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超品公爵
作者:林青云 | 分类:历史 | 字数:100.3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五十七章 中秋节《下》
“哦?有什么难言之隐吗?”沈炼见到李尘支支吾吾的说不出来。
“难言之隐谈不上,只是怕我说出来你们也不信而已。”
“你先说出来试试,才知道我们是不是相信啊?”
“我… …前段时间做了一个梦,在梦中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梦中有人教会了我各种知识,本以为梦醒之后就要忘了?可是醒来的时候一切仿佛没有改变,我仍然清晰的记得梦中所经历的一切,于是我就懂得了这一些稀奇古怪的,难以置信的知识。”
“哦?难道你就没有对这些知识产生过怀疑?”沈炼好奇的问道。
“曾经有过怀疑,但是现在的事实你们也看到了,那些怀疑就是自己杞人忧天而已。”
“那你在梦中经历多久的时间?”
“按照我们现实的时间是三天,但是在梦中的场景约有五年有余。”李尘为了让大家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也不好把时间说的的太久。
“哦,事情的确令人感到匪夷所思。”沈炼低头沉思道。
“哦?是了,我说怎么这小子在经历一场大病的时候沉睡了三天,三天时间不吃不喝的就一直在睡觉,等到醒来的时候,李尘已经完全的换了一个样子,原来还有这一层的原因。”
“是吗?这件事情的确匪夷所思,但是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毕竟时间之大无奇不有,想必除此之外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李尘拥有一些他这个年纪所不应该懂得东西了吧?”陈氏道。
“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件事情有点奇怪。”
“爹爹,先生,为什么我不会做这样的梦?”沈建好奇的问道。
“建儿,这些是需要机遇的,你的机遇不够,不要强求,做好你自己就好。”
“是,爹爹,但是我还是想要向李尘一样做这样一个梦,这样的话我就可以早早的长大,替爹爹管理家族的事物。”沈建还是不甘心的道。
“你有这个心就行了,这个是看个人机遇的,没有一定的机遇是不行的。”
“是,爹爹。”
“不知沈伯伯听说过太平猴魁没有?”李尘连忙岔开话题道。
“哦,太平猴魁?这是什么东西?”
“伯伯难道不知道吗?”李尘好奇的问道。
“确实没有听过。时延你可有听说过太平猴魁?”
“沈老爷常年在外都没有听说过,我一个终日呆在钱塘的书呆子,哪里知道太平猴魁是什么东西。我们还是听听李尘怎么活吧?”李尘虽然对李尘的一番言论略有怀疑,但是李志却并没有去寻求李尘来验证,毕竟李尘的本事越高对他来说只会是一件好事,而不是一件坏事。李志担心的就是希望李尘不要因为这些杂念,而影响了科举考试,在清朝商人毕竟处于社会的底端,而只有那些真正读书科举才是真正的王道。士子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占有非一般的地位。
“太平猴魁是我梦中所遇到的一种茶叶,此茶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稳红,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有独特的猴韵,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比起西湖龙井来可谓是丝毫不落下风,甚至较之西湖龙井则味道更为香醇,品尝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哦?当真有此种茶叶?我以前并没有听说过啊?梦中可有提示此茶产于何处?因何命名太平猴魁?”沈炼好奇的问道。
“梦中略有提示,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原太平县)新明、龙门、三口一带。当地传说,古时一位山民采茶,忽然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看看四周,什么也没有,再细细寻觅,原来在突兀峻岭的石缝间,长着几丛嫩绿的野茶。可无藤可攀,无路可循,只得怏怏离去。但他始终忘不了那嫩叶和清香。后来,他训练了几只猴子,每到采茶季节,他就给猴子套上布套,让它代人去攀岩采摘。人们品尝了这种茶叶后称其为“茶中之魁”,因为这种茶叶是猴子采来的,后人便干脆给取名为“猴魁”。”
“安徽黄山?安徽黄山不是盛产顶谷大方吗?顶谷大方这种茶我还是略有了解的。”
“其实在梦中,安徽黄山不仅仅有太平猴魁,还有另外两种相对来说味道不错的茶。黄山毛峰和祁门红茶。”
“哦,李尘你给我们介绍一下?”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
祁门红茶,著名红茶精品,简称祁红,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祁门茶叶条索紧细秀长,汤色红艳明亮,特别是其香气酷似果香,又带兰花香,清鲜而且持久。成品茶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醇酣厚、香气清香特久。”
“哦?听起来不错,就是不知这些茶是否是真的存在啊?”沈炼疑惑道。
“老爷,这是梦中所做,是否属实我也不知,一切还要等沈老爷亲自尝试才知道。”
“哦,时延先生你怎么看?”
“沈老爷,这件事情吗?我是不懂的,老爷是做生意的应该可以分别出来,这种情况是否值得让沈老爷前去探索。”李志看着李尘面不改色的道,李志心里对于李尘的这种表现是十分不满的,看这个样子,难不成李尘真的要转向商人方面吗?
“呵呵,时延先生说的对,这种情况按道理我是不应该为此冒险的,但是这既然在李尘梦中有过出现那也不妨一试。即使没有也花不了多少银子吗?”
“既然沈老爷如此相信我,我还有一件事情想代表青帮给沈伯伯商议一下。”李尘连忙趁热打铁道,其实接下来的事情,才是李尘真正想要和沈炼说的,前边的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提示中秋节的重头戏现在才甘冈开始。
“哦?青帮有什么事情我能帮上忙吗?”沈炼好奇的道,青帮这个庞大的组织,在清朝的历史都是急剧有影响力的,在古代,由于生产力的局限货物的方式还是停留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地步。
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海运,不过由于清朝中后期的海禁,这项运输方式在清朝很长一段时间是不存在的。
二是陆运,其中为了那些江湖‘绿林好汉’和那些土匪的抢劫,选择的运势方式无非就是镖局,清代在全国各重要商埠所设之大大小小的镖局不可胜数,其中较为出名的镖局有30多家,而最著名的、业务覆盖最广的、通行全国的有十大镖局。这十大镖局分别是;兴隆镖局、会友镖局、成兴镖局、玉永镖局、昌隆镖局、广盛镖局、同兴公镖局、源顺镖局、三合镖局、万通镖局等等。这些镖局,有些有**高官做靠山,有些在江湖游很大名气,但是他们却不是什么货物都运输的,想要运输,无非还要承担一笔不小的费用,但是若是找一些小镖局对于安全性有没有保证。
三是是河运,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发展给中国古代的南北交流做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清朝京杭大运河依然是清朝运输的一个重要方式之一,但是鉴于清朝的特殊性,社会发展的有限性,在清朝的赋税还是停留在财物的地步,所以南方至北方的粮食运输有一种特殊的名字——漕运。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山路或用人畜驮运),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历代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河上漕运在清朝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最艰难时期。
清代漕运方法基本承明制,但又有下列名目(称漕粮本、折三大纲):正兑米,运京仓粮,定额三百三十万石;改兑米,运通州仓粮,定额七十万石;改征,将漕粮改征为其他品种;折征,将漕粮折算成银,价银统归地丁项内,上报户部。此外又实行截漕(各地漕粮起运后,地方遇灾,截留部分作为赈济,或截一地漕粮运往另一地)和拨运(主要指截留山东、河南所运蓟州漕粮,拨充陵寝及驻防兵米)等措施。漕船数与编制稍异明代,一般以府、州为单位,十人一船,十船一帮,十船互保。总数由一万零四百五十五只升为一万四千五百只,而实际运于漕运的仅七千只左右。每船装运量不得超过五百石,另可装土产往返各口岸行销(后因运道淤塞而禁止)。清代最终实行官收官运,承运者是卫所军籍中较殷实的军丁(运丁)。发运时每船配运军一名,运副一名,雇募水手九至十名。各省运军水手多少不等,总数在十万名左右。漕运最高长官为漕运总督,驻淮安。其下为各省粮道,共七人,掌本省粮储,辖所属军卫,遴选领运随帮官员,责成各府会齐、佥选运军等;坐守水次,监督、验明漕粮兑换,面交押运官,并随船督行至淮安,呈总督盘验。押运,原为粮道之责,后选管粮通判一人,专门负责督押,约束运军,后因官卑职微,仍由粮道押运。领运官,由千总一人或二人领运,武举人一名随帮效力。为确保漕运无误,于淮安、济宁、天津、通州运河沿线设置巡漕御史,稽察本段漕运。此外,淮安淮北沿河置有镇道将领,以催促入境漕船前行;在镇江与瓜州的南漕枢纽处,由镇江道催促,同时由总兵官(后改为副将)巡视河岸,协同督促漕船过江。但是清朝海运由于河道阻塞,河漕施行以来,经费拮据,运费代价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故亦有众多弊端。三位清门祖师于雍正四年揭下皇榜,创立粮运之道,水路运粮主要是以通州至杭州这段航程,建设了七十二个半码头,设立一百二十八帮半,而其中所谓的半码头,指的是专做南北杂货小买卖用的码头。随着青帮近百年的发展,青帮所承担的行运长度也在不断增加。有些商人鉴于陆运的不安全性,但是苦于没有人脉所以不得不承担陆运所承担的风险。这下听说有了和青帮进行接触的机会,沈炼信心早就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