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骄阳
作者:沈处默 | 分类:历史 | 字数:107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76章 不问政事(2)
他想不出方法改变眼前的困境。他意志消沉,沉湎酒色,不问政事,只因他内心苦闷。从先祖开始便世代把控朝政的若敖氏,岂会因为绑架失败就轻言放弃?如果说对他的绑架是一次试探的话,从这一次的失败,他们一定已经吸取了足够的教训。
公子燮的不满被斗克利用,主谋绝对是斗克,毕竟他是若敖氏的人。他出身显贵,熟悉宫室,从政多年经验老到。最关键的是,家族权势熏天——这是他最大的底气和最能仰仗的后台。所谓权高人胆大,大概说的就是他。他敢拿君主性命来要胁,刚好又遇到敌人的敌人,于是决定联手增强实力。
可以说,斗克的失败是因为太过仓促,急于求成。如果下一次,若敖氏的某个人多了几分耐心,知己知彼,再加周密谋划呢?可能楚国的江山就要易主,楚庄王也未必那么走运了。
一方面,楚庄王对若敖氏心怀怨恨;另一方面,劫后重生的恐惧仍在。他想彻底根除他们的势力,一来无从下手,二来也自知尚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于是自我挫败,索性什么也不做,消极度日,自我麻痹。
每当夜深人静,将一干侍从驱散之后,白天饮酒作乐的空虚就跳出来,充斥他的身心。他无助无奈,在挣扎中沉沉睡去。就这样周而复始,熬过一天又一天。
可是,不管他如何逃避,各路人马仍然不屈不挠的把各路消息传递给他。
“大王,蔡国传来消息,君主病故。我国是否派人前去吊唁?” 今日君主没有饮酒,难得神智清醒,令尹斗般瞅准时机赶紧禀报。
“病故就病故,你们看着办吧。”楚庄王没好气,这么点小事还要烦他。
“蔡国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与我国世代交好。上次被晋国军队讨伐,还派使者向我国求助。因为我国没有伸出援手,蔡国被迫与晋国议和,如今再不……”怕庄王忘记前因后果,斗般把事情大概又说了一遍。
楚庄王斜眼看了看斗般,懒洋洋的问道:“什么邻邦?他们君主死了与寡人何干?”
“大王啊,晋军兵临城下,蔡国本可束手就擒,讨个痛快。只因顾念与我国世为盟友,故此死命抵抗,还派人前来求援。蔡国是将举国命运全托付给了我国,谁知——”
斗般急得舌头都绕了,不得不停顿了一小会才继续道:“我们没有伸出援手,蔡国自是败下阵来。因为蔡国的抵抗,晋国十分恼怒。他们逼迫蔡国投降,还派兵驻守蔡国。如今,蔡国的人事财政全由晋国一手掌控,与亡国何异?蔡侯郁怒交加,所以病倒。明明年轻有为却英年早逝,我们说什么也要……”
“晋国要打蔡国也便打了,由他去。如今是蔡侯自己想不开,岂能怪到寡人的头上?寡人为何要理会?”斗般长篇大论,惹得楚庄王更是不耐。“如果令尹觉得此事重大,便去处理。要怎么做,跟司马和众位大臣商量便是了,何必来烦寡人?”
一边说着,楚王一边朝令尹挥挥手,“出去,出去,该做什么做什么去!”见斗般张嘴,似乎还想说什么,他孩子气的直接趴在桌面假装睡着,接着便一动不动。
斗般无奈,只得拱手称道:“属下告退。”摇摇头,退出大殿。
等候在殿外的一干人,看到斗般垂头丧气的走出来,大略已知其遭遇。他们也不好开口询问,只是跟在斗般后面,你望我,我看你,互相摇摇头。
蔡国遇险,楚庄王不下令,谁也不敢发兵救援。当时大家都认为,君主毕竟年幼,遭受绑架,心性大变,不理朝政可能只是一时想不开。可是,事情已经过去近两年,如今还是这副模样,该如何是好?
蔡国君主过世,楚国有间接责任。如果派出重臣聘问,多加问候抚恤,多少可以挽回寒了心的蔡国,同时让中原其余小国还记得有个楚国在。谁知楚庄王竟然还是不理不睬。对外交往,是否要派使臣前去,以何种规格对待,要君主亲自下令才行啊。
祭祀之礼,与出兵打仗、婚姻嫁娶同等重要,没有君主的命令,谁敢擅自作主?用重了,日后追究起来,有僭越之隙,弄不好还会因此官位不保。用轻了,不仅没法修复与蔡国的关系,一个不小心,适得其反,让小国贻笑大方,更是万万不可。
如果楚国坚持从头到尾不做一点表示,中原小国肯定会跟晋国走得更近,彻底疏远无情无义的楚国。堂堂楚国,连最亲密的邻邦出事都袖手旁观,国丧也不闻不问,谁还敢跟你做朋友?
不幸的事接踵而至。
这年夏末,楚国遭遇近十年不遇的暴雨。大雨持续数周,日夜兼程,几乎不停歇。过了数周就可收割的庄稼,几乎全部毁于一旦。庄稼欠收,国库存粮拿出一半也不过杯水车薪。饥荒开始出现,接着蔓延。
食不果腹催生盗窃。盗贼四起,抢劫泛滥,各地官员疲于应付,捕快小吏尽数出动。无奈行凶杀人事件层出不穷,案件屡创新高,只得向上官请求支援。
各地的求助信如雪片般飞向郢都。各地饥民骤增,杀人越货案件爆增。严重者,已经有饥民集体拥堵在县衙门口,誓要官府开仓放粮才肯走开,否则便要以死相拼。坐以待毙只能饿死,反正贱命一条,拼不赢被杀,最多也是死。如果运气好拼出了粮食,还可苟延残喘。
官兵虽有武器,可饥民如潮水般涌来,成群结队,力量比对悬殊。他们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的坚固如铁桶。如果官兵硬拼,激怒了他们,后果一定是两败俱伤,尸横遍野。一旦造成流血事件,影响扩大,恐怕全国各地一起响应。到时局势失控,谁也担待不起。
各地汇集的消息已经堆积成山,说的问题都大同小异。形势一天比一天严重,已经有饥民往郢都集结。事态已经处在失控边缘,如果不及时想出对策,后果不堪设想。
令尹斗般、司马斗椒、工正蔿贾、大夫苏从四人,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急得团团转。他们连夜组织召开议事大会,商量对策。
几番激烈讨论后,终于拿出几项应急措施。
首先,由令尹颁布命令,请各地县官员发布公告,告知辖下平民,各地官府储备粮已告罄。上官已经知悉,正在积极筹措。已有地方收到从都城府库调来的粮食。还未收到的,正在紧急运输途中。请大家耐心等待几日,回家静候佳音。(另有密信告知官员:国库存粮有限,支撑不久,必要时各地武力约束各自平民,不要波及邻县。)
其二,都城掌管农事的官员给,每个发来求助的县城指派一名专员。专员由都城出发,速速赶赴地方。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地方将粮食发放到位。同时,彻底了解当地受灾情况,做出详实记录,看是否有补救措施。如果有,立即在当地组织施救。他们要停留在当地做好农田管理,指导来年的春耕生产,确保来年恢复正常耕作。
其三,司马务必加强士兵操练,时刻备战。大灾之后有大疫。饥荒席卷,各地已经应接不暇。再有疫情扩散,无疑雪上加霜。外部诸侯,或敌或友,肯定已经收到情报。万一有人要趁天灾制造人祸,想必已经在暗处窥视,伺机而动。
此次饥荒来得突然又迅猛,国库增援与当地的需求相比,微不足道。无奈粮仓已经见底,老本快吃光,只能尽力到此了。饥荒是天灾,防不胜防。既然已经发生,出手解决便是。或安抚,或施威,或二者兼顾,总能摆平。
然而,国君再这样耽于玩乐,绝对不是好事。天灾可看作是天降凶兆,天时人事相联,焉知不是上天对楚国的警告和惩罚?一直虎视眈眈的临国,焉有不知其中的道理?对他们而言,此时就是他们的天赐良机。
君主沉迷享乐,不问国事,对于别有用心,想从楚国口中夺肉吃的国家而言,岂非人和?三利已有两利,胜算那么大的买卖他们怎么会不做?只差派出军队,占据天险,居高临下,便可成就大事。
到时,楚穆王辛苦扩张十几年经营的心血,不仅面临收缩的风险,可能还会危及郢都的安危。楚穆王几经谋划才决定迁都于此,想来,此地必是发扬光大楚国基业的福地。如果毁在他儿子的手上,恐怕他九泉之下也难瞑目。
眼下最焦急的事情暂时有了对策。如何将实情回报给君主,提醒他,如今已是危急万分的时刻,又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