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汉灵大帝

作者:大石浪 | 分类:历史 | 字数:41.2万

第八十九章 牛弘的治乱观

书名:汉灵大帝 作者:大石浪 字数:2732 更新时间:2024-10-11 11:08:37

十二月底,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席卷了整个北方,帝都洛阳的雪都有一尺半高。由于有了前年的大雪,百姓们有了经验,洛阳近郊的房屋基本没有压塌,没有百姓伤亡的奏报。

今年的雪比前年大得多,造成最大的不便是交通。河东和三辅地区诸郡还派人送来了奏报,河西五郡完全断了消息。

有道是瑞雪兆丰年,大雪对庄稼人来说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土里的庄稼早已收割了,大雪还会把一些吃庄稼的虫子冻死,明年的庄稼病虫害会大大降低,还会给土地保熵。所以说,冬雪对于庄稼人来说,是有利的。

然而,大雪对游牧部族却是灾难性的。前年的大雪让游牧部族受到重创,去年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今年这场比前年更大的雪,将会冻死牛羊无数。明年开春后,他们将很快面临生存危机。

边境地区已归附大汉的游牧部族,这两年得益于帝国积极倡导的定居策略,已经有一大半建立了定居式的居民点,尽管房舍,特别是牧舍还不够,但这一部份牧民的损失相对来说会小得多。

这是对帝国边境有重大影响的天气事件,帝国高层又一次集到了一起,商讨对策。帝国中央机构改革后,帝国高层会议增加了一人,御史卿李膺。

太傅和太尉对牛弘去年上半年鼓动游牧部族定居的决定深表佩服。要不然,今冬这一场大雪对所有牧区都是毁灭性的。牧民赖于生存的牛羊如果在野外,必将冻死大半。由于帝国鼓励归附大汉的部族定居,不仅减少了这次雪灾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帝国对牧区的影响力。

明年开春后,还是照老办法,对归附我大汉的游牧部族进行救助。关于这一点,帝国高层没有异议。现在帝国粮库的存粮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救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可以适度地消化部份存粮。

商议的重点将是鲜卑人的问题。由于这一场大雪,历史又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如果处理得好,不管帝国的定居政策最终是否得到鲜卑人的积极响应,帝国的北方边境将获得十年以上的安宁。否则,一场大的草原动荡就在眼前,是否会波及大汉帝国还不好说。

对于怎么应对巨大雪灾后的鲜卑人,帝国高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桥玄还是那个急脾气,他说千载难逢啊,大雪已经把檀石槐埋了大半个身子了,帝国应该立即着手军事准备,明年一开春,进军草原,把檀石槐灭掉,拔掉这个眼中钉。

太傅却说没有必要帝国出兵,以供粮为诱饵,让鲜卑人自己把檀石槐干掉。还说“檀石槐是草原的一坨屎,帝国出手还嫌污了手”。

太尉说,应该乘机以粮食为筹码,让在大汉边境线千里以内的游牧部族全部定居下来。再从里向外,逐步归入帝国体制管理。

参议刘庞附和太尉的观点。李膺是新进入帝国高层会议的,对边境事务不熟,没有发表意见。

牛弘却不急于表态,而是跟帝国高官讲起了历史,为什么秦帝国会二世而灭,为什么会有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为什么会有新莽之乱。牛弘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那就是有限的土地上的人口压力。

牛弘想借此机会,提出帝国中长期发展思路。帝国的中央机构在赶鸭子上架中完成了改革,但如果不改变施政理念,没有一个中长期发展方向,机构运作真的会变成换汤不换药。

牛弘说,秦始皇一统天下时,有四千万子民。中原大地的土地还有足够的能力养活这么多人,本来秦帝国是不会这么快就消亡的。但是,在中原大地春秋战国数百年间,北方游牧部族也迎来了休养生息的春天,以匈奴人为主的北方游牧部族的人口膨胀到三四百万人。已经接近北方草原能够养活人口的极限。

那个时侯,游牧部族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对农耕民族大肆劫掠,补充生存资源。不是游牧部族豺狼心态,而是为了生存下去。

秦始皇作为一个杰出的帝王本来有更好的选择,那就是聚全国之力,与北方游族部族拼杀十年。要是这样,中原土地上的人口或许只剩下不到两千万人,与高祖一统天下时差不多,而北方游牧部族肯定不会多于百万人。草原巨大的人口基数与土地的矛盾不复存在,北方的威胁就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得到缓解。对内又大大地缓和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只有这样,秦始皇的后人才有实现天下大治的条件。

牛弘接着说,秦始皇早年进行统一战争时,曾得到西戎各部的全力帮助,与游牧部族有一定的感情。正是秦始皇一念之仁,面对北方游牧部族愈演愈烈的劫掠,采用画地为牢,敬而远之的策略。倾全国之力,修筑长城。

十几年后,北方游牧部族土地与人口的矛盾没有丝毫缓解,北方的威胁没有减少半分。中原的人口没有大规模减少,却被长城拖得民不聊生,所以才有陈涉吴广,才有高祖项羽。到这个时侯,天皇老子下凡也无济于事。所谓的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说穿了就是通过天下大乱,大规模地减少人口,大大缓解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

在说到秦始皇还有仁慈之心时,高官们陷入了沉思。在他们的意识中,秦帝国是因为残暴才被推翻的,才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但人口的数字是铁铮铮的事实,容不得第二种解释。

牛弘接着说,文景之治后,大汉帝国恢复了元气。孝武皇帝作为一个不世帝王,具有远见卓识。自孝武皇帝开始的抗击匈奴的政策,削弱了北方游牧部族的实力,减少了他们的人口,缓解了游牧部族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才使得帝国的北方边境相对安宁。要想消除北方的威胁,不是靠长城,而是要让他们的人口始终保持在土地能够养活的范围之内。

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高官们觉的有理,但总感到有点别扭,需要慢慢消化。

牛弘接着说,新莽时期,大汉帝国的总人口达到六千万,这是中原大地能够养活的人口极限,是最大极限!牛弘强调了一句。

牛弘说,既使王莽不篡位,天下也会大乱。原因就在于中原大地养活不了更多的人口。

这又是一个新的观点,把新莽时期致乱的原由归结为人与地的矛盾。太傅陈蕃一直在跟着牛弘讲的思考,听到这里,他内心认可。心想,要是这样说,新莽不就成了替死鬼,否则这一件罪过又不知会安到谁的头上。

新莽之乱以后,就有了光武中兴。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起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帝国总人口不到二千万,这也是文景和光武能实现天下大治的客观条件。

“陛下,现在大汉帝国就有六千万人口,那不是很危险。”刘庞插话说。

“是的,咱大汉帝国在看上去平和的气氛下,可以说危机四伏,处处凶险。”牛弘答道。

牛弘接着说,自己一亲政就开发南方,今年又开始了南下战略,就是为了缓解帝国面临的人口压力。搞畜牧业,强调增加地力,精耕细作,培育良种,是为了增加土地容纳人口的能力。可以暂时化解这一矛盾,赢得十年以上的时间来改造帝国。

对于这一点,帝国高层还是深有体会的。帝国现在对南方的控制力在逐步增强,百姓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目前社会矛盾不是很突出。

气氛有点沉闷,牛弘想轻松一下,就说起了翘皮话。牛弘说,自己压制宦官,压制外戚,就是不想给天下士子以借口,把万一出现大乱的责任推到自己头上。

“天下士子只有死心塌地跟着朕一起走出这个困局,否则都是千古罪人,一个都跑不了。”牛弘笑着说。

众人都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