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冰火大明

作者:黄如一 | 分类:历史 | 字数:23.5万

4.1 不伦真爱万贵妃

书名:冰火大明 作者:黄如一 字数:5261 更新时间:2024-10-11 11:24:01

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二度为帝的明英宗驾崩,享年37岁,在位累计22年。皇太子朱见深(即以前的朱见濬)继位,改明年为成化元年,史称明宪宗。

其实明宪宗刚开始表现不错,可能是明英宗长期以来对于谦、石亨等人之事心存愧疚,但又不好意思自己打自己的脸,于是遗嘱儿子帮自己完成一些生前不便做的事。明宪宗一登基立即平反了于谦冤狱,为于谦等大量蒙冤的忠臣恢复名誉,这足以振奋人心。但另一方面就肯定是明宪宗自己的意思了,明宪宗不顾景泰帝曾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报怨,恢复景泰帝帝号,将其墓葬移回皇陵,这种胸怀更是博得朝野一片称颂。于公心,于私德,这似乎都是一个好皇帝。明宪宗又任用商辂等名相,朝政为之一清(至少比起三人团时代是相当清明的)。但明宪宗却有一个私生活方面的问题长期受后世诟病,那就是他不顾所有人反对,与自己的奶妈万氏相爱,甚至册立为妃。万氏也因此被定性为惑乱宫廷的恐怖妖女,她座下也确实妖孽横生,正史野史无不将其党羽描绘为天演正义之敌。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场名动青史的不伦之恋其实是一场感人至深的帝王真爱,这也和明宪宗奇特的人生际遇尤其是童年遭遇有很大关系。朱见濬的童年非常尴尬,他出生于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其父明英宗正处于第一个皇帝任期,当时只有他一个皇子。正统十四年(1449年),突然爆发了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擒,年仅两岁的朱见濬留在北京。当时于谦主持大局,要求皇太后同意拥立明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登基,但同时有一个附加条件——册立朱见濬为皇太子,以示郕王绝非趁机篡位,只是危难之际,担当大任,龙驭之后便要传位还给英宗之子,大明的世系并不会受到影响。

于谦本是好意,也是一片公诚,但对于朱见濬个人而言却非常尴尬,也亏他当时是个两岁孩童,如果是成年人的话未必就会一口答应(当然,答不答应最终结果都一样,但主观上必然是很抗拒的)。果不其然,明英宗被也先送归后,就和钱皇后一起被封锁在了南宫。三岁的朱见濬作为皇太子养在东宫,但景泰帝夫妇并非他真正的爹妈,连养父母都不算,何况景泰帝坐稳皇位后自然便要考虑给亲儿子铺路的事,朱见濬甚至还是他的眼中钉。景泰三年(1452年),景泰帝力排众议,将朱见濬废为沂王,改立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年方五岁,朱见濬的人生已经连遭多次剧变。从皇子到太子,又从太子到亲王,一个不懂事的小孩被王朝的最高层摔来摆去,但他自己并不知道这些变故的意义,只知道旁人对待他的态度时不时就要发生剧变。朱见濬成长的环境缺少了父母,也没有得到明朝皇子应有的教育,陪伴他成长的只有宫女太监。这些人都没什么文化,待人非常势利,每一次朱见濬的身份变化,他们的态度都会发生重大转变。人情冷暖,在朱见濬这里尤为刻骨铭心。更要命的是,五岁之前朱见濬还只是身份转折,六岁时太子朱见济却突然死了,皇储一下子成了悬念。而他,无论作为前任太子,还是现任皇帝的侄儿,都是皇储热门人选。夺门之变中,朝中盛传的继位人选,一个是朱见濬,一个是襄王的儿子。但后来襄王站出来辟谣,事实上,襄王的世系偏离较远,明朝礼法严苛,不可能越过朱见濬另寻远支,他几乎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就算是他爹复位,最终不还是传给他吗?

如此一来,景泰帝对他的看法就更加微妙了,好不容易把他给废了,结果自己的儿子又不争气死了,难道又把帝位还给他?更重要的是,一旦英宗一系重新掌权,景泰帝一系很容易遭到打击报复,一些拥立景泰帝的大臣也容易遭到清算,所以这些正掌握着实权的人也不愿意他继位。景泰帝一系如果什么都不做,根据礼法大位自然重归英宗一系。如果要做点什么,除了祈祷英宗父子都早点死,否则就只有自己动手,暗害了他们。宫女太监们未必能看穿其中的真义,但多少耳闻朱见濬形势起落,甚至有性命之忧,这很快就会体现在对待他的态度上。何况当时景泰帝很可能有过暗示,至少是表露过心思,要害死朱见濬。宫廷险恶,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孩,要独自在这个地方活下去,何其艰难?

不过最终朱见濬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熬到了夺门之变,他父亲重回帝位,自己也被重新册立为太子,明英宗驾崩后终于登上大位。

什么叫苦尽甘来,什么叫守得云开见日出?明宪宗这就叫。

所谓患难见真情,在这种人生的大起大落中,才最能看出真情实意。如果没有土木堡之变,明宪宗一直作为皇子养在深宫,然后顺顺当当地立为太子,又顺顺当当地继位为帝,那他身边只会充斥着溜须拍马之辈,就算偶有对他真情实意的,也会被马屁精的狂潮淹没掉。只有在那段朝不保夕的艰难岁月中,还坚决守护着他的,才是真心爱他的人。

人生一世,真爱难求。因为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机会经历明宪宗这种传奇人生,也就没有机会遇到这样的真爱。当有人出现奇遇,碰撞出这种真爱火花时,他必然会毫不犹豫地抓紧。而又当这种旷世奇恋出现在充满阴谋和脓血的宫廷之中时,更加暖人心怀。

稍微有点尴尬的是,伴随明英宗走过这段艰辛历程的,不是他老婆,而是奶妈。

这位奶妈姓万,确切姓名已不可考,后世多称其为万贞儿。万贞儿的父亲万贵本来是个县衙小吏,后因犯罪被流放,四岁的女儿万贞儿被籍没入宫充作宫女,被分配到了孙太后(明宣宗皇后)宫中。万贞儿体态臃肿,姿色平庸,不过太后的宫中一个男人都没有,只有一个老寡妇带着一群老宫女,也不需要多么青春靓丽,对于普通宫女来说,这里就是所谓的冷宫。万贞儿本身是罪犯家属籍没入宫,又因天资太逊,一进宫就进的冷宫。不过万万没想到,土木堡之变爆发,两岁的朱见濬被册立为皇太子,入主东宫,孙太后将十九岁的万贞儿派去给太子当奶妈,她的人生从此不同。

不知道是人的母性本能,还是朱见濬小朋友的悲惨经历让同样经历过悲惨的万贞儿阿姨(姐姐?奶妈?)激发了强大的内心共鸣,十九岁的万贞儿紧紧抱着怀中这个吃奶的两岁小童,年幼时父亲获罪,全家遭难,自己被扔进这深不见底的冷宫,十几年来受尽凌虐,艰难存活至今,一幕幕跃上眼帘。怀中这个孩子虽贵为皇子,却同样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似乎重复着她的悲惨童年。在这冰冷的后宫,一个弱女子终于找到了一根可以寄托亲情的稻草,她把所有的亲情都倾注到了这个孩子身上,尽管她知道说不准哪天这个孩子就会被人从她怀里夺走。也正因如此,她把这个孩子抱得更紧,因为每天都可以是生离死别。对于朱见濬而言,从记事起便也没见过亲人,那个高坐皇帝宝座的叔父并没有给过他半分亲情,只把他视作眼中钉、肉中刺,随时想要他的命,宫女太监们更掩藏不住虎视眈眈,想害死他向皇帝邀功。所有人中只有一个人对他好——万贞儿,所以他也只能把所有亲情倾注到万奶妈身上。

这种感情很快就发展成了爱情,而且我们可以确信,这是一段历史上罕见的帝王真爱,他们的相遇、相知、相随太奇特,太巧合,如果仅从个人感情的角度讲,这应该算得上史上的一段佳话,但如果他们真的要结婚,却还有很严重的障碍。

明宪宗当了皇帝后,就想册立万贞儿为皇后,这个动议遭到皇室和朝臣一致反对。大家倒不是嫌弃万贞儿出身低贱,恰恰相反,明朝就是明确要求皇后的出身不能太显赫,这是汲取汉唐教训,避免皇后的家族形成外戚势力。但不显赫也不是无限制的低贱,至少还是要出身清白,犯罪分子的家庭毕竟是不可取的。如果万贞儿是自愿应聘入宫来当的宫女,撞了大运被皇帝看上,册立为妃甚至皇后都是说得过去的,但她是因为父亲犯罪被籍没入宫的家属,这种来历只能作为最低贱的宫女,想当个后宫的女官都不现实,更别说册妃了。另一方面,万贞儿比明宪宗大17岁,这已经差了一个辈分,而且孙太后把万贞儿派去东宫服侍朱见濬当时就明确了,是去当奶妈(奶妈之说存疑,因为万贞儿既然没有生小孩,又何来奶水?)或者保姆,总之就是带小孩儿。这也是一种长辈关系,是绝对不能谈婚论嫁的,否则就是**。这种事在寻常人家便已经为礼法所不容,发生在皇帝身上,更是难敌天下悠悠之口。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没有宗教信仰,礼法是维系庞大中华帝国气运相承最为重要的内在精神支柱,现在明宪宗身为皇帝却公然挑战礼法!其实在明宪宗登基前,明英宗、钱皇后和明宪宗的生母周贵妃就已经框定了三个太子妃人选:吴氏、王氏和柏氏。结果明英宗病重,太子结婚的事情就搁置了。明英宗一死,明宪宗立即就想违背父母婚约,娶自己中意的对象为正妻,这本身就是非常不合适的做法,所以大家都不赞同。明宪宗登基后,钱太后迅即主持明宪宗与吴氏完婚,并册为皇后,王氏、柏氏册为皇妃。但明宪宗显然对这几位年轻貌美的都不感兴趣,依然独宠万贞儿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吴皇后又急又气,有一次便找机会杖责了万贞儿,结果明宪宗竟然大怒,要废黜吴皇后!

钱太后当然不同意,但此事明宪宗的生母周太后却起了很不好的作用。本来前任皇帝的皇后才能成为皇太后,周氏作为明宪宗的生母最多只能封为本生母帝太后,但明宪宗不顾礼法,强行要尊生母为皇太后,后在群臣的调解下各让一步,同时尊钱皇后和周贵妃为皇太后。一山不容二虎,周太后总是想找机会压过钱太后,于是与明宪宗合谋,设了一计,先是指示锦衣卫将司礼监太监牛玉逮捕起来,严刑拷打。最后牛玉承认,最初明英宗在三位儿媳妇人选中最钟意的是王氏,但吴氏的父亲向他送了一大笔钱,贿赂他假传英宗遗诏,助吴氏当上皇后。周太后趁势力倡将皇后之位“还给”王氏,钱太后再也阻止不了,只好同意。这一轮交锋下来,虽然还是没给万贞儿解决身份,但明宪宗母子在后宫的威势大了许多,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周太后驾崩后与明英宗合葬的情况。须知明英宗临终前有明确的遗诏,只愿与钱皇后一人合葬,其余人不得入其墓穴。而周太后明明没有当过皇后,却以皇后的礼制葬入了英宗寝陵,这些都是明目张胆不遵遗诏又严重违背礼法的做法!太后、皇帝连续公然违礼,这对儒士组成的朝廷而言,对崇信礼法的中华帝国而言,都是巨大的冲击。

成化二年(1466年),36岁的万贞儿生下了明宪宗的庶长子。明宪宗欣喜若狂,在周太后的支持下,力排众议,册封万贞儿为贵妃,成为仅次于王皇后的首妃。成化十二年(1477年),万贵妃更晋为皇贵妃(明朝特有的后妃职位,比古代的贵妃还要高一级)。但真正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明宪宗授万贵妃之父万贵为锦衣卫正千户(正五品),不久又升为锦衣卫指挥佥事(正四品),最后竟升为锦衣卫带俸指挥使(享受指挥使的正三品俸禄,但不实掌卫所事务)。

这确实让满朝文武有点憋屈,本来贵妃之父理应得此升赏,但万贵是个有犯罪记录的人,这样的人怎能授予高官?说来根源还是在于册立了万贵妃。所以,礼法之重,牵一发而动全身,表面上看相爱的人就应该在一起,但逾越礼法之爱,确实是**祸政,扰乱纲常,也无怪明宪宗和万贞儿这么感人的帝王真爱,却被后世骂作惑乱宫廷。真情固然值得赞赏,但也不能违背伦常。山野村夫作出**背常之事,尚且会沦为人人侧目的恶徒,从此再无人齿于与之为伍。那么皇帝带头破坏最基本的伦常,官员们呢?而且还是这些饱读诗书,比普通人更执念于伦理纲常的儒士?

当然,朝廷也不至于就此散伙,官员们还是留下了,但还要这些官员们一如既往地坚守节操伦常就不现实了。你们既然公然漠视礼法,又凭什么要求儒臣们始终如一地坚持一颗向圣之心呢?他们并没有剧烈地反对周太后、明宪宗、万贵妃等人公然破坏礼法,但也没有特别卖力地追随,他们只是默默地容许了最高权力者这样做了。

沉默,是慢性病魔最喜欢的朋友。

剧烈的反抗也许最终无法阻止病魔成型,但至少能够刺痛它。如于谦、杨瑄那样的热血男儿,尽管在石亨、曹吉祥精心编制的毒网中粉身碎骨,但至少,自己也留得清白在人间。

但宪宗朝的情形却完全不同,我们在史书上只看到一句句空泛的“百官反对”、“天下哗然”,但到底谁站出来反对了?其实没有啊。没有一个真正的反对者在史书上留下了确切的姓名。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御史、给事中、寺卿、都督,谁站出来了?

没有。“一片哗然”,结果一个人名都没有,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大多数。这种“哗然”不是真正的反对,恰恰是默许。

一切都在沉默的容许中悄然转折。

我们经常讲,法治社会。客观地说,明朝其实是一个法治比较健全的社会。但法律的根源依然是权力,只有权力才能保障法律的认真执行。但最高权力无法用法律来束缚,于是只能用纲常公义来约束,但这种约束是柔性的,不是刚性的,一些目光短浅的人就会不断去突破这种柔性束缚。他们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冲击,更是对最高权力掌握层的慢性腐蚀,所谓慢性病,就是这样越来越深。

客观地说,明宪宗和万贞儿的爱情故事堪称黑暗的宫廷史上一段难得的佳话,但如果他们只是保持一颗相爱之心也就罢了,明宪宗却偏要利用手中的公权力为爱人争一个贵妃名分,这就不对了。皇室无私事,帝王无私权。皇帝手中的权力一律是公权力,这是中华帝国发展至明从未有人质疑过的正理。明宪宗却硬要用公权逞私欲,而且还是违背伦常,那官员们怎么想?他们手中也有巨大的公权力,既然皇帝也干了,那我们呢?

那我们当然也要干咯!干什么呢?不就是利用手中的公权力,非巨量地损益公共利益,从而实现私人利益的有效边际增长。不那么晦涩地说就是一个字——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