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周隋之际
作者:采莲的何田田 | 分类:历史 | 字数:136.9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40章 刘焯师徒
第141章 刘焯师徒
当夜,崔澈在酒宴后,带了一身酒气回到官舍。
他并未急着回屋歇息,而是命赵文、王德等亲随看守厢房,唤来赵穆与王当万二人。
“二位先生请坐。”
崔澈笑着招呼二人入座,全然不似白天时,冷着一张脸。
“今夜劳烦二位先生前来,是有一事相托。”
“主公恩养我等,穆与当万自该为主效力,但请主公直言,我二人绝不推辞。”
赵穆肃然道。
王当万亦出言附和,他是个武人,嘴皮子没有赵穆利索。
崔澈挽着袖子为二人沏了茶,将茶壶放下,这才缓缓道:
“不知二位先生与突厥是否还有联系?”
赵穆与王当万闻言讶然。
......
自从东突厥在摄图的率领下内附隋朝,放弃大片土地,迁居于白道川,与其说是东西突厥,或许将二者称为南北突厥更符合实际情况。
曾在恒州(山西大同)任职长史、司马,又随高绍义在突厥生活三年的赵穆、王当万,在被崔澈召见后,便消失了踪影。
崔澈府中少了两名宾客,并没有引起旁人注意,有人走,便有人来。
而且一来就是一大群。
崔澈七岁时,为求扬名,曾往近春园参与一场文会,期间有两位大儒被邀为宾客,即刘焯与刘炫。
那刘炫当年还手下了崔澈一笔钱财,配合他演了一场戏。
不过被崔澈请来蓟城的并非是刘炫,而是与他并称二刘的好友刘焯。
刘焯与刘炫贪财不假,但确实有真才实学,开皇初年(581年)刘焯受冀州刺史赵炬征辟,拜为员外参军,后被举荐入朝,参与编修国史及天文律历。
去年,也就是开皇六年,洛阳石经被运至大兴,因文字多有磨损,难以辨认,朝廷召群儒考证。
刘焯舌战群儒,凭真知灼见,压服众人,却也遭了忌恨,被人诽谤,落得罢官的下场。
仕途失意,刘焯回到冀州老家,广收门徒,以教授为务。
崔澈抵达河北时,就派遣亲随持信拜访,言辞恳切的邀请刘焯来蓟县授课,并赠上十万钱作为盘缠。
也不知是被崔澈的诚意打动,还是被他的财力打动,总之刘焯应邀北上,还带来了他的一群学生。
其中就有名列天策府十八学士的孔颖达、盖文达。
以及与盖文达同宗,并称为二盖的盖文懿。
将刘焯接来了蓟城,崔澈笑道:
“近春园一别,十一载未见,刘公别来无恙。”
刘焯望见崔澈,心头涌上百般滋味,当年咏鹅的七岁稚子,任他们评头论足,如今却是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
哪怕早知道此子不凡,却也没想到他能这么快发迹。
再对比自己,四十有四,满腹学识,却还是一事无成,不由悲从中来。
压抑住心中的沮丧,刘焯感慨道:
“刘某垂垂老矣,不比当年,倒是崔总管年纪轻轻,却已是国之干臣,无愧光伯(刘炫)才情天授之誉。”
崔澈笑容更盛:
“不曾想刘公还记得当年之事,快,随我进府。”
崔澈将刘焯一行人迎入府邸,期间视线扫过跟随刘焯前来的二十余名学生,却不清楚孔颖达、盖文达、盖文懿是哪三人。
府邸是崔澈特意为刘焯购置,让他安心在此教书育人。
进了府,才入座,崔澈便请刘焯为自己引见随他求学的一众少年。
最先为崔澈介绍的便是冀州衡水人孔颖达。
崔澈打量着眼前十四岁的少年,问道:
“你便是孔子三十二代孙,冀州孔颖达!我听闻你悟性特佳,能日诵千余言,可有其事?”
孔颖达大为讶异,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声是怎么被崔澈知晓,却也没有飘飘然,反而是言语谦卑道:
“区区贱名,不想竟入崔公之耳,雕虫小技,怎及崔公当年得圣人口述二十三事,无一错漏。”
这还是崔澈在丞相府任记室参军时的事情了,此时被孔颖达提起,心中也不由一阵得意。
他当场便提出要考校孔颖达的才学,孔颖达自然不会推辞。
崔澈记性虽好,却急于事功,虽然授业于大儒徐文远,可十一岁便辞学出仕,肚里是有点墨水,却不多。
而孔颖达八岁就学,凭他的悟性,以及这么些年的刻苦,学识更在崔澈之上。
今日所问,都是崔澈昨日临时抱佛脚,翻了一天的经义才找出来的问题。
只是依旧没有难住孔颖达,其回答出人意表,却又发人深思。
崔澈对此大为惊叹,与刘焯赞道:
“此子日后必为一代儒宗!”
学生得了如此美誉,刘焯同样脸上有光,哪知崔澈话锋一转,对孔颖达道:
“冲远(孔颖达)有如此才学,可愿受崔某征辟,为总管府录事参军。”
自从房彦谦升任司录,录事参军一职便空缺待补。
孔颖达一心向学,本不欲过早出仕,但又担心当众拒绝,拂了崔澈的颜面,正犹豫的时候,却见崔澈笑道:
“崔某冒昧相邀,唯爱才而已,冲远无需为难,但他日学成,还望莫要推辞。”
孔颖达闻言长舒一口气,心中也为崔澈的体贴而感动。
“学生谢崔公爱护。”
随即刘焯又为崔澈引见了其余学生,其中,就包括了盖文达、盖文懿。
只是让崔澈失望的是盖文达如今才八岁,同族兄弟盖文懿与他年纪相仿,短时间内是派不上用场。
但崔澈看得开,就当是长期投资。
刘焯定居在蓟县以后,前来拜师的幽州士族子弟络绎不绝。
人品与才学是两码事,况且刘焯也是明码标价,只要你送礼给钱,他就认真教授,童叟无欺,也不能因此将他完全否定。
在等候各县选送士人,以及各镇派遣勇士之余,崔澈时常往学府串门,与刘焯门下弟子交流学问。
虽然用心不纯,但也确实增进了学识,只是更多时候还是在习练骑射与马槊。
未来注定是个乱世,在乱世中,武艺决不能荒废,崔澈也开始钻研起了兵法,至于政务,一如在青州时,繁琐之事尽数交给了长史李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