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匪兵甲
作者:枝叶采采 | 分类:历史 | 字数:87.2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一十三章 纺织工场
暮春三月,本应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季节,可义、匀二州的旱情却越来越严重,放眼眼去,镇海山区到处是枯草衰叶,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
海外贸易不是有条船就可以做起来的,光缺少人才这一件事,张冲就只能干瞪眼。汪横是行家不假,但毕竟只是个合伙人,又不摸底细,不能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
邓玉娘当然不会安安心心地当楼上小姐,对她而言,海外贸易固然只是一个传说,但她心里却坚信,这些故事绝对不是虚妄之谈。虽说张冲已将此事交与大河处置,她还是忍不住插了进来,处处上了心。一日,她无意中得知梅善的哥哥梅良以前做是做这一行的,心中大喜,急忙去找张冲。张冲一听,也是喜出望外,立即将梅善叫了过来,细细一问,竟确有此事。
梅良本来是在一家商行做帐房的,结了门亲事,岳家是跟着人跑船的。成亲后,岳父见他是个灵头的孩子,便极力向自己的东家推荐。东家见了人,对梅良还算满意,便带着他上了船做些理货记帐的事情,一干就是四五年。
不巧,前年东家的船队接连在海上出事,不是遇上海盗,货物被劫,就是碰上风浪,直接连船都沉了,一年下来,不仅没有一分进帐,反把家底赔了个精光,东家无奈,只能关了船行,躲回老家,老老实实地当起了地主。
梅良失了业,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家眷也回了老家。梅善年前回家接父母回盛唐山庄,梅良听了,觉得是个机会,便央求兄弟,一起跟了过来。
梅善将梅良领过来,张冲、邓玉娘一起与他详细地谈了谈,听梅良对海贸之事说得头头是道,二人对视一眼,都暗暗点头,张冲便委了他一个船行管事的差事,让他负责召集人手。
梅良去找大河报了道,大河松了口气,索性将船上的杂事全部交给他,自己只忙着去训练水手。汪横船上原是有水手的,但厉玉和逼得太急,汪横急于脱身,离开时只是匆匆通知了他们一声。这些水手多数都是河州当地的,家里有牵挂,心中又念着故土,竟有一大半没有跟过来。幸好这次航行,只是贴着海岸线走,用不了多少人,勉勉强强安全抵达了匀州。但若要出海远行,这些人就不够用了。
静海山区临着海,海边的水手不少,盛唐商行现在又名声在外,人并不难招。不过,真正的好手基本上都被以前做海贸的商家拉走了,剩下的那些,虽然也使得船,但平日里不过是摇着小船在近海捕些鱼虾,真要出远海就差点意思了。好在张冲也是初次做这生意,光备货就得些时日,倒有充足的时间对新招来的人进行训练。
筹备什么货物,张冲倒是没费多少心思。梅良和汪横都有多年的海外贸易经验,据他们看来,南汉国在海外最好销售的商品,不外乎茶叶、瓷器、布匹三大类。
谷雨已过,镇海山区的茶叶已经进入采摘的旺季,但今年天太旱,产量比往年少了一半还多,再加上这边做茶叶生意的人不少,虽然张冲出了高价,也不过收了七八千斤。
布匹倒是准备了不少。小金的新织机已经投产了,元宵节前,小金就把样机做了出来,新织机用水力做动力,织布速度大幅提升,张冲提出的一天一机一匹布的目标完美实现。但天公却不作美,随着旱情的加重,工坊处的水量严重不足,还要保障耕地灌溉及人畜用水,基本上已经无水可用,小金无奈,只好启用畜力,这样成本高了不少,好在勉强可以保证效率。
元宵节后,孙超又拉了二十多个工匠进了山庄,盛唐工坊实力大增,底气十足的小金一下便造了三百台新织机出来,准备大干一场。
织机是有了,但人手却成了问题,现在山庄到处需要人,年轻力壮的汉子全被戴敬抢走了。周全更是阎王不嫌鬼瘦,体弱力衰的也不放过。小金守着满屋子的织机,急得直跳脚,三天两头跑到张冲面前要人。
“要不这样,我跟着你去好了。”张冲也没有办法,只能耍起浑来。“我看行,我也跟着去,多一个人多一份力,要不咱现在就去。”邓玉娘跟在一边起哄。
“能不能不要哪儿都有你。”张冲无可奈何地看着邓玉娘,道:“这边火都上房了,再起哄,咱真得一块过去。”
邓玉娘笑道:“我可没有起哄,这人有的是,你们偏偏看不到?”
“哪还有人?”小金苦着脸叹了口气,“玉娘小姐若是能给我请了人来,我立即给你磕三个响头。”
邓玉娘笑着站起身来,左右地找了起来。张冲怪道:“你找什么?”
“我找蒲团啊。”邓玉娘笑道:“看三爷穿着崭新的袍子,一会磕头时莫沾上土。”
张冲皱着眉头道:“严肃点,这边商议正事呢,你却只顾着说笑。”
“我哪说笑?”邓玉娘敛了笑容,正色道:“年前年后,一大批家眷上了山,这些人整日家闲着,日子久了,难保不出什么乱子。现在新织机造出来了,也不用人有多大的气力就能干得了,为什么不把这些人用起来?一来他们有了事做,就不会四处闲转,搬弄是非,二来还能挣些银子贴补家用,何乐而不为?”
“妙啊!”小金乐得拍手赞道:“还是玉娘小姐有主意。”现在他已经知道了邓玉娘的真实身份,心里少了份敌意,二人的关系比以前融洽了许多。
“也不是很妙。”张冲冷着脸道:“这件事没有那么容易,让家眷们出来做工自然是件好事,但妇道人家抛头露面,总有诸多的不便,就算她们想出来,家里的男人能这么简单地答应?”
“事在人为。”邓玉娘冷笑道:“凡事只要想干,就没有干不成的。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交给我办吧。”
邓玉娘并没有着急将招人的消息散布出去,而是先去找了尚诚,要了商行的花名册。家眷上山后,尚诚命令无论老少妇孺,都要登记在册。邓玉娘与小金一道,将名册从头到尾捋了一遍,符合条件的就有近千人,一下子心里就有了底,二人合计了对策,暗暗布置起来。
过了几日,许多庄客突然接到通知去工坊集合。大家心里可能犯了嘀咕,纷纷议论:“这是几个意思,莫不是想让我们去工坊?”“我可不去,织布是娘们的活络,爷丢不起那个人。”“这可不行,当织工能挣几个钱,怎么也比不上护院啊,我们家可都指着我这点工钱过日子呢。”也有头脑活络的去领队的、管事的那里打听,但他们好象也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
到了工坊大门口,大家不由地吓了一跳,只见工坊四周戒备森然,一圈站满了刀出鞘,弓挂弦的护卫,“我说大哥,你们这是做啥啊,里面有什么东西,值得你们这样如临大敌的?”有和护卫相熟的人小声打听着。
“我们也不知道。”护卫也是一头雾水,小声回道:“别瞎打听,听说过两天,你们也得过来值守。”
众人惴惴不安地跟着刘财进了工坊,前院里安了些木马之类的小孩子玩意,大家怪道:“这地方怪的很,倒象是看孩子的地方”。
再往里,便到了二门,门口站着几个年纪较大的老妇人,其中一个小伙子跑上前去,对领头的那个老妇人道:“娘,你怎么在这里?”
那老妇人板着脸道:“你退下去,我现在这里的管事,小子,我对你说,到了这里要守规矩。”又提高的嗓门,对众人道:“今天大家把这里好好瞧瞧,过了今日,这个地方就不是你等能随便进来的了。”小伙子见娘亲一本正经的样子,只能悻悻地回到人群里。众人忍不住笑道:“吴大娘好大的威风。”
众人更是不解,满心疑惑地进了二门。对于这里,许多人并不陌生,建的时候,不少人就来干过活,知道这是织布的工场,四面的房子俱是通着的,里面整整齐齐地摆着崭新的织机。
邓玉娘带着小金从屋里走出来,站在门前,道:“各位静一静,这里就是盛唐纺织工坊,吴大娘便是工坊的管事。”说着,向着刚才说话的那个老妇人招了招手,道:“吴大娘,你过来,将工场的事情对大家讲一讲。”
吴大娘听了,快步走上前来,与邓玉娘行了礼,方转身对众人道:“今天把大家叫过来,就是让大家知道工坊里怎样的情形。后日便是工坊正式开工的日子,蒙老爷夫人开恩,凡是山庄中庄客的家眷都可以来工坊做工,每月一吊钱的工钱,谁做的多,另外还有钱拿。若是家里孩子小的,可以带过来,外面有专人的人帮着照看。今天还要着重说的一点就是,咱这工坊是女眷集中的地方,男人少来这边转悠,要是找人,须先在外面护卫那里登记,自然有人进来帮着寻。如果谁敢乱闯,轻则乱棒打出,重则当场格杀,你们可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