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骄阳
作者:沈处默 | 分类:历史 | 字数:107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章 新国新家(4)
晋国的对外事务,首当其冲就是郑国。
郑国已经公开倒向楚国,两国联手,在中原事务上影响渐大。相形之下,晋国屡次败下阵来,暂居下风。晋成公继位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左右中原局势的核心国,重新拉回晋国的阵营。
公元前606年,晋成公亲自率军抵达郑国的郔邑。楚军未至,郑国被迫求和,订立盟约倒向晋国。
这一年,楚庄王非常忙碌。
经过几次与晋国的正面或侧面交手,大大增强了楚王的自信。他不再满足于在中原示威,他要去到更广阔的天地证明自己的实力。
这年春天,楚庄王亲率大军北上,以“勤王”的名义攻打陆浑的戎。将其打败后,楚王驻兵洛水,逼近周天子都城洛邑。周王室在侧,楚军却陈兵于此,可见其骄纵蛮横,大有向周王室示威之意。
周定王非常惶恐,生怕楚军一个擦枪走火,越过边境,兵临王室。为此,他派出大夫王孙满,以犒劳楚军为名,面见楚庄王,探明楚军的真实意图。
王孙满到达楚军驻地,只见营帐林立,兵强马壮,军士个个士气高涨。已经有人去报,说是周天子的使者到来。楚王为诸侯国国君,依例应当出帐迎接天子使者。可是,使者等了半晌,迟迟不见楚王。
不得已,王孙满只得硬着头皮,纡尊降贵,独自入营,求见楚王。
见到楚庄王后,王孙满代为转达了周天子的慰问犒劳之意。楚王听后,表示欢迎。宾主双方没话找话,闲谈开来。
“九鼎在周,不知大小、轻重若何?”几句客套之后,楚王便将话题转移到鼎。
楚王谈及的九鼎,相传是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命各州的长官——州牧,贡献青铜铸造而成。将各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鼎之身,一鼎象征一州,九鼎则象征九州。九鼎集齐,象征天下。铸造完毕后,九鼎集合,放置于夏王朝都城。夏、商、周三代,先后相传,视为传国之宝。
司马迁在《史记 封禅书》中有记载如下:“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伏没,伏而不见。”
此时,周虽德衰,九鼎仍在洛邑。九鼎既在,周王朝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力。楚王问鼎,不禁令人怀疑其动机。
王孙满既然能够作为周天子的使者,自然也是个聪明人。楚王问鼎,其意在天下,如今又摆足架式,可见有灭周之野心。必须让他知难而退,否则周王室危矣。
“欲一统天下,在德不在鼎。从前大禹有德,各方朝贡,献金九牧,以铸九鼎。桀昏庸无道,鼎迁于商。商纣暴虐荒淫,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问卜周王朝可三十代,国祚绵延七百年,受命于天。”
说着,王孙满看向楚王。
楚王脸色难看,听到最后几句更甚。于是,王孙满更卖力强调道:“如今,周王室德行衰微,但是天命不改,国运仍在。鼎之轻重,恐怕还不容他人轻问。”
楚庄王心想,这位使者进退颇有见识,说的话也在理。他来的目的,无非是想劝阻楚国,千万不要有觊觎王室之心。仔细一想,他的说辞并非无稽之谈。
既然周王朝国运还在,天子之位岂是旁人随便可得?更何况,依目前诸侯国的形势,楚国虽几次三番把晋国打败,都是小打小闹,没有伤及筋骨。晋国国力仍然强劲。
除了晋国,西边有秦国,东边还有个大国齐国。齐国虽不过问中原事务,实力尚存。如果楚国贸然攻打洛邑,这些大国必定以“勤王”为名形成合力,攻打楚国。这样一来,自己岂不成了众矢之的,无端招来仇恨,自绝于天下?
无论是自身力量也好,目前所处的环境也罢,终究还不具备以楚国一国之力将周王室取而代之的实力和时机。
想通此事,楚王只得讪笑道:“大夫所言极是。不榖此问,实在有所僭越。承蒙大夫亲自来访犒师,替我谢过天子美意,不孤就此撤兵返国。”
周王室悬在半空中的心,随着楚军的撤离,终于放了下来。虽然目的没达成,楚王的言行无异于将楚国的野心昭告天下——连周王室我都有想法,何况你们这些小国?
楚王班师之后,第一个要追究的就是郑国。郑国本来已经是楚国的忠实盟友,双方合作无间,此时却与晋国签订盟约。于是楚国发难,派兵入侵郑国。幸好晋国及时派兵支援,楚国占不到便宜,双方相持不下,只得退兵。郑国仍是晋国的盟国。
对内,晋成公给卿族封地设爵,稳定人心。对外又强势出兵,把郑国重新赢回晋国的阵营。对比灵公后期,此时的晋国可谓面貌一新。
反观楚国,楚王虽有问鼎天下的野心,但是,楚国内部的隐患积重难返,已在爆发边缘。
楚庄王对蔿贾越来越倚重。水利工程关乎百年大计,全面铺开后涉及的所有人员协调、物资调配、地方军政配合,均由蔿贾全权负责,只对楚王回报。蔿贾手上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资源,意味着他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相应的,其它人手中的权力就萎缩了。
深受威胁的当属令尹斗椒。他本执掌楚国军政,发号施令,威风凛凛。左尹垄断权力,相当于他被架空。从前令尹和司马都是若敖氏的人,就算令尹成了虚职,起码行军打仗仍由若敖氏掌控。可如今,司马由潘尪担任,若敖氏的一半权力已经旁落。令尹也形同虚设,斗椒如何忍得下这口气?
除了是位实干家,蔿贾还是个有野心的政客。他知道楚王对若敖氏的忌惮,趁机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楚王也默认他的行为。这样一来,更是激起斗椒的不满。两人相互斗法,蔿贾诬陷斗椒,斗椒对他怀恨在心,对外散播对他不利的传闻。一天天,一月月,两人的矛盾渐渐积累,已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就在楚王北上与晋国争锋,为争取郑国重回自己的盟友阵营时,士兵来报,国内发生重大变故。权衡再三,楚王不得不暂时放弃眼前,撤兵返国。
若敖氏隐忍多时,终于还是动手了。趁国内空虚,令尹斗椒率领侍卫冲入蔿贾家中,将其捉拿。还将其家人全部驱赶,想斩草除根。遍寻不到蔿贾的儿子,几番逼问无果后将蔿贾杀害。
对付完蔿氏,斗椒又调派大兵驻守烝野,准备迎战若敖氏最大的竞争对手——楚庄王。
楚庄王一路奔波,坏消息应接不暇。先是蔿氏被斗椒攻杀,临近国境线又获悉,斗椒已经摆出架式要与楚王室决一死战。
眼前的形势对楚庄王非常不利。大军包括他的亲军全部都留在郢都,攻打郑国,他只带去了小部分兵力,实力比不上斗椒;其二,事发突然,所有的王室宗亲都留守在宫室,全部被斗椒控制;其三,斗椒有备而来,占据地利天险,准备充分。力量对比、天时地势,楚庄王都处于下风,贸然出战,不过是白白让军士送命而已。
鉴于现实的困境,楚庄王派出使者与斗椒谈判,提出以“三王之子(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的子孙)”作为人质,双方议和。
斗椒自知,此番私自调动军队杀死大臣,已经犯下重罪。就算与楚王议和,王是王,臣依然是臣,在楚王眼中,若敖氏仍是不得不除的隐患。难保有一天,楚王秋后算账,到时,整个家族都将陷入万劫不复。
既然已经发话与楚王对峙,要一决高下,犯上作乱的罪名已是板上钉钉。如果不趁此机会奋力一搏,当断不断,今日签约议和,明日他便反悔,你能怎么办?伴君如同伴虎。老虎是没有信用可言的,不定什么时候一口咬过来,若敖氏就是覆灭的下场。
议和是万万不可。走到这一步,已经无路可走,只有拼个你死我活。最终,斗椒断然拒绝楚庄王议和的提议。
其实,楚庄王之所以提议和,不过是缓兵之计。若敖氏这根刺,扎在楚王的胸口,动不动就隐隐作痛,只有完全拔除才能安心。既然迟早要解决,求和又被拒,只得硬着头皮,择日不如撞日,就此决出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