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群英
作者:洪刘华 | 分类:历史 | 字数:68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九十三章 成王败寇话李昪
南唐亡国之君,一代“词宗”李煜的《虞美人》,既给世人留下了一篇传诵千古的诗词佳作,更让后人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亡国之君面对国破家亡的无奈与辛酸。
李煜的无奈、屈辱、恐惧……,种种难以向他人倾诉的心态跃然纸上,引起后人深深的喟叹和同情。
不过李煜的天下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他爷爷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李煜值得同情,那被他爷爷抢了天下的杨氏子孙谁来同情?难道世间真有因果轮回报应?只是祖先造的孽,却要由儿孙来偿还。这就是天理昭彰?
相传李昪家门前有颗梨树,结一个果子,大如升,李昪父于是与邻里一起剖开食之,有赤蛇在果实中,众人大惊。蛇游进李昪母亲的床榻下,李昪母亲不久怀孕,生下了他。
说起李昪,不能不提到他的传奇经历。李昪原姓潘,小字彭奴,是徐州人(一说浙江湖州吉安人),其父曾为吉安的一名低级官吏,在烽火连天的战乱中,彭奴沦落为孤儿。后来吴国大将李神福攻打杭州,路经湖州时掳获了一些人口,彭奴也在其中。见彭奴清秀乖巧,李神福便将其带回家中,收作家奴,彭奴改姓李。
李神通是吴国创始人杨行密的爱将,杨行密经常到他家中,一次无意中见到彭奴,喜欢得不得了,便夺人所爱,收彭奴为养子,改姓杨。然而,彭奴太优秀了,杨行密的几个儿子不能容他,便一个劲地排挤他。杨行密没办法,又不好意思找李神福退货,便找到心腹徐温。彭奴又转手认了徐温为父,改姓徐。
徐温有六个亲子,依次为徐知训、徐知询、徐知诲、徐知谏、徐知证、徐知谔,彭奴加入徐家后,便随着“知”字辈,取名徐知诰。
徐知诰天资聪颖,侍奉徐温如父,徐温妻李氏因为同姓的缘故,也对徐知诰照顾有加。有一次,他随徐温出行,途中,徐温突然想起一桩苦恼的事,心烦意乱,操起手杖便拿徐知诰出气,将他厉声斥退。待到徐温乘车回府,远远就看见徐知诰跪在门前迎候。徐温下车惊问:“你为什么跪在这里?”徐知诰哭着回答:“儿在这里等着向您请罪。适才父亲发怒,要儿离开,儿不敢有违父命,只好先回家中恭候。”徐温听了徐知诰的答话,内心深受感动,伸手将徐知诰扶起,从此以后对他更加疼爱。
徐知诰在徐府逐渐长大,徐温见他日益通达事理,便在一天当众交代:“从现在开始,全府家务交给知诰全权处理,各房男女老少都要听从他的领导。”显然,徐温是想借机锻炼考验徐知诰的办事能力。因为在宗法社会里,治家与治国是相通的。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只有治好家才能治好国。徐知诰明知这桩差事复杂棘手,却知难而上,勇挑重担。虽然说是总管徐府家务,然而,要真正管好这个人口上百、头绪繁多的将门之家也确非易事。可是徐知诰偏偏在料理如此繁杂的家务中,得到了全府上下的首肯。管家有方的徐知诰,把府中方方面面安排得有条不紊,从婚丧祭祀、迎宾宴客到钱粮支出,无不得心应手。每遇徐温查问任何一笔花销,徐知诰都成竹在胸,对答如流。不过三年五载,徐知诰便在偌大的徐府中成了众人刮目相看、交口称赞的人物。但是徐知诰对此并不满足,于管家之外,还忙中偷闲读书习字、操练骑射,立志将来能有更大作为。为此,他亲笔书录一个条幅悬挂在居室里,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这便是他十岁时的诗作《咏新竹》中的一联:
栖凤枝梢犹软弱,
化龙形状已依稀。
斗转星移,韶光荏苒。徐知诰走出了少年时代以后,很快就出息成一个精明干练的青年,并由徐温作主,与前升州刺史王戎的女儿结发为妻建了家室。据史书记载,他身长七尺,方额隆准,修上短下,声如洪钟,喜好读书,善于骑射。在同辈子弟中,卓荦不群。
尽管徐知诰已长大成人,但他对养父养母仍像少年时代那样恭顺孝敬,每日晨昏定时请安。在徐知诰的影响和带动下,性情温顺的王氏对公婆也竭尽孝道。倘遇二老身体不适,他们更是关怀备至。夫妻二人通宵达旦,衣不解带躬侍左右。一次徐温患了重病,多日卧床不起,他的六个亲生儿子互相推诿,谁都不愿留在病榻旁守护。只有徐知诰和妻子王氏日以继夜悉心护理,亲自煎汤喂药,按时倒洗痰盂便盆。有时徐温从昏睡中醒来,听到床帐外面有人轻轻走动,便用微弱的声音问道,“何人守候在我的身边?”徐知诰夫妇闻声则连忙回答:“小儿知诰。”“儿媳王氏。”徐温听后周身热血沸腾,心潮起伏长久不能入睡。时近半年,徐温大病痊愈,王氏却因操劳过度大病卧床,诊治无效身亡。
王氏病故,徐温异常悲痛。痛定之后,徐温暗中发誓:一定要对徐知诰给以特殊的补偿。论人品和才干,自己亲生的几个儿子谁都赶不上徐知诰,因而他决心要把养子培育成徐氏家业的可靠继承人。为此,他先给徐知诰续了家室宋福金。宋氏系江夏(今湖北汉口)人宋韦滔之女,幼年流离于乱兵之中,为王戎收留。后随王戎女来到徐知诰身边,王氏卒后立为继室。
有一次,徐府子弟大摆酒宴,按照长幼尊卑依次给徐温拜寿。席间,徐温就题发挥,纵论孝道。当着众多亲朋好友的面,不厌其烦地表彰徐知诰的孝行;同时又半是劝诫半是警告,谆谆教诲亲生诸子:“别看知诰与汝等非一奶同胞,但是,自从他来到徐家以后,待我就像生身之父,甚至比对生身之父还亲。汝等切勿与他貌合神离,定要亲如手足,风雨共舟共撑家业。”事后,徐温又致书杨行密,夸耀徐知诰德才非凡,喜爱之情跃然纸上。杨行密得知徐知诰长进神速前途无量,心中大喜过望。他既为自己有伯乐之识而自豪,又为知诰有千里马之才而庆幸。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逢人就讲:“徐知诰是个俊杰,众将的儿子中没有人比得上他。”杨行密虽说是慧眼识英雄,但当时打死他都不会想到,徐知诰(李昪)和他的儿子李璟,在数十年后会做出逼迫杨氏族人**,乃至灭绝杨氏宗门的禽兽恶行来!
徐温是吴国有名的权臣,杨行密在世时,他信誓旦旦,杨行密一死,他就不怎么安分了,没过几年便伙同另一权臣张颢杀死杨行密的继承人杨渥,另立杨渥之弟杨隆演为国君【见前文】。
杨隆演在位前期,徐温与张颢为了争权夺利打得火热,最终徐温除掉张颢,成为吴国实际主宰者。掌握军政大权后,徐温划出六个州建立齐国,封齐国公,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建立了新的根据地。同时,徐温提拔长子徐知训为执政,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控制杨隆演,自己则迁至金陵,遥控吴国朝政。
作为养子,徐知诰也因德才兼备,被提拔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团练使,手中握有重兵。吴天祐十五年(918年)六月,徐知训因在朝中为非作歹,被副都统朱瑾杀掉。闻讯后,徐知诰带兵从润州杀入广陵,接管了朝政。此后,徐知诰与养父徐温一个在广陵主持政务,一个在金陵营建新都,为篡位做准备。
徐知诰认为,吴国自杨行密创建以来,根深蒂固,贸然改朝换代,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成为众矢之的。为此,徐知诰一反徐知训的作为,恭恭敬敬地事奉吴王杨隆演,并且非常谦卑对待士大夫,宋齐丘、骆知祥、王令谋等人都成了他的重要谋士,其他凡有流落在其境内的士人他都加以任用,还经常派人到民间了解疾苦,遇有婚丧匮乏的,便设法予以周济,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尽管徐温身居金陵遥秉大政,但人心已大多归向徐知诰。
杨隆演死后,徐温父子又立杨行密的第四子杨溥为吴王。在徐温、徐知诰的再三劝进下,杨溥称帝,这无疑是徐氏取代杨氏的一个阴招。只有杨溥当了皇帝,徐氏父子才能封王,地位才能进一步提升;也只有杨溥当了皇帝,徐氏父子才能逼迫其禅让,通过和平手段堂而皇之地谋朝篡位,历代奸雄皆如此。
吴王杨溥尚无失德,知诰无隙可乘,乃阳请归老金陵,留子景通为相,暗中却嘱使右仆射宋齐邱,劝杨溥徙都金陵【不怀好意】。吴人多不愿迁都,溥亦无心移徙,仍遣齐邱往谕知诰,罢迁都议。
知诰计不得逞,再令属吏周宗驰诣广陵,讽吴王传禅。节度副使李建勋及司马徐玠等,屡陈知诰功业,吴王于是加封徐知诰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为齐国。徐知诰推掉尚父、丞相之职,并在次年开设大元帅府,设置官员。这时,闽国、南汉等国都遣使前来,劝徐知诰称帝。
吴王杨溥已成赘瘤,乐得推位让国。把乃父传下的土地人民,悉数交给徐知诰。即遣江夏王璘奉册宝至金陵,禅位齐王。知诰建太庙社稷,改金陵为江宁府,即皇帝位,改吴天祚三年为升元元年,国号大齐。尊吴王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上册自称受禅老臣。用宋齐邱、徐玠为左右丞相,周宗、周廷玉为内枢密使,
知诰立宋氏为皇后,子景通为吴王,改名为璟。徐氏子知证、知谔,请徐知诰复姓,因当时有“东海鲤鱼飞上天”的谶语,天下百姓思唐,希望李唐复兴,徐知诰决定冒姓李氏以应谶,故恢复李神福时的李姓,更名李昪。为了迷惑世人,李昪假托自己是唐宗室后裔,无疑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这一年,徐知诰五十岁,头发胡子都白了。由潘姓改杨姓,由杨姓改李姓,由李姓改徐姓。徐知诰早年被三次转手,寄人篱下,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钻营,从一个孤儿,一个家奴,最终熬成了皇帝,而且是开国皇帝。这份传奇,在历代帝王中是罕见的。徐知诰称帝后,国号初为齐,随即改唐,史称南唐。立唐高祖太宗庙,追尊四代祖李恪为定宗,曾祖李超为成宗,祖李志为惠宗,父李荣为庆宗。
吃水不忘掘井人。虽然冒姓李,但李昪没有忘记抚育和提携自己的养父徐温,没有徐温,就没有当年的徐知诰,就没有今日的李昪。称帝后李昪追尊徐温为太祖武皇帝。徐温子知询,与知诰未洽,已被褫官。独知询弟知证、知谔,素与知诰亲睦,因封知证为江王,知谔为饶王。且以知字应该避嫌,不如自将知字除去,单名为诰。吴太子琏尝娶诰女为妃,宋齐邱请与绝婚,且迁杨溥居他州。徐诰遂徙让皇帝杨溥至润州丹阳宫,派兵防守,阳称护卫,阴实管束。杨溥在乘舟南行时百感交集,吟了一首凄惨悲戚的七律《渡江》:
江南江北旧家乡,
二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
广陵台榭亦荒凉。
烟迷远岫愁千点,
雨打孤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
不堪回首细思量。
杨溥既行,李昪又降吴太子琏为弘农郡公,封琏妃【即知诰女】为永兴公主。不久杨溥被杀,太子琏死于池州康化军。就是皇女永兴公主,也朝夕悲切,闻宫人呼公主名,越多涕泪,渐渐的形瘵骨瘦,也致病终。
唐主李昪自命为江南强国,与晋廷不相聘问,独向辽通使,彼此互有往来。每当辽使至唐辄给厚贿。及送至淮北已入晋境,暗使人刺杀辽使嫁祸晋廷,令他南北失和,自己称帝一方。
李昪自幼生长于金戈铁马之中,亲身经历过刀光剑影的血雨腥风。每逢想起那烽火连天、尸横遍地的残酷年月,他的耳边就仿佛响起孤儿寡母令人心碎的哭诉声。所以,当战争的阴霾在江淮大地消散之后,他发誓不再轻易动用刀兵,以免生灵枉遭涂炭。为此,他经常教诲臣下:“百姓皆父母所生,汝等何以要使其肝脑异处,膏涂草野?”
在他登位之初,谋臣武将急于建功扬名,争相上疏谏言:“陛下中兴,北方多难,宜出兵拓展疆土。”同时竭力鼓动他拿近邻楚和吴越两国开刀。当他伏案披览这类奏章时,先是摇头叹息不以为然,继而朱笔批示:“讨伐之议,愿勿复言。”事后又现身说法,对左右讲:“吾少长军旅,见干戈之为民害深且久矣。吾今日实不忍复言兵革。使彼民安,则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从而恪守保境睦邻之策,力戒穷兵黩武之举,尽量化干戈为玉帛。
南唐升元五年(公元941年)春天,南汉王刘龚派特使前往南唐,相约联兵灭楚,瓜分其地,李昪未加犹豫,当即严辞回绝。同年夏天,“素为敌国”的吴越京师大火,多日不息,宫室、府库、铠甲、仓廪,焚烧殆尽。吴越王钱元瓘惊悸而死,年仅十三岁的钱弘佐嗣位,主少国弱,朝野上下六神无主,面对满目废墟不知所措。这时南唐一些武将力主趁火打劫,纷纷请命出兵,扬言“我师晨出,而暮践其庭”。李昪对臣下极力劝阻:“众卿所言何其毒也!奈何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横生屠戮朕所不忍;救灾睦邻方是圣贤倡导之正道。”因而不仅没有出兵征伐,反而派人前去吊唁,送去许多礼物,资助吴越治丧度灾重建京城。大臣冯延巳对李昪的这种反常举动困惑不解,背后讥讽他说:“此田舍翁所为,不足以成大事也!”李昪闻后一笑了之,也不加罪。
称帝后的李昪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勤勉爱民的作风,对内与民休息兴利除弊,发展经济轻徭薄赋;对外和平共处弭兵休战。短短数年,南唐国力大增,成为江南经济和文化最先进政权,徐知诰堪称十国中最杰出的政治家。
自李昪改国号为唐,史家恐与唐朝相混,特标明为南唐。先是江南童谣云:“东海鲤鱼飞上天”。至是南唐大臣趁势附会,谓鲤李音通,东海系徐氏祖籍,李昪过养徐氏,乃得为帝,这便是童谣的应验。又江西有杨花一株变成李花,临川有李树生连理枝,相传为李昪还宗预兆。江州陈氏宗族多至七百口,仍不分家,每食必设广席,长幼依次坐食。又畜犬百余,也共食一牢,一犬不至,诸犬不食。当时称为德政所及,因有此瑞。州县有司采风问俗,报明孝子悌弟不下百数,五代同居共计七家,由李昪颁下制敕,旌表门闾蠲免役赋。这也无非是铺张扬厉,粉饰承平罢了。
好容易做了七年皇帝,年已五十六岁,未免精力衰颓。方士史守冲献入丹方,照方合药服将下去,起初似觉一振,后来渐致躁急。近臣谓不宜再服,昪却不从。忽然间背中奇痛,突发一疽,他尚不令人知,密召医官诊治,每晨仍强起视朝。无如疽患愈剧,医治无功,乃召长子齐王李璟入侍,未几已近弥留,执璟手与语道:“德昌宫积储兵器金帛约七百余万,汝守成业应善交邻国,保全社稷。我试服金石欲求延年,不意反自速死,汝宜视此为戒!”
说至此,牵李璟手入口,啮指出血才行放下,涕泣嘱咐道:“他日北方当有事,勿忘我言!”
李璟唯唯听命。
当晚李昪去世,李璟秘不发丧,先下制命齐王监国,大赦中外。越数日不闻异议,方宣遗诏,即皇帝位,改元保大。
李昪喜欢写诗填词,不过存世极少。如:
《咏灯》
一点分明值万金,
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
敢向尊前不尽心。
《游后湖赏莲花》
蓼花蘸水火不灭,
水鸟惊鱼银梭投。
满目荷花千万顷,
红碧相杂敷清流。
孙武已斩吴宫女,
琉璃池上佳人头。
凭借机遇与不懈努力和奋斗,李昪实现了从乞丐到皇帝的人生跨越,践行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念,书写了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生传奇。作为一国之君,他一以贯之推行的兴利除弊,礼贤下士,虚心纳谏,安置流民,轻徭薄赋,崇文重教,勤俭节约,爱惜民力,睦邻友好等内外政策,为他博取了贤明帝王的美誉。但他出于权欲贪念,在官职爵位一步步升迁时,对待他有养育之恩,但阻碍他攫取更高权势的养父杨行密、徐温、兄弟徐知询等恩将仇报甚至加害,未免太过狠毒,更令人不齿的是,李昪在通过“禅让”夺取杨氏皇位后,除派刺客刺杀了被他尊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的杨吴末代皇帝杨溥外,还在海陵修筑永宁宫,将杨氏宗室软禁于内,“严兵守之,绝不通人。久而男女自为匹偶,吴人多哀怜之”。
公元956年,周世宗闻知杨氏遭遇后,派人前来安抚慰问。李璟闻讯后猜忌心顿起,随即派人将杨氏灭族。这是后话。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