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作者:边塞man | 分类:历史 | 字数:43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柳永终于考中
就这样,柳永告别了老同学孙何,开始进京赶考。柳永把心态放得很平,尽管与老朋友比起来,柳永真的什么都不是。但是啊,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我虽然不如你孙何,但我也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柳永,之前的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这句话最初是关汉卿的自称)”,如果说,风雅颂是你们士大夫的乐趣,那么浅斟低唱就是我和歌女们的欢愉,你是威风凛凛的两浙转运使,我当然不能和你相提并论。但是,我知道,我的未来一定比我的现在好,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受了一点委屈就要发一通牢骚的幼稚的柳三变,我要和我那不辉煌的过去说再见。
到了京城,柳永暂时不再去烟花巷陌放飞自我,此时的他显得很自律,每天规律的作息,规律的学习,开始五经勤向窗前读,不久,他去参加了考试。他在这一次考试中,成功了,尽管名次不是非常高,但也是榜上有名。
至于他为什么成功,改名真的很关键,关键到影响了柳永的一生。这一年是皇佑元年,也就是公元1034年,仁宗皇帝刚刚亲政,心情自然是大好,内侍高班送来经礼部改卷后的进士名单,送呈御览,仁宗皇帝当然是看到了柳永的名字,但是因为不是柳三变,尽管都姓柳,仁宗皇帝日理万机,也没有深究,于是,柳永就这么稀里糊涂的通过了,但是柳永心里门儿清,明白得很,假如不是高人指点,假如没有改名,说不定,只有熬死了仁宗皇帝,自己才有出头之日,但是,在现实中仁宗活得很长,执政时间也很长,事实告诉我们,柳永最终还是没有熬过宋仁宗,先于宋仁宗而死。
改了个名,对于柳永来说,真的是不可或缺啊。
考中进士,出成绩的那天晚上,对于柳永来说是个不眠之夜,柳永就像很多唐朝考生高中之后立即冲进平康里一样,迅速往烟花路上走。的确,他真的已经压抑了好久好久。
平生未展眉,今日始得开。为了这一天,柳永等了将近三十年,到了人生暮年,才得以高中,才得以遂了平生意。
说到这里,我想起初中历史课本上的一个小故事,应该是七年级下册课本。唐太宗看着科举结束后鱼贯而入的进士,对身边的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说:“天下英雄,尽如吾彀中(帐中)矣。”后人有首诗中有这样的两句话:“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两句诗,写得相当生动形象,不过,很多人只从一方面去理解,认为科举网罗天下英才,让他们更好地为皇帝服务,为统治阶级与封建主义服务。在这里我要说出另一方面的理解,科举让很多像柳永这样屡试不中的学子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让他们皓首穷经,而赚得的意思就是骗得,这就好比是骗子忽悠你,你要是买彩票一定能中奖,你一次一次的买,一次一次的不中奖,但是,你下一次还要买,因为下一次还是有中奖的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但是你不会放弃:万一有一天中奖,我不就成为百万、千万甚至是亿万富翁了吗?科举与买彩票很类似,万一哪一天我就考上了,我不就成为了官僚体系中的一员,不就拿到国家的长期甚至是终生的饭票了吗?因而许多民间的高手,为了考科举穷尽了他们的一辈子,有的甚至从十八岁考到八十岁,不干别的,就一心一意扑在科举上,为了那个远在天边、可望不可即的功名,因而他们不造反,不闹事,不和官府唱对台戏,也往往不会写诗作文抨击当朝的弊政,极大的减少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他们很多人就安心这样过了一辈子,本来该轰轰烈烈地去针砭时弊,却最终成为不平等制度的维护者。这才是科举在更加广泛方面的意义,也是科举的设置者的本心,招纳英才倒还是其次,维护社会稳定才是根本。
接下来柳永正式步入仕途,他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盐监、泗州判官等职,官终屯田员外郎,因而世称柳屯田,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个能干而且清廉的好官,他在盐官的任上,写下同情沿海从事盐业者的诗,痛斥不平等的、剥削人的制度,为弱者发生,尽管这声音真的很微弱,微弱到当时没有人听,也没有人去应和,但是,这首诗同柳永的慢词一道,流传到今天,让我们看到柳永关注生活,同时,也看到他拳拳的爱民之心。
在这里我想说,书读得好,不代表事情能处理的好,书读得不好,不代表事情处理得就不好。柳永做官之后,政绩斐然,颇得人心。他低分,但显然,他并不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