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作者:边塞man | 分类:历史 | 字数:43万

宋代避讳趣谈

书名: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作者:边塞man 字数:1498 更新时间:2024-11-24 11:24:23

先说说这重礼尊上。宋太祖叫啥呢?叫赵匡胤。他叫赵匡胤了,别人肯定就不能再叫赵匡胤了。不光不可以叫赵匡胤,名字里也不能出现匡胤,也就是说,叫刘匡胤不行,李匡胤也不行,继续往下分析,匡这个字,以及胤这个字的同音字也不能被起到当时的名字里。这还不算完,如果你的名字是赵匡X,那也不行,名字能够起为赵匡X的,大概率是他的本家兄弟,还得是关系很近的,你比如说,他的一母同胞弟弟赵匡义,也就是宋太宗,没办法,匡这个字犯了避讳,那是皇帝的弟弟也没用,也得改名,于是乎改为了赵光义。

可这赵光义后来还是把他已经改过的名字又给改了,这里头是有思量的。赵光义想,赵家龙子龙孙那么多,要是都按照辈分起名,那嫡长子即位做了皇帝,那样的话,那些弟弟们那么多人,岂不是都要改名?这不太麻烦了吗?干脆来个简单点的,皇帝登基之前,按照辈分起名,登基做皇帝了,就改为一个字那种的单名,最好还是生僻字,这样减轻宗室和臣子们避讳改名的压力,如果这个名太寻常了,岂不是又要有很多人要改名?宋太宗率先垂范,做了个表率,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赵炅。这下可好,以后宋代皇帝继位之后,都改为单名。

这里举几个例子,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初名赵元侃,登基后,改名赵恒。宋英宗原名赵宗实,登基后改名赵曙,宋神宗原名赵仲针,当了皇帝之后,改名赵顼。

这么看来,宋太宗还是有点儿个以人为本的,他知道臣子们要避讳,不给臣子添太大麻烦,于是乎自己改名,这种不成文的制度被历代宋朝皇帝沿用,一直到宋朝灭亡,我们发现宋朝绝大多数皇帝都有两个名,登基前一个辈分名,登基后改一个新名字,几乎没有例外。

这便是重礼尊上,体现出避讳,要为尊者讳,为上者讳。

再说说这避凶就吉。在后世的文人笔记里,提到当时宋代有个秀才叫柳冕,这位仁兄很有个性,他非常忌讳一个“落”字。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落啊,是落第的落,一落第,便成不了举人。成不了举人,也就当不了官。因此,凡是人同他讲话,一带“落”这个字,他便要给人家颜色看。如果是与他地位等同的人犯了他的忌讳,他便气愤至极,一定要与那人理论一番,有时候说不好还要动手。他的仆人可就更糟了,仆人要是犯了他的讳,便是一顿拳打脚踢,这还不解气,有时候他还要上手鞭笞,总之,仆人肯定少不了一番皮肉之苦。而他自己,如果遇到了与“落”字同音的字,说话之时必定要将它改掉。因为“乐”于“落”同音(按照宋代当时的中古音确实是同音,现在不同音,但是音相近),他便自作聪明,把“安乐”,改为“安康”。似乎这样一来,他便可不落榜了。等到一次考试完毕,放榜的时候,他派仆人去看榜,仆人问来了他的成绩,柳秀才一见面,开门见山就问:“考中了吗?”仆人可不敢再说“落”,于是说:“秀才康了。”

最后说说避讳在炫耀才华中的作用,上下五千年,也就宋人在炫耀才华方面是无所不用其极,而且一整个朝代都有“掉书袋子”的习气,文人大都不能避免。

避讳还能炫耀才华?你别不信,真的!我就举一个例子,举王安石的例子吧,王安石写过《明妃曲》,这也是一个很典型的避讳。不过,按照道理,王安石完全是可以不用避讳的,为什么呢?明妃,其实就是王昭君,昭和明意思相近,于是在避讳之中做了替换,可是有意思的事情来了,王昭君避的是司马昭的讳,再说了,司马昭还不算是正式皇帝,只是追封的皇帝,王安石作为宋代臣子,只需要避宋代皇帝的讳就可以了,可是他来了劲儿,连昭君都要避讳,不就是要显示他知道的多吗?除此无他。

不论避讳出于何种原因,这世上因避讳的名字、地方、事情太多了,使人真的防不胜防,甚至弄巧成拙,闹出了太多的笑话。在下一章节《宋代避讳趣谈之后记》中,我们来讲两个避讳产生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