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65万

赵襄子篇(10)

书名: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字数:3339 更新时间:2024-10-11 11:16:50

乐莫乐兮新相知

知氏最强,实力最大。结果,被韩、赵、魏三家所灭。那么,这里就会有一个问题?

韩、赵、魏三家灭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有人说,晋阳大战,知氏灭了赵氏。

接下来,就会灭韩、灭魏,一家独大,独统晋国。

那么,就没有后来秦国什么事。

这种观点,我是不赞成的。

历史,因为没有尘埃落定,所以才会有独特的魅力。

知氏最强,实力最大,最终走向灭亡。

这说明了什么呢?

历史发展趋势,淘汰的,往往是不合格。

历史曾经选择了知氏,为什么又让知氏被淘汰?

这就说明,机会来了,要抓住。错过了,就不再来。

因为历史,只会给你一次机会。

知氏在伯瑶的带领下,征伐诸侯,架空晋君,一家独大。

但,他欺负韩氏,羞辱魏氏,攻伐赵氏。得罪了很多人。

如果你是韩、赵、魏三家宗主,你会怎么办。

为了活下去,只能联合起来,用武力反击。有句话说得好,把人逼急了,只能鱼死网破。

知氏,代表的不是先进,所以被淘汰了。

伯瑶不是输给了赵氏,也不是输给了韩、魏倒戈,他是输给了自己霸道的性格。

忽略群众基础,也不顾及合伙人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很强很聪明的他,第一个出局的原因

只能说是伯瑶,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不但没有赢钱,反而还输得底朝天,葬送了整个家族。

晋阳大战,伯瑶死了,知氏败了。但,战火还在继续。

韩、赵、魏杀了知氏宗主,是不会给知氏一族翻身的机会。

于是,三家商议,也没有请示晋国老大(晋出公),直接灭了知氏一族两百多口,还瓜分了知氏的领地。

知氏,彻底淡出历史舞台。

韩、赵、魏三家的举动,令天下诸侯振动。晋国四卿内斗、血拼,太血淋淋了。

那么,伯瑶死了,知氏完了。最害怕的人,是谁呢?

他是晋国的国君晋出公。

为什么晋出公会害怕呢?

按理说,属下内讧,不关他这个领导的事。

晋出公只要把责任,推给知氏,不就行了吗?

当然是不行的。

因为晋出公和伯瑶的关系很不错。

公元前476年,晋定公死,晋出公继位。同年,赵简子死,伯瑶成为晋国新一任执政。

也就是说晋出公当了晋国的老大,伯瑶也成为了执政。

这两个人开始共事、合作,一起打天下。

伯瑶为晋出公做了很多事,比如征伐诸侯,帮他建立功勋。晋国在伯瑶的带领下,经济、军事,都得到了发展。

晋出公见手下有个能人,堪比赵简子。于是,他重用伯瑶,制衡韩、赵、魏三家。

这两个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伯瑶要求打诸侯,他支持。

伯瑶要求韩、赵、魏献地,晋出公不反对。

伯瑶攻赵氏,晋出公也点头,还发表正式文件(诏书)支持。

可,伯瑶输了,还战死了。

晋出公曾发表正式文件支持,想要推卸责任,这是不可能的。毕竟,白纸黑字,上面写得清清楚楚。

赵氏赢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难道赵氏,不会找他麻烦。

再说了,无论推卸责任,还是卑躬屈膝,这是很丢脸的事情。当了二十多年的国君,晋出公还是要脸的人。

晋出公很害怕,也很恐惧。

事到如今,只有反戈一击,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晋出公要利用国君的身份,号召大臣,起来反抗。

可,晋出公傻眼了。

他根本没有支持者,连摇旗呐喊,凑热闹的人都没有。

晋国的现状,都是韩、赵、魏三家说了算,没有人帮他。

这一刻,他才知道,自己这个国君,当得很失败啊!

但,晋出公不认输,也不想看清局势。

对内没人能够指望,只能对外求助诸侯。思来想去,晋出公求助齐、鲁为他出头,教训一下韩、赵、魏这些乱臣贼子。

晋出公求助信,刚送出去。

消息就泄漏了。

韩、赵、魏三家宗主得到消息,就要采取行动。三家开会,得出结论:这个老大,不能要了。

既然不能要,那就撕破脸,打吧!

赵氏没找他麻烦,晋出公却主动惹麻烦。

你先动手,就别怪我。

韩、赵、魏举行简短的会议,全票通过,攻打晋出公。

晋出公虽是晋国的老大,但,只是名义上的。他啊!比周天子还要可怜。至少周天子还管了几万人。

以前有伯瑶支持,晋出公说话,还有分量。

现在,没人支持,又挑战韩、赵、魏三家。

那么,等待他的结果:先败---后逃亡---最终死了楚国。

晋出公求助齐、鲁,却逃到了楚国。

这,也混得太差了。

这说明,要么是中原诸侯不想帮他,要么是不敢帮他。

总之呢?晋出公叫嚣三家,却被迫流亡,死在了楚国。可怜的一代君王,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晋出公的死,对晋国影响不大。相反,还为韩、赵、魏三家解决了一个难题。

如果晋出公活着,韩、赵、魏还会头疼。但,晋出公死了,韩、赵、魏三家就会很高兴。

老大死了,三家就要扶持新的老大。

选谁呢?虽然是三家说了算,但,这也是很头疼的事情。

扶持谁当老大,这也不能大意。

晋出公的子孙不能选,否则,会给自己留下麻烦。未来出现强势之君,容易祸害子孙。

如果选择一个小孩,虽然好掌控,但,太欺负人了。

所以,选一个听话,又没有太大能力,还没有主见,年级大点,有身份、有地位,在宗室有影响力。

经过甄别和筛选,最终选出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昭公之曾孙,公子骄。这个被选出来的人就是晋哀公。

这就是竹书纪年记载:出公二十三年奔楚,乃立昭公之曾孙,是为敬公,即晋哀公。

韩、赵、魏表面上尊敬晋哀公,但,三家继续瓜分晋国。从此,晋国国君只是名义上的,再无权威。未来的晋国国君,只是被三晋欺负的对象。

话说,晋国新的老大选出来了,反对三家的人也少了。但,赵毋恤一点也不轻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因为晋阳大战,赵氏的出色表现。赵毋恤成为了晋国新一代执政。

赵毋恤趁着自己威严尚在,控制了中人城。

可,魏氏见状,插手干预。

于是,中山国扶持傀儡之君,复国。中山国由赵氏和魏氏两家共管。

赵毋恤除了工作上的,还要保证自己的人生安全。

也许是因为他出名,太过显赫。

刺杀他的人就多了。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知氏门客豫让。

这是一个将刺杀任务,进行到底的人。

为了刺杀赵毋恤,这个家伙,可是费劲脑力。

第一次藏在厕所,刺杀赵毋恤。

由于,赵毋恤第六感太强。

结果:刺杀失败。

赵毋恤感念其对旧主的忠诚,大人不计,放了他。

还说了一句: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豫让一次刺杀不成功,那就来第二次。

结果:还是失败。

赵毋恤又说了一句:嗟乎豫子!寡人不舍子。

为了完成第三次刺杀赵毋恤,豫让不惜下了血本,甚至不惜自残。

以漆涂身、吞碳毁声。

他的这番改变,连妻子和朋友都认不出来。

就在豫让隐藏在桥下,准备一击而中的时候。

赵毋恤冥冥之中,有上天帮助他。

这次,因为马匹受惊,又躲过了一劫。

赵毋恤见豫让对他锲而不舍,有些郁闷,问:你曾为范氏效力,知氏灭了他们,你为什么不找他算账。我灭了知氏,你为啥紧盯着我不放。

赵毋恤能够说出这番话,想必是下了一番心思,调查豫让。

这个为旧主的那种精神,让他又爱又恨。

豫让说了一句话:他尊重我,我要为他报仇。(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赵毋恤深受感动,身边要是有这样的人,那该多好。

同时,赵毋恤还得到了另外一个信息:这类人,是可怕的。他们不达目的,不会罢休。为了坚持自己心中的理念,会锲而不舍,将刺杀任务进行到底。

赵毋恤念其忠,不忍杀之。可,对方咬着自己不放,也不能没完没了。

我放一次,他杀一次。

这样,何时才是个头。

己命与惜士,这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为了自己的性命安危,为了自己的大业,再加上放过他两次,已经是仁至义尽。

所以,不能放了。

赵毋恤摊牌了,让豫让自己选择,也算是对刺客最后的尊重。

豫让接受了,也做了选择:自杀。

赵毋恤是君子,但,他也要刺杀君子。

豫让知道自己活不了,自杀前,提了一个要求:让赵毋恤脱下衣服,刺几剑。这样,他就有面目去见那个人。

赵毋恤为其所感,脱下衣服,满足他。

豫让刺了几下,仰天而笑:报仇了。

于是,自刎而死。

豫让做为一个刺客,被后人所记住了,这也算名留青史。

那么,豫让的名字,为什么会被记住呢?

豫让和赵毋恤,代表两个群体。

一个忠君,一个爱士,但,两个人又不能再一起,简直是悲剧。

豫让反映出小人物不甘受命运所制约,努力挣脱命运束缚的奋斗精神。这种历经千辛万苦,终至失败的悲剧。

真所谓失败的人生,也是令人尊敬的,因为那种精神。

用诗经上的那句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也说明,世人缺少的就是这种精神。

那么,赵毋恤以后的人生,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