时间:2024-11-25 22:43:25

费策贤此次领命出使海汉,除了就两国之间尚存的各种争议问题与海汉展开磋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便是搜集海汉国的各种情报信息,整理还原出一个比较全面真实的海汉社会状况,写成书面资料呈报给朝廷。

这与锦衣卫、东厂所做的事有所不同,费策贤要搜集的情报信息主要是来自于公开的领域和渠道,比如日常社会生活、海汉官方发布的公告、报纸等宣传媒体放出的消息等等。而且他的身份特殊,能够接触到海汉高官的时候远比那些隐姓埋名潜伏在海汉的情报人员多得多,对于海汉社会上层和统治阶级了解的机会也就相应更多,而这些信息对大明来说,可能比海汉在某地部署了多少条战船更为有用。

朝廷对费策贤的任务并没有做出很细致的要求,因为他毕竟不是什么受过专业训练的谍报人员,过去十年都只是一名负责跟外国使节打交道的外交官而已。费策贤在海汉期间的行动拥有极高的自由度,一应事务都可由他自行决定,包括要如何收集海汉的军、政、商相关情报在内。至于具体侧重于哪个领域,也都是由费策贤自行决定。

当然大明给予费策贤这种自由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毕竟海南岛距离京城几千里之遥,不可能还事事都请示上司,只能赋予费策贤充分的自主权,让他在海汉国这边审时度势自行发挥。而且费策贤对朝廷的忠诚和业务能力也深得上司信赖,否则以他仅仅从七品的官职,又岂能有资格去承担如此重要的任务。

不过费策贤的情报专业能力的确只有入门者的水准,而且这还是出发之前临时抱佛脚,由锦衣卫和东厂出人,对他进行了十多天培训的结果。所以对于费策贤能在海汉搜集到多少有价值的情报,大明这边倒是没有给他规定具体的目标,只是希望他能够根据三亚的局势变化,判断出海汉对外扩张的趋势,特别是对大明的态度是否会有所改变。

虽然海汉这几年并没有对大明表现出明显的敌意,反倒是贸易和移民方面的纠葛越来越深,两国开战的可能性也随之越来越小,但大明却不敢放松对海汉的监视。这个南海国家在近年所表现出的战斗力越发惊人,而触角甚至已经伸到距离其本土几千里的辽东半岛地区,这就意味着海汉随时都可以通过海路将兵力投送到大明任何一处海岸线。

海汉军的战斗力可不是海盗倭寇这类民间武装组织的水平,其战绩足以让大明这种区域大国感到汗颜,而这几年的事实也证明了海汉如果向大明沿海投放部队,那么基本上都是极为顺利便在当地落脚了。撇开早就被海汉渗透到顶的福广两地不说,更靠北的浙江、山东也都是如此,山东当地的官府和驻军虽然也尝试过抵抗和驱赶海汉军,但收效并不理想。

对于大明朝廷来说,海汉军在沿海地区的存在就像是一把刀架在了大明的脖子上,究竟动不动手,什么时候动手,那都是海汉人说了算。大明自然不甘于一直处于这种被动局面,更不愿自己的领土被海汉逐年蚕食,不过当下大明自身的麻烦都是一堆,自然不愿跟海汉搞得太僵,要是撕破脸了,场面上吃亏的肯定只会是大明。

但大明也不可能坐视海汉就这么一点一点地骑到自己头上去,还是想设法化解海汉在军事方面的压倒性优势。包括琼州岛在内的这些大陆之外的岛屿,丢了也就丢了,暂时不用急着抢回来,但海汉在大陆上占领的地区,却是让大明如坐针毡,哪怕明确地知道海汉不会主动发起战争,但看到山东、辽东等占领区的军事设施,谁的心情又能轻松得了呢?

但要将海汉军驱逐出境,大明又不太可能使用胜利希望不大的武力手段,只能退而求其次,看看能不能抓到海汉什么软肋,或是找准一个海汉无暇顾及的时机,收回这些被占领区域。只是要做到这一点同样十分不易,需要强大的情报系统做为支持,特别是对海汉军的最新动向了解,如果缺少了这方面的情报信息,那么所作出的一切判断都仅仅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虽然目前大明也有专职情报人员在海汉国内潜伏,但办事肯定没有费策贤这个大明使节来得方便,所以虽然费策贤并不专业,还是承担起了为大明收集海汉各方面情报的任务。

不管是外交部派来的导游张千智,还是日常所能接触到的迎宾馆工作人员,费策贤将周围的每个人都作为了潜在的消息来源。虽然这些人所能提供的信息可能并非什么机密,但费策贤确信自己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之后,应该会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从张千智口中,费策贤就了解到了许多海汉拉拢收买大明官员的手段,不管张千智告诉自己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之后传回大明去,或许能让朝廷找到对付海汉这些腐蚀手段的办法。

在亲眼见识过之后,费策贤也不得不承认,海汉在经济和军事方面所具备的优势的确让大明很难追赶。虽然海汉看起来只是一个人口不过三十多万的小国,但国力却与人口数量完全不成比例,特别是军事威慑力竟然可达本土几千里之外的地方,这大概只有鼎盛时期的大明才能做到。费策贤警惕之余,也不免有一点羡慕嫉妒恨,毕竟如今的大明,已经不太可能有这样的威严了。辽东谈判的时候就连朝鲜这种跟屁虫,立场也已经因为海汉的出现而有所动摇。

而除了与海汉人接触这个最为直接的情报信息来源之外,费策贤的另一个主要情报来源便是三亚本地出版各种报纸。这个东西对于费策贤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因为大明也同样有官方发行的邸报。

朝廷甚至为此专门设置了一个名叫“通政使司”的衙门,设正三品通政使一人,掌受理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正四品左右通政各一人,手里内外章疏和臣民密封中诉之件。下面还有左右参议、经历司、知事等官职。目前朝廷所发行的邸报由于发行量较大,已经放弃了手抄或者木刻印刷的方式,改为了活字印刷。

不过大明的邸报与海汉的报纸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差别,就是发行范围。大明邸报基本不对民间发行,偶有流传至民间的内容也只是誊抄而已。而海汉的报纸则是公开发行,全民皆可观看,很多政令政策甚至也是通过报纸宣传来让民众知晓。而三亚市区内也有不少的公众场所有相关的宣讲活动,甚至连酒楼饭店的说书先生也会不定期向公众讲述报纸上的内容,以确保上面的关键信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播开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海汉官方的政令可以迅速地传达到民间,即便是不识字的民众,也能通过多种宣讲方式在第一时间获得资讯。至于说发行费用能不能通过售卖的方式赚回来,费策贤倒是没有去考虑这种商业上的问题,他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种形式的政治意义上,并不是太在意其商业用途。

与大多数初到三亚的外国使节一样,费策贤很快就派人将市面上的各种报纸都买了一份回来,白天在使馆工地上监工的时候,就泡壶茶坐着慢慢翻看。报纸上偶尔有些不太懂的东西,便就近问问张千智,由他作出解释说明。

到晚间收工回到迎宾馆,费策贤便将自己白天所思所虑的问题全部写下来,再挑选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整理收录,待日后写成奏折呈送回京。

海汉方面这段时间似乎也并不急于要与费策贤展开外交磋商,除了宁崎偶尔会来工地这边看一眼,其他的海汉高官便没有再来拜访过他。不过费策贤认为这也没什么奇怪的,他一个从七品的礼部行人司司副,要是三天两头有海汉高官来登门拜访,这才是真的不合理了。

倒是其他国家的驻三亚使节,陆陆续续都来迎宾馆拜会了费策贤,甚至是与大明一向有隙的安南,其使节也来见了一面。费策贤也是见过几人知道才知道,这也是外国使馆的传统活动之一,即轮流拜会新来的使节,以此来促进各国之间的了解。费策贤觉得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安排,至少对维持地区和平能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当然如果这个活动的安排者不是海汉就更好了——这种带头大哥的角色,本该由大明来扮演才对,如今风头全都被海汉给抢走了。

但费策贤也知道海汉在南海地区拥有极高的权威和影响力,所谓的南海商业联盟,其实就是由海汉牵头成立的一个国际政治组织,并且其中有不少国家都已经与海汉缔结了军事盟约。海汉在南海地区所扮演的角色,正是顶替了过去由大明负责的国际政治职能。联想到最近这几年已经极少再有南海的藩国进京朝贡,费策贤也就不难想象到海汉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了。

但站在费策贤的立场上,虽然不满海汉的做法,却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去指责海汉做得不对,毕竟正是因为大明近些年一直在走下坡路,这才会给了海汉在南海之滨崛起的机会。

跟其他国家的使节接触之后,费策贤也注意到其实并非所有国家都跟海汉一条心,比如像荷兰、葡萄牙这类的西方国家,虽然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海汉的贸易伙伴,但他们对于海汉的戒备心却是最强的,特别是在关键航道控制和海运业的竞争方面,这些与海汉一样善于通过大海来扩展势力范围的国家除了是海汉的贸易伙伴,其实也是对手。

费策贤在与这两国的使节交流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对于大明海汉两国建交的局面感到不安,因为这两国在远东地区都是一流强国,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另一个军事实力强劲,又善于经贸运作,拥有这种互补性极强条件的两个国家建交,对于域外国家来说或许并非好事。

但相较于这些深目高鼻的西方人,费策贤倒是对海汉更有亲近感一点,毕竟海汉的国民都是汉人后裔,甚至根本就是从大明移民过来的人员。海汉官方也一直强调自己与大明同根同宗,休戚与共,这无疑是极为博好感的一种做法。

所以对于西方国家使节在交谈中试图拉拢关系的尝试,费策贤很谨慎地避开了话题,虽然这两国使节都表示可以向大明提供军事援助,但费策贤心里很清楚,这两国都曾经是海汉的手下败将,同样都是军事援助,那当然是海汉提供的更为稳妥可靠。更何况海汉在大明海岸线上拥有数处设施完备的军事基地,在很短时间内就能通过海运向大明投放作战部队,这可是西方国家根本没法相比的条件。

大明还指望着海汉在辽东拖住后金南下的步伐,这个时候如果绕过海汉选择其他军事合作对象,那无疑会让海汉人感到不满。得罪海汉,这并不在大明的政治选项之中,费策贤也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所以尽管这两国的使节甚至暗示可以给他一些私人好处,以换取大明向其开放贸易港口,费策贤最终也还是没有接招。

而费策贤由此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出使海汉的工作可不仅仅只是跟海汉人打交道而已,还得周旋于各国之间,为大明争取到更多的利益。只是大明目前能够拿得出手的交换条件实在不多,又得顾及到海汉的感受,因此在短时间内大概也很难再争取到其他的盟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