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大明
作者:黄如一 | 分类:历史 | 字数:23.5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7.2 权倾八百年
张居正,被许多后人誉为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常与古代改革家比肩,后人尤爱将其与宋代名相王安石相提并论。他们确实在生前都成就了一世伟业,更留下了许多政治改革方面的理论为后世所推崇。然而,他们又都有一个共同的尴尬难以面对——王安石死后四十年就是靖康之难,张居正死后六十年也是清军入关。当然,判定一个改革家的是非功过有很多因素,但无论如何,一场重大改革后短短数十年,整个王朝就覆灭了,我们很难把这场改革称作成功。更要命的是,无论改革成败,王安石个人都以道德楷模著称,甚至堪称有道德上的洁癖,这一点他终究是受人尊重的。张居正在这方面则恰恰相反,他的私德堪称败坏无度,而且是个绝对的大贪官,他的崇拜者只能以“瑕不掩瑜”之类的说辞来为他洗地。
张居正和王安石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是神宗朝首相,都遇到两宫太后,都因主持了一场重大改革而名垂青史。但除却这些表面巧合,他们俩的实质差距还是挺大的。从职务上来说,他们都是首相,但具体环境却大不相同。王安石是得到宋神宗(赵顼)的青睐,由地方官召为宰执,初为参知政事(副相),第二年升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相),第三年才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首相)。张居正却是三朝元老,世宗朝进士,穆宗朝宰相,神宗刚刚登基,他已为首相,而且还是穆宗、神宗两朝帝师。王安石虽深得宋神宗信任,但宋神宗毕竟是二十多岁的成年人,而且颇有主见,明神宗却是个十岁的娃娃,一切都听张先生教诲。更重要的是,王安石虽位居首相,但身边不乏富弼、韩琦、欧阳修、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名臣,新进的苏轼等名士也并不赞同王安石的政见,后来形成严重的“新旧党争”。反观张居正,徐阶斗倒严嵩,高拱挤走徐阶,他再驱逐高拱,几场大战下来,大明官场元老尽去,绝无人能制约如日中天的张居正。
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同受穆宗顾命,但高拱被逐,巧的是就在同一个月,高仪也病卒,内阁竟只剩下张居正一人。虽然不久礼部尚书吕调阳拜文渊阁大学士,但他显然也是受张居正举荐,由李太后同意,冯保加盖御印宣旨入阁的,非常服从张居正,不会添麻烦。万历三年(1575年),吏部左侍郎张四维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万历六年(1578年)二月,少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吕调阳退休。三月,外廷廷推了两位大学士入阁。一位是原太子少保、礼部尚书马自强,入为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十月就病卒。另一位是原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我们很容易看出张居正时代内阁成员组成的特征。首先是人少,阁员按理应有七员,但张居正时代一般只有两三员。无非是陪衬一下张居正,免得他独相,要那么多人干啥?其次则是年龄要么特别老,要么特别年轻。老的入阁不到一年就要退休甚至病死,年轻的如申时行,入阁前都还只是右侍郎,即便入阁,本官都只能用左侍郎,这在明朝中后期内阁制度成熟后是非常罕见的。所以,张居正稳稳地掌控了内阁,再加上李太后和冯保在内宫的助力,大明王朝在万历前十年(1573~1582年)形成了一套不同以往的行政机制。现在要决策一件事情,张居正先在内阁草拟诏旨,交给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冯保交给李太后,李太后同意后冯保加盖御印,发还给内阁,张居正在内阁制成正式的御诏发出执行。
那皇帝呢?完全消失了?那也不至于,但明神宗还处在小学生年龄段,那一个小学生如何决策重大事项?无非就是听三个人的:妈妈、老师、保姆,那不就是李太后、张居正、冯保三人吗?而且这三个人教育小学生都以严厉著称。
单亲妈妈李太后是典型的望子成龙(其实已经坐上龙椅了),明神宗16岁结婚后李太后便移回慈宁宫居住,但只要上朝或读书的日子,李太后五更(约凌晨4:48)就会来到乾清宫叫醒明神宗,亲自看着他洗漱,然后领着他乘车去上朝或者读书。明神宗工作学习时李太后一直在皇极殿或者翰林院门口守候,下班或放学一出来立即领上原车载回乾清宫,全天无缝链接,小学生绝对找不到机会溜出去泡网吧。这其实和隋文帝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管教隋文帝(杨坚)有点类似,但单亲妈妈管小学生可就比妻子管丈夫严厉多了。最可怕的是每天明神宗去读了书,李太后都会要求他复述,一旦复述得不清楚就要罚跪。明神宗结婚后,李太后还是留了不少亲信太监在他身边,一旦做错什么事立即报告,李太后轻则召明神宗到慈宁宫罚跪,重则还要传谕张居正,让他上疏切责,然后让明神宗拟罪己诏,不但在外廷宣读谢罪,还要在内宫一边罚跪一边念罪己诏,经常被弄得痛哭流涕。这可能勾起某些读者朋友不太愉快的童年回忆,就不深入讲了。
张居正也堪称一代严师,明穆宗为裕王时,张居正就是翰林编修兼太子右中允,负责裕王府的教学,深受明穆宗敬重,现在以中极殿大学士亲自兼明神宗教师,又受家长重托,更以严厉著称。有时候明神宗顽皮,李太后和冯保都无法管教,便吓唬他:“你再不听话就告诉张先生!”明神宗立即吓得闭嘴立正。从教育成果来说,张居正也无愧为一代名师,明神宗的文化素养非常高,从他传世的一些作品来看,文才极高,尤其书法上乘,在明帝中仅次于明宣宗。但明宣宗是天赋异禀,明神宗才是普通人的极限,完全是勤学苦练的结果,这更显示出所受教育的优质严格。冯保则扮演了另一个角色,一面与明神宗玩耍嬉戏,一面也比较严格。明神宗有时在后宫和小太监顽皮打闹,一听到冯保的脚步声就紧张地说:“大伴来矣!”并立即恢复正襟危坐的姿态。其实冯保对待年幼的明神宗,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是和李太后、张居正谨慎研究过的。这三个人交织了一张严密的大网,将明神宗牢牢网住,也将中华帝国的最高皇权牢牢网住。
文武百官虽然知道三人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也没办法,只好把三人团当做皇帝来侍奉。事实上,真正的明朝皇帝还没有三人团这么大的权力。明朝的权力制衡设计得极为复杂,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独裁专制,若论谁相对独裁程度更大一些,纵览明朝历史,恐怕就得数张居正了。张居正一人独揽大权的程度,更在太祖太宗之上。因为就算是太祖太宗,来自外廷的制约总是存在的,由于明朝皇帝不能随意任免阁臣,所以宰相并不是那么贴心,皇帝批红和内阁票拟的权力经常表现为对立。大量的御史言官则都是初入仕途的进士,更是经常毫不留情地顶撞甚至封还皇帝御诏,体现出行政权力和舆论监督的强力制衡。现在李太后和冯保把持内宫,完全代表皇帝,但他们不精于政事,在行政上完全托付于张居正,张居正又完全把持内阁,所以在明朝历史上第一次做到了皇权和相权的高度统一。张居正还在很大程度上掌控了舆论和监督,他三朝历仕翰林院、国子监、文渊阁,门生故吏遍布学术舆论重地,稍有对他不满的声音,很快就会被淹没在更大的反对声中。
张居正的个性其实和高拱一样,都是持才倨傲的类型,区别在于高拱不加掩饰,张居正可能是汲取了他的教训,显得更有城府。但徐阶、李春芳都以折节礼士著称,他们在阁时对待下级非常谦逊,唯独新进排名最后的大学士张居正以宰相自居,对待九卿非常高傲。但张居正也绝不像高拱那样直言不讳,而是“倨见九卿,无以延纳,间出一语则辄中肯,人以是严惮之,重于他相。”意思是每次议事时对待公卿大臣都非常高傲,别人发言时不搭腔,突然出一句就切中要害,于是别人非常忌惮,害怕他超过了其他宰相。有意思的是,《宋史》中也有一句如此评价一个人:“同列论事上前,未尝力辨,但以一二语倾挤之。”遗憾的是,此句并非出自他的改革家朋友王安石的传记,而是《宋史 奸臣 秦桧传》。民间有一句俗语“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形容湖北人精明凶悍,这话最初其实是专指张居正这一个湖北人的,后来演变成对所有湖北人的戏称。其实我一直觉得湖北人挺实诚的,就因为出了张居正这么一个人物,居然把一个省的印象都改变了,可见这个人物得精明到什么程度!张居正本来就大权在握,这种阴恻深沉的风格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御史言官一向是明朝官场上最勇敢的热血青年,石亨、曹吉祥、刘瑾、严嵩都未曾让这个群体怕过,贪官奸臣们的恶行反而经常激起他们捍卫正义的一腔热血。然而这一次,似乎连他们都怕了,首相大人那种深不见底的彻骨奇寒,犹如凝聚态下的开尔文黑洞,任你几腔热血都能吸进来统统冰封。明朝官场两百余年,第一次出现了御史言官集体噤若寒蝉的局面。
种种因素缔造了张居正这个明朝历史上罕见的大独裁者,打破了大多权力制衡机制,中华帝国自唐宋以来八百年,第一次出现如此高度集权的巨头。那么一个大独裁者煞费苦心地揽权,会不会只是为了实现崇高理想,全心全意忠君为民,而丝毫不存半点私心,清正廉明,杜绝贪腐呢?其实历史上也不乏这种情况,比如诸葛亮、王安石、岳飞(在一定的范围内有绝对权力),所以也有人把张居正放在他们同列。诸葛亮、王安石、岳飞泉下有知,恐怕会气得活过来——张居正的贪腐程度只怕比严嵩亦不遑多让。
张居正入阁不久,就收到一笔重贿,刚刚退休的徐阶一口气给他送了三万两银子,目的很明确——徐家准备在松江大肆开捞,当然要先打点一下朝中重臣,好罩着点。徐阶和高拱关系不好,所以就找了张居正,结果此事被高拱察觉,声称要调查。张居正指天发誓,言辞激烈,于是高拱就算了。此事也堪称奇特,有贪腐的线索,指天发誓就能算了。其实从后来徐家的有恃无恐来看,朝中确实是打点到位了的。张居正自己也需要向别人送礼,主要是李太后和冯保。冯保是个太监,最爱金珠美玉,张居正在他身上下了血本,先后送给他黄金三万两、白银二十万两、夜明珠九颗、珍珠帘五副。但冯保还不是普通的太监,而是太监中的艺术家,颇有才情,张居正经常为其搜罗名贵的琴、笔、扇,当然还少不了名家字画。严嵩曾得到一幅假的《清明上河图》,冯保却得到了真品,现存《清明上河图》上还有冯保的题跋。张居正送给冯保的贿赂中,艺术品这一个板块的价值就更难估量了。
张居正生活非常奢侈,对人居环境要求极高,他在北京稍微收敛,没有逾制建房,但他的家乡荆州府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是辽王驻地(本在辽东广宁,靖难之役后被太宗迁入内地),张居正看上了他的王府,居然用计构陷第八世辽王朱宪【火节】,以至被废藩,张居正趁机占了辽王府!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这座王府不久又归了明神宗第六子惠王朱常润,但张居正此举表露了他想在江陵有一座巨宅的心愿。很快就有人响应,地方官请张居正私人出钱,在江陵营造一座比辽王府更富丽堂皇的府第,资金不足的部分由地方**补足。张居正说怎么好意思让你们花那么多钱,而且这座大宅耗资十万两,江陵的财政根本无法负担嘛,我多出点吧,于是派锦衣卫去帮工,算他出的资。所谓帮工主要就是指帮当地**把赋税收上来,好投入到工程中,张阁老的老家一时“乡郡之膏尽矣”。见江陵县如此卖力,省领导怎甘落后,湖北布政使、巡抚、巡按御史纷纷规划给张居正建宅。张居正说房子太多我住哪儿?不如折现吧。不是开玩笑,真的是折现,领导们没有修,把建房成本折成现银送给了张居正。另外,有了大宅还得有大田,不让怎么叫封建地主阶级呢?张居正为相十年,兼并了良田八百万亩,是严嵩的几百倍,而且这还只是他本人名下的,他几个儿子的还没算。
既然有人给张居正修大宅,张居正也不忘给他的冯保好兄弟修一个,而且他修的还是一种很特殊的房子——生祠——给活菩萨修的祠堂。其实后世说张居正是改革家,我一直比较疑惑,王安石的改革措施诸如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免行法等均为他首创,但张居正的所谓改革措施诸如考成法、一条鞭法、清查土地等,都不是他的原创,很多是隋唐甚至先秦便有的古法,他真正创新发明的就是给太监建生祠,堪称治承刘瑾,政启魏忠贤。
除了贪钱,张居正还非常好色。其实张居正的英俊程度尚在张彩之上,有传闻称他就是靠惊人的修身俊颜才得到李太后的青睐。其实万历元年李太后也才27岁,正值风露年华,两人情投意合也可以理解。还有一些传闻称戚继光之所以深得张居正支持,就是因为善于向张居正进献美女和**。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已经看出来了,张居正最像的前人恐怕不是王安石,而是张彩,三人的对比如表2所示。
特征值 对象
王安石 张彩 张居正
与太监勾结 √ √
向太监告密 √
适当规劝太监 √ √
相貌英俊 √ √
贪财 √ √
好色 √ √
生活奢侈享乐 √ √
死后还被清算 √ √
受皇帝提拔 √
当政时就受大量攻击 √ √
被罢官又复职 √
有过地方官经历 √ √
创新发明改革措施 √
官至极品甚至超惯例 √
死后不久王朝覆灭 √ √
表2 王安石、张彩、张居正情况对比
怎么看张居正和张彩之间的共同点也要比王安石多得多呀!甚至王安石和张彩之间的共同点都不比张居正少,因为这两位都没混到太师,张居正是明朝唯一一位混到太师的文官。《明史》称明朝有四位文官官至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但这四位中的前三位居然是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这三位显然是勋臣,不是文官,张居正就是有明三百年唯一一位官至正一品三公的文官,其余162位内阁大学士一律从一品少师到头。连朱寿也只能当威武大将军过过干瘾,张居正这是正儿八经把太师太傅给干了呀!这严格地说也是一种破坏政治规矩的做法,已经暗藏了张居正覆灭的引子,而他又作出了一项明朝讳莫如深的破坏规矩行为——科举舞弊,这不但为张居正本人的覆灭埋下祸根,也将大明王朝推向了快速灭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