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贵公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 分类:历史 | 字数:267.7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636.第621章 花钱如流水
第621章 花钱如流水
李承干这一次算是得了李世民的鼓励。
实际上,历朝历代的太子,智商都不会太低。
哪怕李承干也绝不是例外。
只不过绝大多数的太子,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想法,害怕想法太多,而引发宫中的怀疑而已。
而碰上了李世民这样的皇帝,就更麻烦了。
因为李世民文武双全,本就有着寻常人所没有的才华!
一个这样的天子,眼高于顶,而像李承干这样的太子,但凡提出任何一点自己的想法,只会让李世民觉得可笑。
用后世的话来说,大抵就是,你这毛都没有长齐的家伙……
现在难得有了机会,李承干先和陈正泰挤眉弄眼。
陈正泰却一副荣辱不惊的模样,目不斜视。
李承干讨了个没趣,便只好咳嗽一声,对李世民道:“我大唐对天下,未归服王化者,历来采取羁縻之策,而今西域和大食、波斯诸国纷纷来朝,若只是进行朝贡,今日畏我大唐,便送来了贡品,到了明日却又怠慢,这不是长久之道。因而儿臣以为,想要长久,便需羁縻。”
李世民颔首点头道:“如何羁縻呢?”
“其一便是互市。”李承乾道:“互通有无,便让彼此都有了好处,大家各取所需,联系也就紧密了。这一点,陈家在百济国就有过先例。因为互市和通商,我大唐的商贾涌入百济,与百济互通有无,这不但令我大唐的子民获益匪浅,而那百济国的唐商日益增多,他们组建商会,如今,也为我所用。”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道:“儿臣细细看过百济国的商会,现如今,百济的唐商,入商会者有三百九十余人!表面上,不过区区数百人,可是他们深入百济各州县,不但源源不断的从百济牟利,可影响……也不只是百济的朝廷,而是各州县的官长,甚至是其各乡的世族,都或多或少有所联络。”
“父皇,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百济上至其朝廷,下至他们的百姓,都因为这些通商的商贾,与我大唐密不可分,甚至儿臣听闻,朝廷所委派的监察使,在百济说话的份量,未必能有商会的会长有用。因为秉承天子的意志,也未必能抵得上人性的贪欲。”
李世民似笑非笑,其实……当初他是在仁川停留过的,大致对于百济国的现状有不少的了解。
只是他没想到,李承干居然也关心过百济国!
李承干说的话虽然有些夸张,可是和事实的出入并不大。
从前的时候,百济不是没有向中原王朝称臣,可实际上,这种所谓的朝贡,意义并不大!
百济的朝贡,不过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官方上的遣唐使一年来一遭,便各自回家过自己的日子了。
而现如今,却是不一样了,大唐甚至可以通过商会,直接影响到百济国中一个县一个乡的问题,唐商的涌入,也在百济那儿出现了围绕着这一个个唐商所组成的利益群体,一个商贾,往往都有合作的对象,在本地,有一定的人脉。甚至……孵化出了一个围绕着唐商牟利的群体。
就单以一个贩卖大唐棉布的唐商为例,唐商将棉布运送到了百济国,他便会在百济国寻找合作的伙伴,每一个州,每一个县,都有本地的世族和商人从他手里拿货,不少商铺,也依靠着这个唐商的棉布为生,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唐商,决定了数百人的生计。
而三百多个唐商的力量和他们的关系网,集合在了一起,就成了百济的商会,这种力量集合起来是极为惊人的,以至于商会的会长,可以直接和百济国宰相和尚书级别的人直接洽商,直接决定某些政策的走向。
如此一来,整个百济国,其实已经和大唐密不可分了,就算没有水师,没有监察使,倘若百济王希望切断与大唐之间的联络。只怕这百济国内部,就要自己闹出事来!
这可是所谓的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大家都要吃饭的问题啊。
于是李世民点头道:“互市……通商……这虽不是什么真知灼见,却也是势在必行的。”
“除此之外。”李承干继续道:“便是修路了,将铁路修至大食去,沿途需经西域诸国以及波斯,这路一通,便是为了更好的互市!就算将来出了什么乱子,大唐也可通过铁路,及时的反应。因而,各国来使,等他们到了高昌,便需让他们体验这铁路了,一路让他们坐铁路前来,让他们知晓了这铁路的好处,再来洽商这铁路如何修,谁出钱,谁出地,如此一来,商贸的往来,方可密切。我大唐对其的影响,方可增大。”
“这大食偏远,若是商队来一趟大唐,至少需要数月的时间,可若是修通铁路,大量的货物,也不过是半月时间,便可过境,这是以往无法想象的。”
李世民笑了笑道:“朕让陈家修通长安至洛阳的铁路,这工程却还迟迟没有太大的进展呢,倒是修路去西域,你们两个小子很热心啊。”
陈正泰就咳嗽一声道:“陛下,洛阳和长安的铁路,涉及到的是钱的问题,陛下不将钱拿出来,儿臣修什么?”
李世民就立马摆摆手道:“不说这些,不说这些。”
陈正泰心里忍不住吐槽,他一直怀疑李世民是想要白嫖修铁路的钱,反正他是打定主意了,钱不下来,工程队是不开工的。
李承干此时又道:“路修了过去,商贾也跟了去,那么其他的,便好办了。儿臣以为,与其坚持无用的朝贡,倒不如得到实利。”
李世民想了想道:“你说的不错,看来太子还是很清醒的。朝廷教导天下人,要让他们知礼法。可朝廷自己却需有清醒的认识,若是一切都只务虚,就迟早要酿生大变啊!”
李承干得了夸奖,露出了一个大大的笑容,而后道:“还有一件事,儿臣以为……也势在必行。”
李世民看了李承干一眼:“何事?”
李承干便道:“大唐与各国,尤其是西域各国,语言不通,文字也各有不同,就算路修通了,若是彼此习俗不同,难免会滋生矛盾,长此以往,这不是好事。所以儿臣以为,当召一些大儒以及读书人,只各国教授我大唐的儒法,教人学习四书五经之道。”
李世民笑了:“平日里,你可不是这般,不是对书经一向嗤之以鼻吗?”
李承干则是理直气壮地道道:“这本来就不是儿臣学的学问,这学问,是教人恪守自己本分的,儿臣要学的,该当是经世之道。”
李世民禁不住笑了笑,不置可否:“这些都是正泰教你的吧?”
李承干摇摇头:“倒也不是,只是……和正泰呆的时间久了,耳濡目染,也慢慢的晓得了一些道理。”
李世民颔首,显得很高兴,道:“你越来越像个太子的样子了,很好。”
说罢,李世民目光一转,对陈正泰道:“各国使节抵达之后,就交你来负责接待吧,不要出什么差错。我大唐乃是礼仪之邦,待客有道,不要小气了。”
陈正泰乖乖点头:“儿臣一定竭尽全力。”
该说的话说的差不多了,李世民随即便放二人告辞出去。
等二人走了,李世民却是坐在桌案前低着头沉吟着,不说话。
张千在一旁,倒是笑道:“陛下,太子殿下越来越有样子了。”
李世民淡淡道:“你也不看看他的父亲是谁。”
张千身躯一震,立即道:“陛下文武双全,教子有方,实在教人佩服。”
李世民微微一笑:“说起来,这太子……看上去好像有些荒唐,可实际上……是心如明镜啊,办事也有章法,未来……若是克继大统,只怕也是一个雄主。”
张千就立马道:“陛下千秋万载,定能长命百岁,这些事……”
李世民摆摆手道:“生老病死,乃是人之常情,朕也怕死,可是……怕又有何用呢?历来多少天子,哪一个不是忌讳死亡,可最终,又有谁能千秋万载?人终会是有一死的,朕身为天子,可也是一个人罢了。朕不奢求这个,朕只求……江山代有人才出即可。”
李世民说着,便站了起来;“有时朕在想,朕可能已经老了,看着这些后辈,真是可畏啊,他们将来,可能做的比朕好。”
张千笑了笑,想说什么,却还是闭上了口。
这事儿……皇帝能说,但是别人是不可以说的。
说了就是忌讳了。
………………
次日,整个长安震动了。
无数的香客,早已将那大慈恩寺围了个水泄不通,人们都想一睹玄奘和尚的风采。
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报道关于营救玄奘和尚的事迹,将这数十人如何夜袭大食王城,如何交换人质的事,说的十分的传奇。
起初还有人觉得,这是否有些夸张了,等得知大食国居然派了使节前往长安,此时想不信都难了。
前几日,还被人嘲笑的太子,一下子……却成了再英武不过的人了。
如何当机立断地派出死士。
又如何运筹帷幄。
只为了一个僧人,花费了半年功夫,处心积虑,这是何等的气魄和韬略啊。
足足好几天,几乎所有的头版,都在挖掘相关的讯息。
更有不少青壮,四处都在打听陈家死士的事,奔袭数千里,斩人首级,这是何其浪漫的事。
而陈家……却很安静。
东宫……似乎也没什么动静。
这个时候……尽力的低调,乃是上上之策。
陈正泰现在是满心思都扑在了钱庄上,钱庄必须转型,可是如何转型,却需深思熟虑。
当然,其间是少不了要见一见陈正雷这些死士的。
九十多人,陈正泰一一和他们见礼,请他们坐下。
不过这些死士,却显得很拘谨,他们都穿着军大衣,看着和寻常的士兵没有什么不同。
而与那些满带着朝气的士兵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他们都很安静,沉默寡言,只是不经意的举手投足之间,却带着杀气。
陈正泰则是打量着陈正雷道:“陛下和百官们听闻了你们的事迹,格外的欣赏,太子殿下也对你们极有兴趣,现在吏部已是预备给你们封爵,你是带头的,想来一个县公是少不了的。当然……爵位是其次……重要的是,你们未来要发挥作用,因而……我想看看你对这一次行动的看法。”
陈正雷脸上依旧没有什么表情,道:“殿下,此次行动,表面上……似乎是靠大家行动一致,才取得了胜果,可在我看来,真正决定胜负的,却并非是那一炷香时间的行动。胜利的关键,在于我们在动手之前,已经摸清楚了大食人的虚实,了解了大食人的动向,并且分析和制定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陈正泰微笑,想不到这个家伙,还会拍马屁呀。
于是陈正泰道:“你的意思是……这都是本王的功劳?”
陈正雷却是摇摇头:“卑下想要说的是,这样的作战,成败在于台下的功夫,而不是一次行动。卑下绝非是故意想要夸大这一点,实在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若是稍有任何的讯息错误,都可能让行动队陷入最危险的境地。外间有许多的流言蜚语,都在夸奖我们行动队的厉害,倒好像将我们行动队,变成了能上天入地的神人一般。可卑下却认为,此类行动……情报的分析和决策至关重要。这是卑下最直接的感受。”
陈正泰听罢,不断点头道:“你说的有理,其实这一次,真算起来,是有些撞运气了!我们多方打听了大食人的动向,可实际上……情报的来源,虽然进行了甄别,可若是甄别错误,那么你们能不能活着回来,就是两说的事了。”
陈正雷对此深有同感,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点。
陈正泰随即又道:“那么……如果我想扩大你们这支军马,你有什么建议呢?”
陈正雷立马打起了精神,他毫不犹豫地道:“行动的人员若是增加三倍,乃至五倍,可是幕后进行情报搜集,以及情报分析和甄别,还有进行善后的人员,只怕需要千人以上。”
“噢?”陈正泰欣赏的看着陈正雷,只怕也只有陈正雷这等读过书,挖过煤,从过军,独当一面的人物,方才对于这个……有着自己的思考吧。
思维真的很重要,见识过的人,才能形成一套自己的观念。
陈正雷道:“对于这一次问题,其实暴露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就是有些情报并不准确。其二,我们在大食,并没有接应的人员,令我们抵达大食之后,成了聋子和瞎子。这两个问题很大,不过幸运的是,大食人对我们完全没有戒心。所以我们才能够成功。可是殿下有没有想过,此役之后,现在天下诸国,都会生出防范之心,以后若是再进行这样的行动,那么难度势必增加许多倍。正因为如此,所以……以后想要成功,就必须针对以下的问题,建立一个保障体系,在我看来,行动队虽与军队一样,军队也需要后勤和给养。而行动队理应比军队的给养和后勤依赖更大,因为行动的人手,可能需要数十人,可……在行动之前,若是没有一个万无一失的缜密方案,对于行动的目标了解有所偏差,都可能造成可怕的后果。”
“若是殿下想要扩大规模,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情报的体系,如此……才可做到万无一失。”
陈正泰没想到,这个家伙,先是总结出了这么多的问题。
可仔细一想,这一次能够成功,真的有幸运的成分。可是对于陈正雷而言,行动是不能依靠幸运的,因为若是遇到了不幸,他和他的兄弟,就必死无疑了。
于是陈正泰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那么……你需要多少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陈正雷显然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思量,于是立马就道:“需要许多人,至少需要数十个通晓各国语言的人才,殿下,卑下所说的通晓各种语言,并非只是学过一些各国的语言那样简单,那不过是皮毛而已!卑下所需要的人才,是那种不但精通语言,而且对各国的俚语,都能精通无比的人。除此之外,在天下各地,都需有眼线驻扎,而这些眼线,要有不同的身份,要了解当地的风俗,同时,还需他们拥有情报分析的能力。”
“卑下还需要一个秘密的渠道,能够将无数的讯息,快速的进行传递。需要有一群人,擅长于分析和甄别天下各地的讯息。甚至还需要……”
陈正泰听他一个劲的口若悬河,开始的时候还觉得理解,可后面……感到头痛起来了。
陈正雷提出的这些要求,在陈正泰看来……就是钱,而且是许许多多的钱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