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23.8万

田单篇(5)

书名: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作者:傲双 字数:3456 更新时间:2024-09-18 03:09:14

英雄落幕

赵国以济东令庐、高唐、平原陵地五十七座城邑,割让给齐国,但有一个附加条件:换取田单为将。

对于赵国提出的这个条件,的确超出了齐襄王的预期。赵国单方面的解释:有兵力对付燕国,不足的是没有伐燕的将领。

对于这个解释,齐襄王很快就否定了。赵惠文王甍,也为赵国留下了很多能打的将领。此时的赵国,能打的将领有哪些?

军功最甚:马服君赵奢。

勇冠诸侯:廉颇。

还有乐乘、楼昌、许历等人。尤其是马服君赵奢,不仅打破了秦国的不败神话,还让秦、赵两国和平了十年。可谓的是名动诸侯,威震中原。最主要的是马服君赵奢,还曾在燕国上谷当过郡守,对燕国了若指掌。

你说赵国无良将抗燕,这说不通。

想不通,齐襄王就不想。赵国以地换将,让齐襄王看到了削弱、打压田单的机会。但,摆在齐襄王面前有一个难题:如何说服田单去赵,且还不落下打压功臣的话柄。

齐襄王是一国主君,他的言行举止,朝臣都看着。这个时候,他不能轻易表态,要听听来自朝臣的意见。田单不仅是齐国的柱石,也是齐国震慑诸侯的武器。去赵国伐燕,齐国拿什么震慑诸侯。

齐襄王让田单入赵,也有打压功臣的嫌疑,让人寒心。最好的方式:田单自己去赵国。

齐襄王的本意,也是想让田单去赵。如此,可以巩固自己的权力,为儿子继位扫清障碍。也可以借机,打压、削弱田单的影响力。然,身为君王也有难处。

有些话心里明白,但,不能说,也不能做。

说了,做了,让人寒心,这还是小事,引起不必要的变故,就会危害江山社稷。齐襄王没有把握掌控朝局,更没有信心压制田单。若把田单逼急了,起兵反叛,这是齐襄王不想看到的结果。不动刀兵,又不撕裂两人的关系,还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这才是齐襄王想要看到的。

赵国以地换将,齐襄王让田单自己做决定,也可以说走了一步绝妙好棋。

换,齐国可以得到赵国济东的疆土,建立万世基业;不换,齐国得不到赵国赠送的疆域,两国交恶,责任也不在齐襄王身上。

也可以说:换,有好的名声是齐襄王的;不换,齐、赵交恶,坏名声是田单的。田单的任何决定,受益者都是齐襄王。虽不是刀光剑影,却比刀光剑影更厉害。

田单从这件事,得出了一个信号:齐国,他待不下去了。

赵国不惜割济东三城,五十七座城池,只是为了一件事:换将。

看上去,田单很重要。但,也看出,田单不重要。

对赵国而言,田单很重要。赵国的条件,是下了血本。

对齐襄王而言,田单不重要。毕竟,齐襄王没有拒绝赵国的条件。赵国能用钱财和土地,换走他,他有多重要。

回想起过往,田单在即墨破燕,一战成名。

再战,收复临淄,名声显赫。

三战,光复国土,成为挽救齐国的社稷之臣。

齐襄王对他礼遇有加,封他安平君,兼任齐相。他的一生,本该是平淡无奇。却能纵横齐国朝堂,周旋诸侯,建立盖世功业。

按理说,他的一生,该知足了。可,心中还是充满了悲凉。心心念念的齐国,竟然容不下他。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功高震主。若不是有贤能的大臣,替他解围。他,能够走到今天。或许,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十二字,就用在了他的身上。

可怜啊!真可怜。

他为齐国,鞠躬尽瘁,换来的却是一身伤。

齐襄王的想法,田单一清二楚。齐襄王忌惮他,齐国容不下他。赵国如此看重他,他就去赵国发展。

按理说,受了委屈,应该发泄才对。为什么,田单还主动去赵国发展?

简单说:避祸。

还有,田单不舍。

齐国能有今天,田单出了很大的力气。因为他,导致君臣不和,齐国大乱,这是他不想看到的。再说了,齐襄王没有杀他,对他还算仁慈。好聚好散,这也是君臣之道。

离开齐国,他和齐襄王之间的恩怨,也算彻底了结。

田单从齐国临淄,来到赵国邯郸,从零开始,开始新的生涯。赵太后、赵孝成王不仅重用田单,还给他第一个工作:领兵攻伐燕国。

甚至为了让田单出征,赵国高层,压下了马服君赵奢主动请战的诉求。

那么,田单首次替赵出征,会有什么功绩?

据史料记载,田单这次打得不是很好。伐燕,破了三城。他虽然打败了燕国,取得胜利,但也空耗了赵国的国力。

这里有个奇怪的问题?

田单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光复齐国七十座城池,威震诸侯。后面和燕国打交道,也没败绩。为什么他替赵国出战伐燕,没有打出该有的名声和成绩?

这里有以下观点:

1、没有尽力(他身在赵国,心系齐国。燕、赵对战,空耗两国国力,有利于齐国的发展)。

2、燕国也不弱(燕武成王也是燕昭王之后,最厉害的君主。否则,他也对不起‘武’字。据说,击胡开疆,修长城,也是发生在他这个时期。)。

对于,这两个观点,很多人是赞成的。我也认可这两个观点。我觉得还应该加一个:赵国将士不服田单。

田单虽有复齐的名声,他初来赵国乍到,又没军功,却被赵孝成王拜将。很多赵国的将领,心中不服。甚至有人会说:他是齐人,我们为何听他的。

毕竟,这些人在赵惠文王时期,征战诸侯,也是有军功。赵国和齐国也打了多年,怎么能被齐人指挥。

田单虽是赵国的主将,但也很难调动、指挥赵国的将士。就好像廉颇,被赵孝成王儿子赶走之后,去了诸侯。诸侯也重用他,廉颇说了一句话:我思用赵人。

自己的地盘,用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发挥自己的才智,取得更大的功效。尽管如此,田单还是取得了作战的胜利,逼迫燕武成王与赵国议和。

赵国虽没有打垮燕国,却也震慑住了燕国。此战之后,十年间,燕、赵两国都没有发生大战。

田单替赵伐燕,取得大胜,立下功勋。赵太后、赵孝成王也要封赏。赵太后、赵孝成王还真大方啊!不仅封这个外来之臣为君,还拜他为相。

田单被赵国封为都长君,兼任赵国的国相。

在战国时期,有的人被封君,有的人被封相,有的人既被封君,也被封相。但,有个现象很少见:那就是被两个诸侯国都封君封相。

田单是战国史上,唯一用战功,被两个诸侯国封君封相的人。这两个诸侯国是赵国和齐国。

齐国:复兴齐国,被齐襄王封为安平君兼任齐相。

赵国:伐燕大胜,被赵太后封为都长君兼任赵相。

无论是安平君,还是都长君。田单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活着,就要努力,不可悲观。只要你是人才,去哪里都会闪闪发光。

谁也没想到,伐燕之战,是田单最后一战,战场上再也看不见这位复国名将的身姿。

随着,赵太后、齐襄王去世,田单留在了赵国,却没得到赵国君臣重用。马服君是赵国震慑秦国的利器,田单是震慑齐燕两国的利器。

据《战国策》记载,田单与赵奢论兵,论兵主题,只有一个:将士多寡。

田单的观点:兵在精,不在多。

随后,田单说了一个理由:因为兵士数目多会影响国内农耕,造成粮食供应困难,是“自破之道”。

为了让自己的理由更充分,田单还举了一个例子:古代帝王的兵力不过三万,便可令天下诸侯臣服。

赵奢的观点,与之相反:用兵多多益善。

随后,赵奢也说了一个理由:当下,诸侯争霸,必须具有十万、二十万兵力才足够“服天下”。

紧接着,赵奢反驳田单举的例子:古代天下分为万国,最大的城不过三百丈,最多的人口不过三千家,用三万兵攻或守,对将帅来说没有困难。战国七雄,千丈之城,万家之邑可谓比比皆是。以三万兵野战未可言必胜,围城更加不用指望。

赵奢得出一个结论:田单不懂得用兵。

田单闻言,也自愧不如,并发出感叹:我用兵不如马服君。

那么,田单和赵奢那个说得对?

田单得出这个结论,与他复国、伐燕有关。毕竟,即墨之战,田单用兵的数目,加起来不足三万。替赵伐燕,用的将士,虽没有统计多少人,但,不可能超过三万。也就是说,田单带兵,没有超过十万。因此,他才会说三万,就能服天下。

赵奢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他率军曾与秦国在阏与大战。他是根据诸侯现状,以及诸侯交战得出的结论:与诸侯争霸,必须具有十万、二十万兵力才足够“服天下”。

毕竟,伊阙之战、华阳之战、伐楚之战、诸侯合纵伐楚伐秦之战、五国伐齐之战,那一次出动的将士,都超过二十多万。赵奢是根据目前的局势,以及自己亲身经历,得出的结论。

只能说田单没有参加大战,理论不够成熟;赵奢是通过实战,且根据目前的状况和诸侯用兵,得出的结论。

田单与赵奢论兵,这是最后一次亮相。史料,再也没有记载他的身影。

对于田单的结局,有以下两种观点:

1、为齐、赵两国和平奔走,最终死在了齐国,葬在安平。

2、徒留赵国,客死他乡。

无论田单死在齐国,落叶归根也好;还是死在赵国,客死他乡也罢。这位从小人物(临淄市掾),成为复国大英雄。又从大英雄,落得流亡他国。在他国,不仅封君拜相,混得不错。他的一生,可谓是何其精彩,也不枉来世走一遭。

英雄总会落寞,退出历史舞台。这位复国大英雄也不例外,走完了自己人生的终点。 那么,下一位出场的名将又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