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个公主,可我叫陈世美
作者:朕不帅 | 分类:历史 | 字数:17.4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2章 只因为他叫王安石
最近开封有四件事情最是热闹,若是放到现在,开封的热搜前四必然是,
1.河水退去,开封已基本恢复。
2.震惊,粮价居然直线下降。
3.状元驸马疯了,究竟是何缘由?
4.现在转行做去做铁匠还来得及吗?
而且,热搜第四和第三的热度还在持续上升,而第一的热度在快速下降,怕是要不了多久,就没有热度了。
黄河决堤,一场大水淹了半个开封,开封人自然最关心的是这个,只是河水退去,人们正常生活,也不想再过多的讨论,毕竟遗忘是人类的天性。
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历史给人类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吸取教训”。
每次人为地造成灾祸之后,或者天灾,人们可能会记住一阵,可慢慢忘却,之后还是重犯之前的错误。直到再一次犯错,重复之前的错误,不吸取教训。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这也不怪人类,用一个更加通俗易懂的说法来表述一下,就是我们听过了很多的人生哲理,但是呢,仍然活不好这一生,
好像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古今中外吧,你可以看小说,可以看电影,
可以看一个王朝的兴衰,可以看每个人的一生,可以看一个国家的成败,
这个背后的道理几乎都是相同的,太阳底下好像没有什么新鲜的事儿出现,
种种的教训总是反复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性的弱点从古至今没有改变:
穷人想暴富,富人想长命,男人好色,女人爱美,
自私贪婪,虚荣心强,推卸责任,喜欢八卦,傲慢无知,急功近利,
固执己见,妒忌攀比,信口开河,狂妄自大,目盲顺从,
小肚鸡肠,侥幸心理,优柔寡断,三心二意,自我怀疑……
所以,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对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的。
因为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历史根本没有变化。
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
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
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他们还是会死。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着必然发生的理由。
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
然而我们普通人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所以,人是喜欢八卦的,从古至今如此,不然那些野史,小说怎么盛行,而且古人比我们想象的更八卦,因为古代的娱乐活动没有这么丰富,大家也就谈一谈八卦了。
若是给开封的每一个人一个热度排名,第一的现在自然是陈世美,状元,驸马,疯了,集合起来,热度自然爆表,其次是皇帝赵祯,太后刘娥,开封府尹包拯,范相范仲淹……
一个茶楼中,
“哎,你们听说了吗,公主府招人工钱又提高了,据说已经达到半贯一天了。”
有人眼中充满羡慕,高声说了起来,
古代在南北朝至北宋初期时,一贯钱通常是指1000文钱,也等于一两银子,但从北宋宋仁宗之后至清朝初期,
一贯钱通常是770文。
大宋现在才建国60多年,还没有改,一贯一千文,半贯自然是500文,若是换算成现在的基本相当于350元左右了,
一个天350元,一个月就过万了,不说在古代,在现代都算是高薪了,在古代更是高出天际了。
“客官,那一个月不是十五贯?”店小二嘴巴张得大大的,他一个月才800文,这驸马府招工的人一个月工资比他一年还多,简直恐怖。
“哟,小二,你算术不错,这么快就算出来了。”有人笑着,看向店小二。
“我就靠这个糊口,打打杂,算算帐,真想去驸马府,一个月比我一年的工钱多。”店小二满眼都是渴望。
“那可不,不是我说,小子,你现在去学烧陶,烧瓦,打铁,说不定来得及,特别是打铁的,打铁的,驸马府给的工钱更高,已经贴出来了,一贯钱一个月,可惜我老了,不然都想去试一试。”一个老者感慨着,似乎有疑惑。
在店里,有些人听了心动,眼珠子转了转,
“我现在去学打铁,还来得及吗?”
有人小声的说着,
“哈哈。怕是来不及,驸马这疯万一好了,不败家了,说不定把工人都赶出来了。”
一个穿着白色长衫的人大笑起来,他拿着一把扇子,扇子上是一副竹子,一看就是读书人。
“曹秀才,你这一次能考上解试了吧?”
“啪!”
曹秀才把扇子合上,口气不小,
“那是当然,这一次在下必然中举,然后过省试和殿试,成为下一状元,不过我可不会疯。”
其他人显然是认识他的,这人叫曹德文,开封的秀才,大宋的秀才基本没有多少含金量,不像是明清时代。
因为宋朝的科举制度,总体上沿袭唐代,
并对其在形式、内容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州试、省试和殿试。
宋朝在唐代的两级考试制基础上,增加殿试并列为定制。
值得一提的是殿试是武则天首创,宋太祖赵匡胤定下来的。
宋代秀才是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
州县解试第一名为“解元”,其他的考上者称举人,
省试第一名为“省元”,其他考中者称贡生,
殿试第一名方称“状元”,其他的考上者称进士,当然等级不同,
北宋进士有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誉“连中三元”,也是从自宋代起。
这和明清时期不同,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共分为五级:童考,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读书人必须通过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得童生身份。
有了童生身份就可以参加院试考秀才,院试分别在各省的省会举行,通过的人被称之为秀才。
所以,明清时期,从“童试”、“院试”到“乡试”再到“会试”,最后到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古代读书人的身份经历“童生”、“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的变化。
当然,童试一般不怎么算,而且明清的进士只有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
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所以呀,大宋的秀才,只要是个读书的都可以叫秀才。
“兄台这么有信心吗?”
突然,旁边一个十三岁左右的少年看了过来,小小年纪就看得出是一个美男子,他穿着穿着一袭绣绿纹的白色长袍,目光炯炯有神,谈吐间似乎有一个特别精神。
“介甫,这一位可是开封考了三次未中的曹秀才,事不过三,这次他一定能中。”
他的旁边,一个16岁左右的男子,嘴角带着淡淡的胡须,右手端着茶,说话中似乎有讥讽,但又好像没有,因为当你想发怒的时候,但他一个眼神就能让你平静。
“原来是曾太常博士,光禄卿之子, 曾子固,子固兄才是大才,这次考试必然中举。”
曹秀才看向端茶的男子,收起了傲慢之态,眼前这一位可是开封名人了,曾巩,字子固。
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可以说在年轻一辈的读书人中不同凡响,这一次也是参加州试,因为黄河决堤的缘故,有的州直接到开封参加州考。
“在下曹德文,字富集,家父监察御史曹鸿博,未请教,阁下是?”
曹秀才看向13岁的少年,能和曾巩交朋友的不是一般人,哪怕才13岁左右,比他小得多,不能得罪,这是曹秀才这几年混得开的原因,除了他有一个好爹,还因为他能见风使舵。
“在下王安石,字介甫,家父韶州知州王益。”
王安石行了一个礼,风度翩翩美男子,世间奇才,不过如此,
他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
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
“嗯。”曹德文听说了他父亲,点了点头,热情没有那么强了,
韶州知州,官虽然也大,但不是开封的官,不在中央,还没有他爹影响力大。
可是他不知道是,也许这是他一生遇到最牛的人了,这个男人后半生必然深刻影响大宋,哪怕此时他才十几岁,看着如此稚嫩,只因为他叫王安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