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赵氏骄阳

作者:沈处默 | 分类:历史 | 字数:107万

第226章 斐林之役(4)

书名:赵氏骄阳 作者:沈处默 字数:2681 更新时间:2024-09-18 03:16:49

灵公万万没想到,短短时间执政大人会再度造访。他敏锐的意识到,这一次有什么不对。尤其是执政大人的脸色,和刚刚相比,仿佛夏日晴天忽然乌云罩顶,大雨即将来临。

“不知执政大人有何要事禀告?”赵盾站在面前却不出声,灵公只得主动询问。

“臣信步庭园,忽然有感而发。”赵盾冷静下来一想,还是不能硬来,只能先铺垫铺垫。

“愿闻其详。”赵盾进来时,灵公正为宴席忙碌。本来不太乐章,又不敢不见,只得装作乐于倾听的模样。

赵盾冷眼静看灵公的一举一动。从他决定放弃幻想的刹那,他就特别留意灵公的微细表情。他察觉到灵公很不耐烦。其实,同样的表情在他前一次进来时就出现过,他竟没察觉。看来,从前是一心一意的往好处想,才被蒙蔽双眼。此时是心清眼明,伪装便无所遁形。

他故意忽略灵公的不满,缓缓说道:“臣一位友人的孩子,从小聪明伶俐,乖巧懂事。不幸家庭变故,无人照看,寄居乡下。时来运转,家庭恢复平顺后,再把孩子接回家中,心性却已大变。孩子虽只得十来岁,却是斗鸡走狗,弹弓射鸟,顽劣异常。”

“友人问微臣,如何斧正?微臣说,孩子还小,只要请到良师益友,潜移默化,自然会变好。请他放宽心,毋须担忧。”

“过了三四年,友人对微臣说,孩子不仅没有变好,反而变本加厉。结交了狐朋狗友,整日横行乡里。邻里不胜其扰,纷纷上门告状。友人又问微臣,如何是好?”

“微臣说,孩子不过十五六岁,毋须过忧。只要父亲以身作则,教他礼仪,劝他向善,引导他结交有识之士,还可扶正。”

“就在昨日,友人对微臣说,因勒索他人钱财,误将人打死,孩子已身陷囹圄。微臣恍然大悟,是误导在先,才致酿成恶果。”

“孩子生性如此,执政大人已行过规劝之责,怎能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呢?”灵公被故事吸引,不能理解赵盾的自责。

“这位父亲无甚才学,只因信任微臣,故将教儿成材的希望全部寄托于此。微臣辜负了他的信任,故此内疚。”赵盾继续道:“现在回头一想,从头开始,微臣的方法便出了问题。导致一步错,步步错,最后满盘皆输。”

“从头就错?是什么地方出错?”灵公追问道。

“当他还是孩童,被寄居乡下散养时,就要交待看顾者仔细照看,远离恶行恶迹之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源头上掐断对他成长不利的人事。”

“当他有些顽劣时,应该严厉约束管教。除了礼法督促之外,还要指明他的错误,相应惩罚。有了进步,也要相应奖励。有赏有罚,惩恶扬善,规范他的行为举止,方可引入正途。”

“待他心性已定,矫正行为的最佳时期已过,事倍却功半,只能任其滑落深渊。”

说完,赵盾重重叹了口气,他看向灵公,问道:“君主以为,微臣说的有没有道理?”

灵公点头,“执政大人说的句句在理。”

“如果此人是一国之君,肆意杀人,又该如何规劝,才能将他扶上正途?”赵盾话锋一转。

灵公吓得面如土色。他看向赵盾,赵盾的眼睛直勾勾的回视他。赵盾的眼神清澈,神态自若。没有回避,也不咄咄逼人,仿佛只是就事论事。

挥动想象的翅膀,此时灵公的心中一定有一万头羊驼碾过。分明是意有所指。想想赵盾描述的少年的成长轨迹,跟自己不是很像?好你个赵盾,一步步将我引入彀中,不知不觉的就进了圈套。现在还要回答如何规劝自己!

不对!杀人的事情,赵盾怎么会知道?明明掩饰得很好,是谁走漏风声?

灵公踌躇不决,内心疑虑重重,拼命想要理出个头绪。偏偏脑子一片空白,半天说不出话来。

赵盾仍盯着他,他的眼神变了,内容比刚才复杂许多。有指责,有逼问,有怨怼。他急得额头冷汗直冒,背后已经是汗涔涔。

赵盾知道,灵公肯定答不上来。此刻,他一定很疑惑,自己是如何得知他杀了人。除此之外,一定在心里大骂,竟敢编排故事,绕着圈子来骂他。

他完全忽略一件事——从头到尾,赵盾都在检讨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为此非常内疚。赵盾编排故事,不过是想含蓄的提醒灵公,他的行为已经到了悬崖勒马,不得不当面指正的程度。

赵盾也很清楚,灵公一定不会感念他的自责。怨恨必定占据上风,甚至绵延许久。可是,他管不了那么多。再继续遮遮掩掩,少年还会跟他打马虎眼,继续糊弄,越来越放肆。

“君主想不想听微臣的规劝?”赵盾的情绪渐渐平复,眼神转为柔和。

“好好好。”仿佛溺水之后被人从水中解救出来,终于寻得正常呼吸,灵公爽快的答应。

“微臣要让这位君主明白,滥杀无辜必会让天下寒心,诸侯侧目。长此以往,势必累积怨气,招致报复。日深长久,民心渐失,则朝臣上下不合,国家根基动摇。最后就是身死国灭。”

说到这,赵盾眼睛的余光扫向灵公。只凭小小视线,便能感受到灵公的惊愕不安和讶异。赵盾说的是“这位君主”,但是两人都心知肚明说的是谁。灵公震惊于赵盾的大胆直白。赵盾心意已决,誓要让少年彻底觉悟。

“如果这位君主悬崖勒马,改过自新,百姓朝臣看在眼里,定会心悦诚服,上下同心。如此,则国祚绵长,国家之幸,百姓之福。”重话告一段落,总要些冠冕堂皇的话缓和气氛。

说完,赵盾看向灵公,似乎在征询意见。灵公无奈,只得回应道:“大将军所说,句句在理。相信这位君主听后,一定会有所触动。”

“接下来,微臣要跟这位君主讲治国之道。”赵盾意犹未尽。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好比有人忽见孩童要掉落水井,必会产生惊慌恻隐之心。并非要以此结交孩童父母,也不是为了搏得乡党赞誉,更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产生惊惧同情心理。而是因为——此乃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要义。”

“恻隐之心,仁之发端;羞恶之心,义之发端;辞让之心,礼之发端;是非之心,智之发端。”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有此四端,好比四肢。有了它,才能行走坐卧,称之为人。

“如能将四端扩展完善,位居君王,则足以安定天下;一介平民,不能身体力行,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这位君主只要牢记四心,必能与仁义为友。与仁义为友,必行仁义之举。行仁义之举,何愁国不强民不富?”

终于说完,赵盾看向灵公,“不知君主以为,微臣所说,能否将这位君主拉回正途?”

“一定可以。”一番说辞软硬兼施,算得上是众大臣对灵公的劝谏中最露骨最大胆的了。灵公被赵盾的气势震慑,只能不停点头。

“抛开谈论的这位君主,不知对其余的治国之君可有借鉴?”赵盾步步紧逼。

“有的,一定有。寡人听之,受益匪浅,定要引为借鉴。”灵公节节退败,只得唯唯诺诺。

“能得君主认同,也不枉费微臣一番‘有感而发’了。”说着,赵盾便要告退。走之前,想起什么,补充道:“‘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请君主牢记,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