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险综,这个小鲜肉实在是头铁
作者:时光多少年 | 分类: | 字数:57.7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62章 有松香味才有灵魂
雾林里的松树很多,白泽安没走多远,就找到了不少松枝、松塔和松针。
松枝和松塔都是干的,这些东西湿的和干的,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用来烧的,烤出来的味道都是一样的。
唯独松针必须要用新鲜的,因为它不是用来烧的。
松针拿到红茶溪里洗了洗,就一切准备就绪了。
白泽安开始烤豺肉。
别看豺个子比赤狐大,但是剥了皮以后,还真没比赤狐大多少。
主要原因是豺比较瘦。
有个成语叫“骨瘦如柴”,这里的柴,并不是生活之中经常会见到的木柴,而是豺。
宋代陆佃写的《埤雅·释兽》里面就有记载,
瘦如豺。豺,柴也。
可想而知豺有多瘦了。
但是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豺就是再瘦,也有15到20公斤。
去掉皮和内脏以后,还是超过十斤重的。
饶是白泽安身体强壮,一直举着它烤,时间长了也吃不消。
于是他很聪明地制作了一个小玩意,那就是一个木头架子。
用两根木头交叉立在地上,形成了一个“X”形的支架。
然后白泽安把穿着豺肉的烧烤木棍,架在刚才弄出来的那个木头架子上,这就相当于中间有了一个支点。
豺肉的大部分重量都让那个支点给承受了,白泽安要做的工作,就是压好那根穿着豺肉的烧烤木棍,别让它翻车了就行。
白泽安将捡来的松枝和松塔丢进篝火里,使其燃烧。
这些东西烧起来的烟挺大的,跟无烟煤没法比。
所以哪怕用松木和松塔烤出来的肉,会带着一股松木的香味,这城市里烧烤的天下,终究还是无烟煤的天下。
因为烧烤店是不允许有烟的。
白泽安就不用烦恼这一点了,这野外没人管烟大不大,直接用松枝烤就可以了。
他还是更爱用松枝烤出来的烤肉。
有松木香味的烤肉,才是有灵魂的。
烤了一会儿以后,豺肉上面稍微冒了一点油出来。
这个时候,就到了放松针的时候了。
松针并非散碎的,而是一簇一簇的,连着树枝,像是一尾尾绿色的红缨一样。
白泽安将这些松针覆盖在豺肉的上面。
松针被高温烘烤着,但又不会被直接点燃,因为中间还隔着豺肉。
高温让松针开始变软,软趴趴地搭在豺肉上面,沾上了豺肉上面冒出来的油,看起来油光锃亮的,像是在锅中爆炒的青菜一般。
灼热的油脂,将松针里面的精华都给萃取了出来,松针精华又渗入了豺肉中。
豺肉与松针,两者互相帮助,成全了彼此。
于是这豺肉还没熟透,这松香已经溢满了红茶溪临时营地。
香味弥漫,嘉宾闻的很是上火。
一个两个都很是期待,一会儿烤出来的豺肉,会是什么样的风味。
不只是白泽安一个人在烧烤,贝尔、李沧海和陈风啸都加入了烤肉的大军。
他们本来只是单纯的使用普通烧烤方式。
看见白泽安用木头架子可以省力以后,便跟着弄了一个木头架子。
看见放了松针以后烤肉的香味会美妙,也跟着放了松针。
至于松针从哪里来的,他们并不是再去雾林里摘取,而是直接跟白泽安拿的。
白泽安早前摘取木槿叶的时候,有想过要给其他女嘉宾也摘一点的。
奈何当时摘了野葡萄以后,实在是拿不了太多的木槿叶。
这次摘取松针,白泽安有余力多拿一点,就多拿了一些,就是想着他们一会儿可能会跟他要。
结果还真让他给猜中了,嘉宾们抵挡不住松针的香味,纷纷跟他要了松针,去给他们手里的烤肉“调调味”。
豺肉的香味和松木的香味,在红茶溪临时营地里此起彼伏。
等待着吃肉的女嘉宾们有些望眼欲穿,恨不得那烤肉现在就烤好,然后就可以开吃了。
别看这些女嘉宾平时一个两个都说什么要保持身材啊,不能吃太油的东西什么的,但是一旦嘴馋到极致了,天王老子也拉不回去。
尤其是烧烤这种东西。
这种吃法对于男女老少的诱惑力,都一样是极为惊人的。
周树人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烧烤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为什么人们是如此热爱烧烤呢?
这事还得从远古的时候说起。
很久很久之前,当森林发生大火后,胆子较大的原始人克服了自己对高温的恐惧,一步步靠近还有零星火焰的森林,因为他们在空气中闻到了一股特别香的味道。
然后,原始人便发现了被大火烧死,但还没有完全烧焦的动物。
小心翼翼的撕下一块烤肉,然后吃了起来,发现比生肉好吃多了,一下子就爱上了这种味道。
然后,原始人开始尝试掌握火焰,开始吃熟食。
没有吃熟食以前的远古人类,平均寿命相当吓人!
大概只有30岁。
几乎个个都“英年早逝”!
而当人类开始吃熟食后,间接让人类变得更长寿了。
所以吃熟食,或者说是吃烧烤,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可以说,烧烤是人类最原始的烹调方式。
而在今天,人们热爱烧烤,其实是对原始饮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祖先狩猎时代文化的向往和回归。
百科里有一个词叫“chuan”,有时候也为“chuanr”,解释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小块儿的肉穿在钎子上烤。
这东西发源于老疆,然后在国内发扬光大。
尤其是在燕京,渡津,泉城还有江城,成为了一个脍炙人口的街边儿吃食,也就是常说的串儿。
说起这个“脍炙人口”,这词的来源也表明了老祖宗们是真爱吃烧烤。
脍炙人口一词,脍意为切细的肉,炙意为烤熟的肉,整个词意指切细的烤肉人人爱吃。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
书里是这么写的: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大致的意思是公孙丑问老师孟子:羊枣和脍炙哪一样好吃?
孟子他老人家说了: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谁不爱吃脍炙的!
瞧!
连大思想家也爱吃烧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