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作者:名剑山庄 | 分类:历史 | 字数:362.4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
第七十章 杨士奇的治水意见
仁孝皇后,就是太宗皇帝的皇后,中山王之女徐氏。
可见对于靖难之事,在起兵之前,太宗皇帝身边,也不是完全意见一致的。
朱祁镇心中感叹,自然并没有说话。
他送太皇太后回宫之后,再次单独召见杨士奇。
而今天气渐渐冷了下来。
有几分秋高气爽之意,但是正统五年的雨季也过去了。
这一次夏汛,也不是多平静的,虽然北方只有滹沱河依旧决口,其他地方,大多都是有惊无限,但是并不是说整个大明都平安无事。
在江南钱塘江就发了洪水,好在不管是杭州知府况钟,还是周忱,都是一等一的能臣干吏。这一件事情,处理的都很好。
波及范围不大。
朱祁镇仅仅是免了当地钱粮,也不用从别的地方调粮救急。
随着李时勉带着锦衣卫千户王英来往于南京与天津之间,大明北京的粮食困境,也逐渐解除了,而且北方也要丰收了。
当然了,今年的收成不会太好。
但是秋收之后,大量的农民都有时间了。
朱祁镇准备大规模修建水利的想法,就冒了出来。只是,这一次朱祁镇学乖了,在做决定之前,准备与杨士奇提前通通气。
杨士奇对此心中也有数。
朱祁镇与杨士奇扯了几句江南的水灾,就直入正题了。
朱祁镇说道:“洪宣之后,天下水旱不均,旱蝗并作,直隶尤其为重。朕之前所说的事情,先生以为如何?”
杨士奇沉吟了一会儿,似乎在酝酿词句,慢慢的说道:“陛下爱民之心,臣代天下百姓谢过,只是,朝廷大灾刚刚过去,府库空虚,纵然海运了不少粮食,但粮食储备,依然没有达到去年的标准。而今并非大兴土木之时,此其一也。”
“陛下乃天下之主,当视天下如一。直隶虽然是大明京畿之地,但是江南也是朝廷根本之地,陛下如果大张旗鼓,定然引来百官侧目,却不如暗地修整,化整为零。此其二也。”
“以此二端,臣以为当从长计议,方有万全。直隶报上来的水利工程,令工部核实,每年冬春之际,修缮一二,陛下富有春秋。何须急于一时。”
朱祁镇听了,心中很是不满。
但是想起太皇太后的叮嘱,将心头的怒火一点点的压了下来。细细思量,也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那就是杨士奇的办法,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好。
但是总体来说,是非常稳妥的。
对掌控天下来,稳定其实比其他方面更重要。
但是朱祁镇也明显的感受到了其中的缺陷。那就是慢,而且不能从整体上来规划。
如果将整个海河流域看做一个整体,这一次整体上的治理,于谦可以从更多的方面上去考虑。但是如果做出限制之后,那么这一些治水,也仅仅存在修缮方面了。
不是修缮不好。
而是朱祁镇翻阅不少文件,早就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河北水系的问题,早就到不大动干戈不行的地步了。
朱祁镇一时间想过很多想法,最后决定拖一拖。
反正而今距离秋收还有一段日子,等过了秋收之后,这一件事情再说不迟。
朱祁镇说道:“先生所言极是,这一件事情,等朕召见于谦等人入京,再议论不迟,不过有一件事情,朕想问问首辅的意见。”
杨士奇听了,心中轻轻松了一口气。随着麓川大胜,班师回朝在即,还有这一次朱祁镇放手让于谦赈灾,让李时勉运粮。
杨士奇很清楚的感受到了朱祁镇在朝中的威信大涨,朱祁镇的自信也在与日俱增。
这样的情况之下,朱祁镇真想做什么事情。杨士奇也未必能拦得住。
这是大明的政治制度决定的。
最少现在,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大明皇帝行驶自己的职权。包括杨士奇。杨士奇见朱祁镇愿意退让,自然不想硬顶,说道:“陛下只管问,,老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祁镇说道:“朕查过各地文书,发现似乎太行,燕山之中的树木都伐尽了,却不知道是否如此?”
杨士奇听了,一时间没有说话。他沉默了一会儿,说道:“陛下所言,应该没有错的,太行山深处或许有树木,但是临近各县的大山,全部已经秃了,至于燕山更是如此,太宗皇帝见群山无树,曾经专门下过禁令,燕山临近长城一线,全部种树以为屏障,百姓禁伐,但也仅仅是长城内外而已。不过数里之地。其余的地方,其余的树木大则为栋梁,小则为柴薪。”
朱祁镇说道:“先生也看过当年的演示,直隶之所以山洪很急,就是因为群山无树,根本没有储备水源的能力,暴雨一下,各地积水立即百川汇于河中,至于一日暴涨数丈,至于不可控制。”
“所以朕想号召百姓种树。先生以为如何?”
杨士奇说道:“陛下的心是好的,但是此事恐怕不成的。”
“朝廷并非没有号召过百姓种树,但是百姓日常用木材数量巨大,即便是种的再多,也会一一砍伐掉的,一颗树长成柴,最少需要数年,但是伐掉,却需要一日。”
“而且,山中种树更是困难。”
“树木都是赖水源而生,山中但凡有水源的地方,都被山民所占据。山中田地开垦不易,让他们舍此种树,是万万不能的。”
其实杨士奇并不知道朱祁镇所言对与不对。
对朱祁镇来说,种植树木保持水土,本来是常识,但杨士奇不知道朱祁镇所言对与不对。他只是避重就轻,将其中困难说清楚。
不过,总体上来说杨士奇并不反对这个政策,毕竟是斧斤以时入山林,这还是孟子的意思。
朱祁镇也知道这不可能。
因为古代木材用量太大了,即便不谈柴薪,单单说家具建筑所用的木材。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怎么可能,说一句话,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就行了。
其实自然有自己的恢复能力,但是很显然北方森林的恢复能力,一直在被人类所压制着。
水旱蝗灾不断,其实是大自然给人类的回报。
自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朱祁镇毕竟当了几年皇帝了,他没有那么天真,甚至他刚刚所言,带着几分明知故问的意思。继续说道:“朕知道此事难为,但是此事即便难为,朕也要做,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北方水旱问题。”
“陛下英明。”杨士奇口中颂圣,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反正朱祁镇是看不穿的。
朱祁镇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说道:“首辅,可知道朕已经在京师之中禁用柴薪了?”
杨士奇一听了,立即想起来了,不就是门头沟这一件事情吗?杨士奇心中红灯猛地闪起来了。暗道:“陛下是想以煤代柴吗?这万万不可。”
柴是没有成本的,煤是需要花钱的,对老百姓来说,该怎么选择,根本就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所以以煤代柴之事,如果在京师用用还行,毕竟京师人口聚集,柴薪不够用,甚至用人从通州向京师贩卖柴火。
所以以煤代柴,成本上行得通,但是北方除却北京之外,哪里有一个能比肩北京的大城市?
即便开封也未必能与北京比。
所以在北京能行得通的政策,在别的地方却未必能行得通了。
朱祁镇固如杨士奇所言,说道:“朕想要以煤代柴,让天下百姓少伐一寸木,就少一点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