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作者:边塞man | 分类:历史 | 字数:43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反击
面对着麟州城里惶恐不安的百姓,感受着这千钧一发的战争形势,张亢知道,逃避解决不了问题。面对那些有“恐夏综合征”以及作战不力的逃跑将军,张亢就一个字,杀。
但是张亢深知,萝卜要与大棒齐飞才有用,杀完“投降派”之后,他把自己的笑脸给了守城军民,他就是要恩威并施。
事实上,张亢不光是将才,还是帅才,早在1032年,张亢调任宋夏边境的镇戎军通判之时,他就预见性的上书朝廷,西北边塞将会因为西夏新主李元昊的继位而陷入混乱,他献上攻守之策数十章,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要严加防备西夏人崛起。只不过,知音少,除范仲淹等少数大臣,大家都不愿意相信。
谁也想不到,短短的九年时间。时值庆历元年,李元昊不光是成了大器,还成了大气候。李元昊的竖子成名使得宋朝朝廷颇为头疼,当年好好的一盘完整的棋,朝廷不好好下,现如今丢盔弃甲,大败而归后,收拾残局的竟然是当年就已经把问题看得很明白的战略家,真是讽刺至极,可笑至极!
李元昊命张元给这位坚决守卫麟州城的张亢写了一封劝降信,信中,措辞十分狂傲自大、不可一世,张亢本着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态度,给与了一句话的回复:不要逼迫我们麟州守军树立坚定的守城意志,不然,那一定是一场血雨腥风。
但是,豪气归豪气,问题仍旧存在。战争不是你想赢,想赢就能赢。要是真想赢,就要直面宋军的问题。而在这一个方面,有两个人做得很好,一个是张亢,另一个是范仲淹。
以下是大宋军队不可不改革的问题:
问题一:宋军各路人马互不统属,开战后没有配合。而没有配合的后果就是,各自为战,然后被分割包围,被各个击破。
问题二:兵力分散,后果同上。
问题三:军队将领经常互相调换,打起仗来,“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问题四:平常士卒训练不精,战斗力不强。
问题五:将校之间常常为了争夺功劳贸然出击,然后中计大败,好水川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于是,根据这些问题,张亢提出要赋予边帅统一指挥权,要集中优势兵力,要在战争中避实就虚,等等等等。他将这一系列建议上书范仲淹,范仲淹深以为然,又上奏朝廷,然而,朝廷虽然采纳了要集中优势兵力的建议,但是,触及根本的要赋予边帅统一指挥权这一建议却被驳回,因为这触及到以文制武的传统统治根基,朝廷有自己的小九九,要防止边帅趁机做大,割据一方。大多数的建议就这样被束之高阁,而后无人问津。
但是,县官不如现管。毕竟张亢是前线的***,张亢自认为自己有便宜行事的权力,而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对于大宋朝廷的命令只是选择性的服从,认为自己只要打了胜仗,守住麟州城就好。而恰恰因为如此,张亢为他后来的悲剧性命运埋下了伏笔。
问题是一个接着一个,军事上的问题还没解决完,又要面对民事上的问题。民事上的问题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没水喝,没饭吃”。
这可难不倒张亢。没水喝,就打井,没饭吃,就运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次,张亢率领三千人在运送物资途中,遭遇数万西夏军队的围攻,然而,张亢不怕,他果断下令反击,他用兵书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来激励将士一定要背水一战,可是,三千人打几万人,谈何容易,不过,张亢就是张亢,他硬是把这一仗给打赢了,原因是:他抓住了天赐的战机,当是时,突然妖风阵阵,张亢顺着风势发起了冲锋,一举打败敌军,顺利突围。
可敌人时时刻刻都“亡我之心不死”,总是找机会来挑衅,这可怎么办呢?
又一次,在兔毛川之战中,张亢巧妙设计,引诱敌人进入埋伏圈,伏击了优势敌军,史载,“贼大溃,斩首两千余级”,张亢对擅长使用伏击战术的李元昊还以颜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还有,张亢这个人颇有战略眼光,他知道麟州作为一座孤城肯定坚持不了多久,他费尽心力打通麟州和府州之间的联系,并且在麟州和府州之间修筑了五处堡垒,事实再一次证明张亢对了,在冷兵器时代,修筑堡垒确确实实是战胜西夏骑兵的不二法门。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张亢需要一个时机,让李元昊彻彻底底滚出自己的防区,反击势在必行,而且,这是一次超大规模的反击,试看下一章节《李元昊春秋大梦的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