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家父隋炀帝

作者:圆盘大佬粗 | 分类:历史 | 字数:249.1万

三七三章 伴君如伴虎

书名:家父隋炀帝 作者:圆盘大佬粗 字数:3427 更新时间:2024-11-25 22:42:02

“很意外,都过去这么久,魏征的事情没有任何人过问,”杜淹找到杨铭,汇报道:“我一直在让人盯着韦晏,可是他毫无反应,难道韦家愿意放过这个机会?”

韦晏,是韦彤的弟弟,杜如晦妻子的三叔,任刑部司门郎。

杨铭皱眉不语,按理说应该有反应才对,敢同时辱骂两个亲王的人,以后可遇不到了,这么好的机会都不肯把握住吗?

半晌后,杨铭觉得自己这次突然让杜淹复职,有些太过明显,也许是露馅了。

“你继续盯着,记住,不准任何人将魏征提走,也不要让刑部再审了。”

“臣明白,”杜淹告辞离开。

然后,杨铭拿着刑部提审魏征的供词,又看了一遍,哭笑不得。

这小子也许是觉得死定了,什么话都敢骂,这样的供词如果让老爹知道,魏征必死无疑,因为你这么一骂,等于是侧面讽刺皇帝教子无方,教出来两个混蛋。

翌日朝会,

杨铭故意在期间,提及魏征的事情,然后询问众臣,这个人该怎么处置。

韦津直接道:“辱骂亲王,大逆不道,应该千刀万剐。”

好家伙,真没上套啊,杨铭笑道:“本王处置并不合适,毕竟人家骂的是我,我杀人的话,有徇私仇之嫌。”

嘿嘿,你果然不愿意杀人,韦津继续将军道:“这种小民不劳秦王大驾,刑部递交大理寺,可直接判死,这种人留着,都是浪费饭食。”

“不能杀人!”御史台黄凤麟起身道:“事情在十天前已经呈报陛下,需等陛下降旨,方可定夺。”

韦津一愣,好家伙,你们御史台这帮人嘴巴可真快,这种小事都给呈报上去了?

杨铭也是一愣,这下好了,魏征的小命悬了。

御史台,他管不了,人家这个部门,只服务于皇帝一人。

黄凤麟并不知道魏征的事情是杨铭在捣鬼,否则的话,他会提前一步告知。

这下子韦津没什么好说的了,事情捅到皇帝那里,也就轮不到他提意见了。

“陛下应该快到晋阳了,”观王杨雄岔开话题道:“宇文述亲自率兵去了河北,那么叛军很快就会被剿灭,运河也就成了,今年这一年虽然不好熬,但咱们也算勉强熬过去了,那么明年开始,河北是不是应该有些安民政策落地?”

“观王柱国也,”杨铭点头道:“河北经此一难,免除赋税势在必行,大家都各抒己见,咱们一起拟个奏疏,派人送往晋阳宫,上呈陛下。”

这个提议倒是没有人反对,毕竟大家也都清楚,河北这次是惨大发了,征调民夫最多,征粮最多,造反最多,不敢说生灵涂炭,那也是百业凋零,水深火热。

生灵涂炭这四个字,不要命的才敢说出口。

眼下的河北,确实需要一副补药,好固本养身。

运河一成,按照杨广的节奏,第一次攻打高句丽,应该就要提上日程了。

杨铭这一次必须硬顶,去打乱老爹的节奏,最少都得拖三五年,而且将来就算对高句丽用兵,也不能从河北征调了。

你不能让你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去扛钢管,也不能让一个年轻人七十二小时加班,会死人的。

至于高句丽,是不得不打,历史上杨广三征高句丽,也不都是为了面子,是因为这个地方很重要。

中原王朝自古以来,都不允许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坐大,因为他们一旦坐大,就会打中原的主意,一直都是如此,从未改变。

如今启民在大隋的扶持下,已经于北方坐大,那么东北方向,就不能再出现一个势力庞大的政权。

高句丽的问题比较复杂。

北魏时期,高句丽趁着中原内乱,进一步坐大,

连年征战之下,北面的靺鞨(黑龙江吉林东部,东至日本海,包括海参威)、室韦(黑龙江吉林西部,内蒙古东部),都成为了高句丽的附庸国。

西边的契丹,奚,也开始给高句丽上贡,这样一来,高句丽腾出功夫,不断的对南边的新罗、百济(棒子)用兵,意图统一朝鲜半岛。

也就是在这个关键时期,北周顺利统一北方,然后杨坚篡周,原本臣服于高句丽的契丹、奚、室韦等部,开始派出使臣,交好大隋,高句丽的形势瞬间窘迫。

不得已之下,当时的高句丽王高阳成也派出使者交好大隋,接受杨坚的册封,被封为平原王大将军,辽东郡公,而他背地里,又派出使臣交好南陈,又被陈朝封为平原王宁东将军。

直到大隋顺利灭陈,统一天下,高阳成吓坏了,赶忙迁都长安城(平壤)。

是的,高句丽的首都也叫长安城。

大隋的崛起,直接影响到了高句丽的战略方针,当时的东北亚一带,因为历史传承原因,只有高句丽是正儿八经封建王朝,政治文化经济制度,农耕冶炼技术,与中原无异,只是稍显落后。

而且地理条件,对大隋不利,先有辽西走廊,可以威胁河北,还可从渤海登胶东半岛,直接威胁山东。

如果大隋和突厥翻脸,高句丽必然犯境,届时便是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

而中原抵御塞外,构筑有长城这条完整防线,但是对高句丽,没有,最扛打的只有临渝关,而且也扛不了多久。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杨坚、杨广、李世民,李治先后对高句丽用兵。

甚至李世民还说过一句: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可见这个地方,不能不打。

.......

裴淑英在晋阳等了七天之后,皇帝杨广终于来了。

他一到晋阳,就觉得晋阳宫太小,想要重建,幸好众臣纷纷反对,杨广迫于当下实在没钱,暂时作罢。

晋阳宫,原为东魏所建,开皇九年,就被扩建一次,十六年,又增设仓城,面积不算小了,但杨广还是看不上。

既然带个“宫”字,那就不是别人能住的地方,京师大兴宫,洛阳紫微宫,扬州江都宫,外加晋阳宫,这都是皇帝住的,里面的宦官奴婢,地方官根本管不了。

河北叛乱平定的消息,已经急递至晋阳,杨广大为开心,当晚便在晋阳宫设宴。

裴淑英做为正一品外命妇,带着从一品的荥阳王杨瑾,身穿礼服,被接入宫中,朝见皇帝。

“让朕的孙子上前来,”杨广笑道。

裴淑英将儿子交给高野,随后由高野领至皇帝面前。

杨广从袖中伸出双手,捏了捏杨瑾的脸蛋,皱眉道:

“如何瘦成这样?”

裴淑英赶忙跪下:“儿媳有罪。”

杨广顿时皱眉,转而看向裴矩,裴矩一脸无辜的摊了摊手,意思是我不知道啊?

“起来说话,不论多大的罪过,看在杨瑾的份上,朕都不会怪罪你,”杨广沉声道。

这时候,太原通守于仲文赶忙站出来,行礼道:

“启禀陛下,王妃北上途中,接济难民多达数千人,以至自身口粮耗罄,是臣接引失职。”

坐在底下的杨约顿时皱眉,下意识的看向杨玄感,杨玄感撇了撇嘴。

“原来如此,”杨广沉声道:“秦王妃路经郡县,一应主官,罚俸一年。”

他是只字不提难民的事情,转而看向孙子,道:“去找你的兄长去,近几日就呆在朕的身边,朕总不能让自己的孙子吃不饱饭。”

这话一出,好家伙,几百位大臣纷纷起身请罪。

杨广冷哼一声,语气愠怒道:“朕的儿媳,孙子,能秉持朕意,克勤克俭,尔等当效行之。”

“臣等羞愧!”众臣赶忙附和。

随后,杨瑾被带到了杨瑞身边,兄弟俩手牵手,老老实实的坐下。

裴矩微笑着看向女儿,说道:“哪来的那么多饥民,不过是王妃一路施舍,引来的好事百姓而已。”

他这是要挑事了,运河即将完工,算总账的时候到了,不过裴矩只想点到为止。

裴淑英仍然跪在地上,脸色暗然,朝杨广道:

“儿媳亲眼所见,沿途饥民瘦若干柴,幼童举步维艰,流民所过,果腹之物惟有草茎树皮,易子而食之惨象,比比皆是,儿媳是陛下的儿媳,自当秉承陛下爱民之德,救济百姓于水火。”

杨广面无表情,呼吸逐渐凝重。

虞世基直接开口道:“王妃这套说辞,是有人授意的吧?荣国公奉陛下之命,先一步抵达晋阳,怎么就没见过流民饥民呢?”

裴淑英抬头直视对方:“你的意思,我在欺君?”

“不是不是,”虞世基道:“臣只是疑惑,您本来在大兴,初到山西并不熟悉当地情形,是谁教王妃这么说的?”

裴淑英冷笑一声,道:“如果我是被人指使,那也是苍天,皇帝,以及我大隋的祖宗基业,社稷江山,天下万兆黎民。”

说罢,裴淑英朝着杨广拜倒。

大殿内瞬间安静,很多人都意识到,秦、齐二王的决战就要拉开帷幕了。

“张衡、杨达,韦贞,还有一个薛道衡,”杨广沉声道。

四人赶忙出列,心知这是要背锅了,一个御史大夫,一个司隶大夫,两个门下省黄门侍郎,都是正三品上。

杨广继续道:“山西到底有没有饥民,有多少,你们一点都不知道?”

我们知道,我们也告诉你了,您放心,这个锅我们知道怎么背,

张衡率先道:

“各路消息出入太大,臣这里一时间也无法验证,真伪难辨,所以才没有呈奏陛下,是臣失职。”

“那就查清楚!”杨广怒道:“朕的儿媳总不会诓朕,山西百姓皆为朕的子民,谁让朕的子民饿死,谁就去死。”

四人连忙应声,好家伙,真是伴君如伴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