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父叫朱棣
作者:青史尽成灰 | 分类:历史 | 字数:109.9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六十六章 梅开二度的徐景昌
徐景昌盯着肥嘟嘟的儿子,小家伙却是没把老爹放在眼里,只是闭眼大睡,还放了个不大不小的臭屁。
黄芸芳已经能走动了,她笑着过来。
“国公,看什么呢?还能跑了不成?”
徐景昌搓了搓手,笑道:“看咱们家的宝贝,看你给我的礼物,看徐家的未来。”
黄芸芳忍不住笑道:“大丈夫也这么在乎儿女之情?”
徐景昌感叹道:“何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你说一个人成天机关算计,劳心劳力,又为了什么?还不是妻儿,还不是家业!要不然一个人过日子,灶王爷贴在腿肚子上面,人走家搬,岂不逍遥?”
黄芸芳默默听着丈夫的话,突然轻笑了一声,“国公爷,你跟以前不一样了。”
徐景昌正想要问,突然发现儿子眉头一动,嘴里嘟囔,仿佛厌恶打扰睡觉……徐景昌连忙站起身,轻手轻脚,拉着夫人出来。
等到了外间屋,夫妻坐定,徐景昌才笑道:“有什么不一样?”
黄芸芳笑道:“以往的国公,仿佛有种把天捅破的气势,不管多大的事情,都不在乎,可现在国公竟然一夕之间,老成了许多,真是让人意外啊!”
徐景昌摸了摸下巴,轻笑道:“我是敢把天捅破了,可万一落下的碎片砸到了咱们家,落到了伱们母子俩头上,我岂不是悔之晚矣!”
黄芸芳怔了片刻,叹道:“姑姑说的果然不错。”
“姑姑,她说什么了?”徐景昌好奇道。
黄芸芳笑道:“姑姑跟我说啊,以前没有儿子的时候,陛下也是个闲不住的性子,上蹿下跳,活像个大马猴。可有了儿子,立刻就换了个人,还学人留起了胡子,庄重起来。”
徐景昌下意识摸了摸下巴,“是吗?”
“自然千真万确,莫非国公爷也要蓄须?”
徐景昌沉吟一下,“这个还不着急,我就是在琢磨,现在夏原吉主张二京平齐,各有侧重。蹇义那边许诺,让我挡下了夏原吉的动作,保住应天的地位。现在两位重臣都有求于我,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黄芸芳顿了一下,“国公觉得为难?”
徐景昌摇摇头,“也说不上多为难,如果放在以往,我是真想看个热闹,或者火上浇油,让这俩人赌一把,等他们两败俱伤,从朝堂滚蛋就好了。”
“那老爷现在也可以这么干啊!”
徐景昌立刻摇头,“不行的,我是当爹的人了,家国天下,不能胡来的。尤其是迁都,里面牵连太大了,必须慎之又慎才行。”
黄芸芳淡淡笑了笑,她必须承认,一个小娃娃的诞生,属实让徐景昌变了个人。
“那国公爷就为了天下操劳吧,我去照看儿子。”
徐景昌点头,成了父亲,就有了属于男人的职责,就需要扛起这个家,需要为了下一代人着想,让他们活在一个更好的国度……
wωω✿ тTk Λn✿ CO
这么一想,还真是压力如山啊!
又是过了三五天,徐景昌都是仔细思忖,反复权衡。
终于,朱棣传旨,让他过去。
徐景昌临走之前,还蹭了蹭儿子嫩滑的小脸蛋,别提多舒服了。
心情大好的徐景昌,跟朝臣热情打招呼,这让夏原吉等人都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定国公,你真是不一样了。”
徐景昌笑道:“人吗,总是要成熟的,夏尚书,以往我这个人胡闹太多,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尤其是你老兄,跟着我受了不少牵连,我都觉得不好意思。”
夏原吉听到了这话,丝毫没有欣慰,反而有种脊背发凉的感觉,本能感觉到了不妙。
被这小子坑得太多了,整个人的精神都不好了。
不会是他猫一阵狗一阵的,又要害人吧?
其实夏原吉还真是多虑了。
徐景昌是真的打算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为了别的,总要给儿子一个好榜样吧!
“陛下,经过臣的多番思索,北平依旧不具备成为都城的条件。”
朱棣哼道:“为什么?难道是税赋不够吗?”
徐景昌道:“陛下,如果只算这一年,税收属实是够了。但是账不能这么算,毕竟到了明年,就没有那么多行业可以出售了,今年都卖光了,算是寅吃卯粮。”
夏原吉立刻摇头道:“不对啊,以现在的势头,明年的生意更加兴旺,财税也会增加,我看最少三五年之内,北平的税收就能超过一千万两,如果再算上盐税,供养都城足矣!”
徐景昌笑道:“夏尚书,我想请教,眼下大明的重心在哪里?是北平更紧要,还是应天?”
夏原吉呵呵呵道:“自然是应天,不光是财税的事情,还有人丁,城市……但是依我之见,北方还是能赶得上来的。”
“那就给北方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赶上来。”徐景昌道:“眼下的北平,就像个初生的婴儿,正在舒展胳膊,增长双腿的时候。夏尚书急匆匆把都城搬过来,等于是提前加上了套索,背上了重担,着实不利于北平发展。迁都之意,暂缓十年,利国利民。”
夏原吉一时语塞,朱棣却说道:“徐景昌,你这话莫非是敷衍朕?”
徐景昌连忙道:“陛下,臣以为或可以规定,每隔两三年,天子北巡一次,陛下也可以安排人,随时了解北平的发展状况。如果具备迁都的条件,臣绝对赞同迁都。”
朱棣重重出了口气,他是很喜欢北平,也希望迁都过来。
但正如徐景昌所言,北平现在确实需要发展的时间。
而南方也不能随便忽视。
暂缓十年,或许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夏卿家,你怎么看?”
夏原吉沉吟少许之后,无奈道:“定国公老成谋国,属实公道之论,臣赞同。”
“你们呢?”朱棣又把目光落在了其他人身上。
杨荣、吴山等人纷纷附议。
就连黄观都跟着点头,表示赞同。
朱棣终于哈哈大笑起来,“好啊!徐景昌,你这也算是一呼百应了。”
徐景昌从容道:“不是臣能一呼百应,只是诸位朝臣心怀国家,以天下为重。”
朱棣更加笑了起来,“好啊,你是越来越会说话了。”
随后朱棣看向了夏原吉等人,问道:“虽说迁都的事情,朕可以暂时放一放,但是北平以商贾为主,税收几乎等同应天。朕要安排人管理,你们怎么看?”
沉默了片刻,夏原吉站出来道:“启奏陛下,原本臣打算迁都北平,以北平为主,渐渐整顿整个官制。可如今定国公反对迁都,如果还是保留北平行部,这就说不过去了。毕竟一个二品尚书,统管半壁江山,权柄着实太重,下面的官吏也不好配属。”
朱棣道:“确实如此,那你们说说,如果仿效应天,在北平也设立六部九卿,如何?”
这一次黄观站了出来,“陛下,只怕行不通。如果设立两套官制,必定有一套是虚职,一套为主。可如今看来,应天断然不能虚职,北平又是责任至重,这么安排并不合适。”
朱棣点了点头,又为难起来,“你们讲得都有道理,可道理不能当饭吃,现在南北如此,让朕如何处置?”
沉默了再三,终于有人站出来,杨荣躬身道:“陛下,事到如今,臣以为必须设立一个衙门,总领南北,统筹内外,承上启下,才能不负皇恩,不误国事。”
朱棣哼道:“朕都说过了,不会复相,你难道忘了不成?”
杨荣笑道:“陛下,臣不是要复相,而是建议陛下恢复登基之初的办法,恢复通政司权柄。”
朱棣更加疑惑,“你这话朕就不懂了,通政司交给解学士,不是做得挺好吗,又有什么不对?”
杨荣轻叹道:“陛下,当初定国公在通政使任上,监察百官,将每个衙门应做之事,悬于案头,如太阿高悬。试问朝臣,谁敢怠慢?解学士接任以来,虽然延续定国公之法,但又有几人在乎?只是流于形式罢了,真是让人唏嘘。”
朱棣眉头紧皱,“杨荣,你是说解学士不好吗?他有怠惰政务?”
杨荣慌忙摇头,“并非如此,陛下,臣是想说,就算换成了别人,也不会比解学士更好,除非这人是定国公!”
朱棣轻笑道:“怎么,你的意思,除了定国公,还没人能干好通政使了?”
杨荣朗声道:“正是如此!陛下,定国公乃是天纵之才,如今北平的繁荣,足以证明定国公才略,如果还是让他在平章院蹉跎,那就太可惜了。”
朱棣想了想,笑道:“说的也对,朕不能浪费了人才……徐景昌,朕决定了,将通政司提升为正一品衙门,位同五军都督府。”
大明朝的官职说来有趣,五军都督府的主官分别为左右都督,全都是正一品。
六部主官都是正二品。
发展到了中后期,以文御武。
一品武将,没准要受二三品的文官节制,属实是侮辱性极强。
朱棣决定把通政司提升到正一品。
文官这边,也有了正一品官职。
“徐景昌,这个新的通政使,就是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