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作者:边塞man | 分类:历史 | 字数:43万

张载的到来

书名: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作者:边塞man 字数:1508 更新时间:2024-11-24 11:24:23

二十曰弱,冠。二十岁,就是男子的成年,也被称作加冠之年。二十岁的张载,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加之出生在烽火狼烟的西北,张载在圣贤书的感召之下,格外有入世以及兼济天下的热情。

也就是在他20岁的那年,在家乡眉县,他组织了《孙子兵法》讨论组,不光重视理论研究,还做到了知行合一,很多次,他与要好的同学亲临战场,在前线研讨兵法,张载常常说,如果我是一个方面的大将,就要如何如何。

由于一如既往的吃苦在前而且从不享乐,很快张载就入了范仲淹的法眼,范仲淹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认为,张载践行的格外好。

在同学中、朋友中,张载胸怀大志、腹有良谋,而且有求必应、克勤克俭、格外自律,于是名气渐渐响亮起来。

怀着对范仲淹的仰慕之情,张载前去军营拜谒范仲淹,并得到了这个一方面大员的亲切接见。而范仲淹在张载面前也全无架子,显得格外亲和,直接将张载带到办公地点。

张载很惊讶:“范先生,您的办公地点里怎么有这么多医书?”

范仲淹对张载说:“范某少时便发尽千般愿,此生此世,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故而在工作之余,也读些医书。其实,子厚啊,咱们读书人,人生的道路一般也就是这两个,一个是从政,将来做一个好宰相,辅助皇帝治理好国家,兴利除弊,平定天下。另一个便是学医,悬壶济世,救济斯民,解除黎民百姓的病痛。范某一生,常常以良相良医的志向自勉。其实,我们中华大地上的读书人,在诵读儒家经典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也花大量的精力研读医书,后汉的太守张仲景便是一个例子。故久而久之,不少读书人也就成了儒医。”

张载若有所思,他在来之前心中的志向是做一个军事家,收复失地,抗击西夏,在进行一番深入交谈之后,张载想让范仲淹这个老前辈给正处于青春懵懂的他指点迷津,范仲淹意味深长地说道:“子厚啊(张载字子厚),你父亲为你取名张载,字子厚,我想是寄望于你能够厚德载物,德行广大。而看你的文字,亦有温厚绵长、宏博广大的气魄。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啊?赠君一本《中庸》,但愿国朝能得一将儒学经学钻研透彻之人,能有一个将经学发扬光大的大儒。”

范仲淹还说:“不一定等当不上良相才要去当良医,大宋之读书人,需时时刻刻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我们一再提倡学而优则仕,但忧天下之心片刻不能忘,修齐治平之心片刻不能丢。”

张载朝范仲淹深深鞠了一躬,“范先生,晚生受教了。”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读了多遍,仍然感到不满意。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又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最后又回到儒家学说,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儒家、佛家、道家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并且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在那个时代,大宋群星闪耀,而张载,用自己一生的努力,用自己伟大的人格与精神,将自己的名字刻入那繁星中。

三十八岁那年,张载考中进士,而那一届的进士中,出现了苏轼、苏辙兄弟、程颢程颐兄弟、章惇等等许多在当时格外有名甚至彪炳后世史册的人物,其中有许多有名的宰相、将军,也有像张载这样的思想家、哲学家。

后来,张载老了,退居二线,在家乡教育学生,因在横渠教学,被弟子们尊称为“横渠先生”,一天,当一位弟子问他此生为何而读书之时,张载说出了四句话,这四句话让他在中国历史上永远不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穿越了无数时空,流传到今天,依旧是那样的铿锵有力,而张载的名字,也和这四句话永远的联系在一起。

“所以,从今往后,孩子们,要牢记,你在为谁读书!”张载对讲台下的弟子,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