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汉灵大帝

作者:大石浪 | 分类:历史 | 字数:41.2万

第四十章 帝国的风向

书名:汉灵大帝 作者:大石浪 字数:2646 更新时间:2024-10-11 11:08:37

牛弘的靖边策略在帝国高层统一思想只是第一步。这事牵涉面广,牛弘还想听听正在边境的将军们的意见。于是,牛弘就下诏,召卢植将军,皇甫规将军和尹端将军回帝都面圣。

现在窦机在帝国太学里已小有名气,他带头研究的汉字注音释义方案带动了很多年青学生参与。连一些学者也关注这一件事。当窦妙弄明白她的弟弟是在做这样一件大事时,再也不在乎品秩了,反而当作一件很光荣的事。

窦家历史上出过太后,出过大将军,就是没有出过名标千古的学者。窦机做的事可以填补窦家在这方面的缺憾。

转眼到了五月份,洛阳太学机关研究作坊落成了。对牛弘来说,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这是牛弘希望用技术进步实现帝国跨跃式发展的首个实验基地。

为了营造一种气氛,牛弘诏令洛阳太学举行一个隆重的落成典礼。

帝都洛阳,有一种变化俏然到来,那就是肉价便宜了。

这一变化可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长期以来,人们的饮食结构主要是谷物,肉类是上层人才有的享受,不是普通人可以奢望的。《曹刿论战》里有这样的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可见能够享用肉食的是比例很小的一群人。

得益于各大庄园兴办大型养猪场,肉类多了,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原来对肉类不敢问津的普通人也能隔一段时间享受一顿肉食了。这种饮食结构的俏然变化有利于提高帝国人口的身体素质,延长人的寿命。

一个帝国是否强大,不仅要看它的版图,更要看帝国百姓的精神面貌和人均寿命。不要小看人均寿命提高那怕是一岁对帝国的意义。一个人从婴儿期到少年都是消耗社会财富的,只是到青年以后创造的财富多于消耗。对于大汉帝国人均寿命不到四十岁的现状,这提高的一岁多出来的财富是净赚的。以帝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多出来的社会财富能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

这几天,帝都洛阳人又有了新话题。洛阳太学有了一个机关研究作坊,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长期以来,帝国注重儒学,象机关一类的杂学从来不登大雅之堂。现在连洛阳太学都摆弄起机关来了,这世道是要变了。

这几年帝国总的来说政治稳定,宦官与党人之争冲击较大的主要是在上层,对百姓影响较小。现在帝都治安良好,老百姓的饮食也慢慢丰富起来。对于这种变化,老百姓很善良,都归功于有个好的天子。

大家都知道,天子喜欢摆弄机关,重杂学。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天子说了,以后杂学改名为科学,科学这个新名词也上了街谈巷议。一些沙龙里要是有人再说杂学这个词就显得没有知识,跟不上潮流。

张让因为养猪赚了大钱。一些宦官知道后,也纷纷仿效。现在宦官已经知道,参与朝政是不可能了,只有利用接近天子的机会,看看帝国有什么新的发展方向,先下手或许能猛赚一笔。

张让还巧妙地问过牛弘,马钧他们摆弄的机关能不能赚钱。牛弘晓得他的意思,告诉张让,现在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只能由帝国投资来做。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能运用于产业了,就能赚天量的钱。张让对此深信不疑。

现在最郁闷的就是那些没有官做的名儒了。以前他们捞不到官做就做隐士,还自抬身价地说:“天有道则仕,天无道则隐”,如此等等。现在完全没了借口,宦官搬倒了,外戚也不抢大官做了,这样的大环境再做不了官,就证明自己没用。他们巴不得有人来请他们出山,但望穿秋水也没人上门。

他们没有信心说服天子重新独尊儒学,就只有自己转弯,顺应这种变化。他们纷纷改行,从事称为科学的新学科研究。

颍川荀氏,名门望族,有保皇派的历史传承,也敏感地察觉到必须改变,才能使荀家长盛不衰。现在,荀家的沙龙里,医者,匠人,方士都成了座上宾。荀家观念上的变化带动颍川的文化氛围的变化。连乡村的教书先生现在如果不教点算术之类的,就被人认为知识单一,档次太低。

作为荀家的顶梁柱,荀爽更是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帝都走关系,要求出任洛阳太学机关研究作坊的祭酒。让太傅陈蕃太感意外,刘洪更是觉得不可思议,荀爽在帝国名人排名榜上的位置是刘洪原来望尘莫及的。当然,太傅和刘洪也不摆架子,让荀爽如愿以偿。

帝都的豪门对大汉的发展方向是最为敏感的,一些豪门子弟也开始对科学感兴趣了。帝国书局为了试验印刷术而刻版印的一些刘洪小组编的数学、几何运算和介绍算盘运算的小册子一出来就被抢购一空。不过有了刻版,加印起来很快。

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帝国书局令张昶对初期的印刷品是不太满意的。觉得楷书太呆板,没有灵气。让书局的雕版工试刻了几块,效率对比就很明显。天子的说法是对的,如果要讲书法,一个雕刻工一年也刻不出一本书的版来。只有把笔划标准化,再配以几把刻刀,雕刻的效率可以提高很多,帝国书局才有可能大量低成本的出书。

纸质印刷品的优势是明显的,一车竹简上的文字可以印在轻轻的一本书上,这是读书人的福音,也利于文化的慢慢普及。

张昶是个文化痴人,纸是张家作坊里出来的。他不利用自己的权力谋求暴利,而是把纸价定在一个几乎是微利的水平上。这样一来,不仅帝国书局印刷的书比较便宜,纸张销量也呈暴发式增长。

张家的纸在帝都大受欢迎,现在除了诏书继续用帛纸外,一般的帝国办事机构都改用张家纸。

太尉张奂看重张家造纸这一名声,对儿子薄利的做法大为肯定。考虑的张家的财力有限,主动寻找合作伙伴,扩大纸张生产能力。天子的政策张奂是清楚的,印刷由帝国官营,造纸由民间经营。

消息一出,因为张家纸利薄,应者不多。却惊动了一家帝国豪族,河东卫家。卫家在孝武皇帝期间盛极一时,以后卫家男丁都没有较大的出息,没有当上大官为家族再添殊荣。不过卫家为人不错,在一代代家主手中,规模越来越大,在实力上成了帝国的超级豪族。卫家钱多,现在差的就是名声。

年初已做出为帝国两会免费提供场地的大动作,这次机会当然不想错过。与张家一拍即合,由张家提供技术,卫家出钱在各地兴办造纸作坊,纸的名称统一叫张家纸。

牛弘这些时常常挂念起帝国的南方开发来了。按季节,去南方开发的家族的田里应该种上水稻了,但愿他们一切顺利。万事开头难,第一年的收成决定了帝国这项政策的展开成效。王允也不来奏章,总体情况无法了解。

牛弘预计,随着水稻种下秧苗,与当地一些家族的磨擦也随之而来。作为帝国南方开发总指挥使衙门,第一年的协调工作肯定特别多。以后要形成惯例,就会轻松很多。

也许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说明王允能与当地郡县衙门一起协商能解决问题,不用上奏朝廷定夺。

王允没消息,牛弘却收到了尚书台转来的豫章太守张英的奏折。牛弘一惊,不会是与王允起冲突吧。急忙翻阅,原来是报功的。

说的是天子洪福,天降祥瑞,豫章发现嘉禾。

牛弘理解成发现了高产水稻良种,那可是一件大事。召豫章太守带嘉禾进京面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