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走进不科学

作者:新手钓鱼人 | 分类:科幻 | 字数:251.1万

第656章 光刻机的那些事儿

书名:走进不科学 作者:新手钓鱼人 字数:5148 更新时间:2024-10-28 14:13:02

氢弹项目

上马!

尽管心中早有准备。

但在听到这句话的刹那。

徐云的头皮还是忍不住重重一发麻,肩膀不由自主的抖动了两下。

毕竟

这可是氢弹啊。

不过也没办法。

谁让徐云从“没有暴露身份的普通穿越者”,变成了明牌的啾啾啾呢?

二者之间的差距,甚至要比原子弹和氢弹的差别更大。

不过朱光亚考虑的显然没有这么复杂,眼见会议室现场有些嘈杂,他不得不卷曲食指,在桌面上重重敲了敲:

“各位同志,请先安静一下。”

咚咚咚——

朱光亚在基地内.尤其是实验部这边的威望还是很高的,加之他的长相本就极具威严——感兴趣的可以搜索一下这位大佬的照片,眉毛几乎一比一的复刻了【╰_╯】这个颜文字

因此他这一发火。

唰——

现场便瞬间安静了下来。

朱光亚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看向了台下的王淦昌:

“淦昌同志,请你上台一下。”

王淦昌是目前基地轻核组项目组也就是氢弹研发的实验部主任,如今要讨论氢弹任务分配,肯定要尊重并且参考王淦昌的意见。

王淦昌显然也明白这点儿,很自然的从座位上站起身,来到了朱光亚身边。

随后朱光亚低头与他讨论了几句,小半分钟后重新抬头看向了台下:

“好了,各位同志,现在我们就开始分配氢弹的相关任务吧。”

“首先是氢弹的引爆扳机,不同于原子弹的中子点火源,氢弹的引爆必须要用小型原子弹进行。”

“因此分配到原子弹零部件研发的各个小组,要在生产环节做好一定的余量安排——最少50%的计划余量,这点没问题吧?”

台下很快响起了一阵整齐的回复:

“没问题!”

台下的徐云见状,嘴角也忍不住翘起了一丝弧度。

有一说一。

提起余量这玩意儿,全世界估摸着真没那个国家能和兔子们有一较高低的能力了。

当初的诛仙平台如此,此时的原子弹同样如此。

陆光达他们在理论设计的时候便加入了一些余量规划,消息传回首都后首都那边也加了一轮余量,然后朱光亚刚才分配任务的时候又加了一批余量分配。

更别说浓缩铀原本的提炼产量就有盈余,如今想要搞出个小原子弹实在是太轻松了

哪怕是再悲观主义的学者,对于这点也不会有任何的异议。

接着朱光亚又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单的图示,继续说道:

“除了引爆扳机之外,另一个关键的就是软X射线压缩次级的构造了。“

“软X射线和中子流速度快于物理冲击波,这便是氢弹的一个关键点。”

“所以我们需要的设备需要反射聚焦X射线和γ射线,据说海对面用的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我们也准备继续遵循这个思路。”

“不过除此以外,大于同志还设计出了一个充满重金属盐的气溶胶结构,经过理论组的讨论,决定也将这个结构同步上马。”

“等生产完毕后根据实际效果进行比较,哪个行得通用哪个——如果都行得通就比较各自的效率。”

早先提及过。

氢弹或者说核聚变这玩意儿的瞬时温度很高,在眼下这个时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承受它的温度和物理冲击波——博人传要在2016年才出版呢。

因此在氢弹的起爆结构中,有一个底层逻辑必须遵守:

引爆聚变能量的传导+聚变材料引爆的时间,要比高温和物理冲击波更快。

聚变能量的传导就像是每天疯狂码字的作者,要是被红温的读者追上,那么就得进小黑屋了。

这也是氢弹为数不多公开可以讨论和研究的结构,哪怕是这个时期兔子们也了解到了一些信息。

根据情报显示。

海对面在这部分使用的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一种很常见的材料。

爆炸时利用原子弹产生的X射线加热聚变材料外围放置的泡沫塑料,使其迅速成为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来对聚变材料进行加热和压缩,使聚变材料达到足够的温度和密度而燃烧。

也就是所谓的两级结构。

不过大于在和徐云聊天的时候听徐云吐槽了一句【今天的黑水虻烙饼有点儿咸,估计是盐放多了】,便想到了另一个灵感:

可不可以用充满重金属盐的气溶胶结构来代替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呢?

这里的重金属盐可不是徐云之前提到的全氮阳离子盐那些玩意儿,而是由重金属也就是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和酸根离子组成的盐。

重金属的数量大概接近五十左右,重金属盐的品类就更多了。

例如醋酸铅、氯化汞、硫酸铜、硝酸银等物质,性质上都是重金属盐。

虽然气溶胶状态的重金属盐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相比工艺上要难一点儿,但根据大于的计算显示,这种结构似乎在效率上能高个11.4514%左右。

加之兔子们这年头再怎么穷,在原有计划上加个重金属盐生产的设备和人力还是有的。

于是组织上讨论之后,便决定将重金属盐也同步列入生产计划。

随后朱光亚沉默片刻,看向了角落一位脸型方正的中年人:

“大珩同志,这个结构涉及到了X射线的聚焦,不知道你愿不愿意负责这个项目?”

朱光亚话音刚落,此人便举起了手:

“没问题,我愿意。”

与此同时。

会议室的另一侧。

看着这位满脸疲态的小老头儿,徐云的眼角亦是微微一动。

众所周知。

华夏科研圈的很多前辈之所以令人尊敬,其中很大部分原因除了他们自身的成果贡献之外,还在于他们对后人的影响。

这里的影响可不仅仅在于精神层次,而是指物质.或者说现实层面。

比如说钱五师。

他是华夏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奠基人,还培养出了郑哲敏这样的传奇人物。

如今力学研究所的李世海、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尹祥础他们都是郑哲敏的弟子,也算是钱五师的徒孙。

还有赵忠尧。

赵忠尧一手成立了中科大的近代物理系并且担任系主任,可以说如今科大物理系能在国内稳居前三,很大部分都要归功于老爷子的战略眼光。

另外的王淦昌、杨承宗等人同样如此。

而如果想按照对后世华夏科研圈的影响力给这些大佬排个顺序.第一的人选可能各有不同,但有一个人必定能够稳居前三。

他便是王大珩。

单看履历的话,王大珩其实和很多大佬一样“平凡”:

早些年庚款留学,读书的时候在欧洲小有名气,后来毅然决然的拒绝了丰厚待遇返回国内,并且为国家做出了凸出贡献。

这种履历确实值得令人敬佩,不过在眼下的基地里确实不算少见。

毕竟

这里可是聚集了全华夏最不愿服输的那批人啊.

王大珩院士真正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亲手创办了一个华夏未来的希望之地:

长光所。

没错。

长光所就是王大珩院士一手建立的。

这个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年之前,当时王大珩院士受命筹建华夏科学院仪器馆,筹建仪器馆的第一笔“经费”是1400万斤小米——拨款用小米,工资也是小米。

接着在八年前的年12月。

华夏第一炉光学玻璃横空出世,彻底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光学玻璃的“寒冬”,也为新华夏光学事业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多年后华夏科学院仪器馆经过数次合并与重组,正式改命为长光所。

在徐云穿越来的那个时代。 长光所有70%的研究人员算是王大珩院士的徒子徒孙,即便是所有两弹一星功勋之中,也没多少大佬能在【传承】这块与王大珩院士相比。

与此同时。

后世那个时代的科研因为或主动或被动的原因,已经与政治或者说国际局势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光所就是后世支撑国家的一道脊梁!

对了。

既然提到长光所,这里就顺带辟谣也不是说辟谣吧,应该说修正一件传闻:

在徐云穿越那段时间,社交媒体上突然出现了一种言论:

说是国内因为被限制了小型光刻机所以搞了个大型辐射光源加速器,也就是所谓的光刻厂,从而在精度上完成了超车。

这个消息配合华为mate60麒麟9000S芯片的问世,很快掀起了一股舆论风潮。

但实际上呢,这个消息存在着一些失真——至少以上二者其实是没多少关联的。

首先提提同步辐射光源。

同步辐射光源这个概念这本书的读者应该不陌生,首次登场于2022年3月28日发布的178章,4685超子就是这玩意儿撞出来的。(叠个甲先)

徐云当年还在科大的同辐实验室当过驴,所以提到国内的这些同步辐射光源,徐云应该算是比较了解内情的那批人之一。

怎么说呢

国内水木大学在搞的那个“大型光刻机”叫做HEPS,学术方面最早出于水木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唐传祥研究组与德国合作团队21年的时候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doi是org/10.1038/s41586-021-03203。

但实际上HEPS这个项目在2017年5月的时候就被批复了,文件叫做《燕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

也就是17年立项,21年才完成的理论分析。

科大的同步辐射光源是二代光源,HEPS属于四代光源。

这套设备目前只完成了第一次满能量出束,距离应用投产还有很大的距离。

它的潜力毋庸置疑,也许今后真的能成为一个颠覆行业的光刻厂。

但至少在如今这个时期,它确实只是一个潜力性的项目而已,还没有科研结果产生。

目前真正取得成果的其实是长光所的光刻机研发团队,不久前获得了四个国家级的奖项。

结果呢?

如今很多人忽视了长光所的贡献,把视野集中到了HEPS身上。

那些言论大肆宣称兔子们已经用【光刻厂】突破了光刻机的封锁,为了某些听起来很牛X的噱头忽视了真正做贡献的功臣,这对于长光所的同志们来说其实很不公平。

徐云甚至有些阴谋论的在想是不是有人刻意在带节奏,毕竟这种事儿某些人也不是头一次在干了,一下子拉了两边的仇恨。

况且同步光源这概念本来就很冷门,结果现在倒好,莫名其妙的就出了一堆这方面的懂哥。

说句可能有点吹自己的话。

起点写光刻机的小说那么多,除了咱们这本扑街书,你可曾见到过一次有人写过同步辐射光源?——这玩意儿和加速器可是两码事。

这种冷门的概念一下变得大众化,人人都能点评两句,那么它的传播必然会出现极大程度的失真。

所以还是那句话。

这年头那种截个图+一堆【卧槽要翻天了】语气评论组成的QQ群聊天记录,看的时候最少得把可信度打个七折。

好了。

视线再回归现实。

王大珩院士由于身体原因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曾经做了个支气管的手术,如今整个人看起来有些萎靡,所以回答朱光亚的时候才没有从座位上站起来。

但此时他脸上的表情却很坚决,莫名就给人一种极佳的信任感。

同时朱光亚和王大珩也算是老搭档了,对应王大珩的品行也算了解。

眼见他如此迅速的便接受了相关任务尽管说还没见到产品实物,但朱光亚的内心却莫名的感到有些心安。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将注意力又放到了任务安排上:

“那么除了软X射线压缩次级的构造之外,我们就继续分配下一个任务吧。”

“接下来需要分配的零部件是氢球的锻铸,有没有同志自告奋勇?”

台下很快有人举起了手:

“朱主任,我可以!”

朱光亚见状点了点头:

“雷安同志,你需要哪些设备和人手?”

“人手就不用了,我们团队十五号人呢,设备的话哔哔哔哔”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徐云忽然发现自己犯了个大错误:

自己应该提前离开这间会议室的

在开始分配氢弹任务后他便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到了某个电报中心,满耳朵都是哔哔哔哔哔.

一个半小时后。

朱光亚长舒了一口气:

“好了,各位同志,有关氢弹研发差不多就到此结束了。”

“各组的情况还请各位回去后和组员进行交接,基地方面则会把这个情况和首都进行汇报——另外记得保密。”

“不出意外的话,今天各位需要的场地就能腾置出来,至于设备和人员可能需要两到三天,具体等通知就好了。”

“现在还有同志有问题吗?”

说罢。

朱光亚又重新看向了现场。

回答他的则是一片沉默。

见此情形,朱光亚便干脆利落的一挥手:

“既然如此,那我现在宣布散会!大家请有序退场!”

哗啦啦——

台下很快响起了起身与椅子挪动的声音。

满眼@@的徐云则下意识看了眼现场,唯一与他表情相似的只剩下了0v0的李觉。

不过好在徐云多多少少还保留了一丝清醒,在周围人开始逐渐起身后,他连忙甩了甩头强迫自己的思绪回归正常,努力推动椅子走到了朱光亚面前:

“朱主任。”

“哦,是小徐啊。”

朱光亚原本正在整理着桌上的文稿呢,见到徐云后便停下了动作,问道:

“小徐,有什么事吗?”

徐云扫了眼周围,确定没什么人关注自己后点了点头,说道:

“嗯,是有点事儿想找您聊聊——朱主任,我听说浓缩铀提炼的同志们大多都写了绝命书?”

听到绝命书这三个字,朱光亚的脸色也变得有些沉重了起来:

“没错,毕竟浓缩铀的辐射危害很大,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出事。”

徐云沉默了几秒钟:

“.朱主任,不瞒您说,在抗辐射这方面我有个想法,不知道您愿不愿意听听?”

“抗辐射?”

朱光亚眨了眨眼,旋即便是瞳孔一缩:

“小徐,你是说你能解决核辐射对同志们的危害?”

徐云摸了摸下巴,斟酌着说道:

“唔完全解决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降低个70%的危害性应该不难。”

“70%?”

朱光亚的分贝下意识都提高了不少,只见他迫不及待的问道:

“具体是什么方法?能大面积应用吗?筹备时间要多久?”

“可以大面积应用,时间要是顺利的话.一两周吧。”

徐云先回答了朱光亚前两个问题,接着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

“至于方法.朱主任,您听说过猫屎咖啡这个概念吗?”

注:

今天918,各位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