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奇花记
作者:萧欢 | 分类: | 字数:39.1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9章 白马寺遇袭
卢诚之从王九信口中得知了叔叔和了缘师太的往事。
当年二婶难产而逝,二叔伤心之下,到洛阳散心。
在崔公子的百日忌上,遇到了未亡人谢荻音;两人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不久坠入情网。
崔卢两家很快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崔夫人的哥哥谢荻华、谢荻秋却反对妹子嫁给子全,认为“卢子全是个没有志向的公子哥”;将妹妹许配给“江南首富、江东第一望族张家。”
张家是“南方第一名门”兼江南首富。论声望,比不上“天下八大名门”中的任何一家;但论财势,江南富裕多了。
谢荻音在兄长的反对下,与卢子全分了手。
至于谢荻音最终为何没有嫁到张家,则是个谜。
王九信说:“连我都不知道的事,那肯定只有两个当事人知道了。”
他倒是蛮自信的。
……
这天王九信来找卢家兄弟,居然不谈酒经,谈起佛经来了。
“卢贤弟,你到洛阳这么久了,有没有听过白马寺的智理大师讲经?”
“听他讲过一次《华严经》,不过还是不大明白……”
“那就对了!今天正好去听听。”王九信不由分说,拉了卢诚之就走。
卢诚之无奈,只有跟着走。
到白马寺前,阿明发现小柱子躲在人群中,望着他。
“有消息了。”阿明想道。
小柱子扔给他一张纸条便走了。
纸条上赫然写着“午正,白马寺,清凉台,毗卢阁”。
这毗卢阁位于白马寺最后面,建在高四丈、方四十余丈的清凉台上,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而那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幼时读书的处所,后来又成为天竺高僧摄摩滕、竺法兰下榻之处。
两高僧在此翻译出了中土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
毗卢阁的旁边,就是白马寺藏经的地方,四周是配殿和僧房。
今天,智理大师讲经的地方,就是毗卢阁。
阿明大惊失色:这是戚凤山传来的消息,对方要求他在毗卢阁砍伤卢诚之……
在毗卢阁伤人,这个主意真是妙绝了!
人多,人杂,伤了人可以说是误伤;伤人后往僧房里一躲,怎么找?
更要命的是,人多,怎么诈伤?
阿明赶忙追上卢诚之,悄悄将小柱子的纸条告诉他。
卢诚之看了一眼正和方丈寒暄的王九信,咬牙道:“咱们何必按照他们选的地方去送死?时间他选了,地点该由我做主。”
眼睛一眨,捂着肚子叫道:“哎呀,我肚子好痛啊……”
白马寺方丈见是吏部卢尚书的公子生了急症,连忙安排他到方丈室休息;卢诚之坚持不肯,要了一间靠厨房的僧房休息。
卢诚之又说,肯定是自己没吃饭,所以才发病。
阿明说,我们家公子,为了要到贵寺来,从昨天早上就开始禁食,说要诚心礼佛,给老夫人祈福。
众僧一听,纷纷夸奖:“卢公子真是虔诚”、“卢公子孝心感人,老太太必定长命百岁”……
又说,佛在心中就行,不需要特意“禁食”。
卢诚之表示“虚心接受”,赶紧吃了点东西;然后又捐了五百两银子,说是给祖母祈福。
接着,阿明说,公子最好不要去听经了,在这里休息一会才好。
众僧走后,阿明叫来卢府的保镖,迅速给卢诚之裹伤。
快到正午时,阿明到厨房吃饭;不一会,戚凤山进了房。
师兄弟相视一笑,卢诚之假装晕了过去。
阿明吃了饭,回到房,大叫起来。
“公子,公子!”
阿明迅速给卢诚之裹伤,卢府保镖则大喊:“有刺客!”
白马寺大乱。
“玉树公子”卢诚之被人砍伤右腿的消息,迅速在洛阳城里传开。
有人说是左腿;还有人说是双腿都被砍断了。
不过,这不重要。
一个花花公子被人伤了,无非情仇二字,和小老百姓有什么相关?
甚至有人开玩笑地说:“玉树公子”跛了条腿后,就不能再称“玉树公子”了,应该称做“无足公子”或者“独腿公子”。
立马有人反对:“公子”二字本来就有风流俊俏的意思在里面,没了腿,怎么还能称“公子”?应该是“无足秀士”或者“独足秀士”。
卢诚之受伤后,迅速被抬到卢家的别墅。
请了个医伤骨的大夫,从卢府出来后,对人说,伤势不重,没有伤筋动骨,休息一两个月就好了。
既然没有伤筋动骨,为什么还要休息一两个月?
“肯定是掩饰。卢家不想让人知道他们家大公子伤得很重,所以说没事;说不准,卢公子已经见阎王去了。”
有人自以为是地说道。
人心如此,你越是否认,别人就更相信是真的;你若是说真话,他们又会说你别有用心,在实施“苦肉计”。
卢诚之被送到卢氏别业后,卢子全不让任何人探望,说是“流血过多,要多休息。”
洛阳府尹亲自过问案情,白马寺说不出刺客是何来历,被认为有同谋的嫌疑,锁了十几个和尚。
卢子全到府衙把白马寺的人保释了出去,说这是侄儿的私人恩怨,不希望官府插手。
皆大欢喜,府衙巴不得私了。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同王济昀有关,但坊间纷纷传言,是王济昀干的。
范阳卢氏的公子被人伤了,光天化日之下被人伤了,这还了得!
卢氏在洛阳的族人,有八房;每房有五到十户人家,平均每家最少有两个壮年男丁(16-50岁)。
在那个时代,天灾人祸不确定什么时候就会光临,所以,人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
城内每一座坊,皆建有箭管,平时训练民壮箭术,经常举行各种比赛,每月两次召集民壮训练刀枪弓马。
一旦有战乱,全民皆兵,各坊的壮勇,也不时接受紧急召集参加围捕盗匪。
在乡镇,这种民壮更为健全,更庞大,动员也迅速;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武装。
范阳卢氏在原籍在范阳,陆陆续续地有人到外打拼或谋生;洛阳是个大城,到这谋生的卢氏族人渐渐增多,慢慢形成聚居。
卢训之一听到大哥受伤,叔叔不在,立刻跑到族长那,召集卢氏子弟,找太原王氏的人报仇。
一两百个群情汹涌的卢氏子弟,聚集在卢氏祠堂门前,每人都拿了大刀或斧头。
这一拼,要死多少人啊。
卢子全得知消息,赶忙过来阻止。
“你们这么聚集在这里,要去干什么?”卢子全喝道。
“杀王济昀!他杀了我大哥!”卢训之鸭子般的嗓音,强忍着泪水,撕心裂肺地叫着。
“谁说你大哥死了?谁又告诉你是王济昀干的?听风就是雨,你们这样去打去杀,多少人要无辜送命?”卢子全骂道。
“可诚之不能白白受伤啊。”有人叫道。
“你们放心,诚之不会白白受伤的。”卢子全挥手制止群情。
“我比你们还要着急。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是王济昀做的。他和诚之之间是有点小争吵,但还不到要杀人的地步。”
“可也没有证据说不是他做的……”
“不管是谁做的,咱们一定要证据确凿,才能向人问罪。目前最重要的,是让诚之养好伤;他若是知道族中兄弟因为他,而去和人拼命,怎么好意思休息?”
卢子全解释道:“你们关心他,这我明白;我向诸位保证,诚之的腿没事;他会站起来,亲自向伤害他的人报仇。”
卢子全向族长和几位年纪大的长老告罪,请他们帮忙疏散族人;又把卢训之绑了起来。
“你去见你大哥!省得你在城里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