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作者:新手钓鱼人 | 分类:科幻 | 字数:251.1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一十二章 代价与传承(万字更新!!!!)
一日后。
汉华厂招待所外。
此时此刻。
收到消息匆匆赶下楼的唐栗正一脸懵逼的看着徐云,语气中带着说不清的古怪:
“......所以徐博士,你们去镇江祭了趟祖祖,回来的路上顺手拐回了一头母驴?”
在她对面。
徐云和老苏并肩而站,一手牵着母驴的绳索,一边干笑着点了点头:
“没错,我们校内的项目组正好有个需要本土驴协助的地方,我们找了很长时间了。”
“加上那位苏理事长很好说话,我们就直接把这头驴给带了回来。”
一天前。
在得知苏华带来的是一头本土驴妹时,徐云顿时坐不住了。
连忙拦住苏华,将驴兄和科大方面的情况与他简单的介绍了一遍。
当时为了让自己的说法足够具有信服力。
徐云还特意让裘生跑了一趟东苑餐厅,通过微信视频给两头驴来了个远程相亲。
怎么说呢......
几乎在看到驴妹的刹那。
驴兄便像是被塞了跳蛋似的,不停地呃啊呃啊了起来。
驴妹的反应也差不多。
那表情跟本子里的女主角几乎没两样,下山的时候那劲儿使得哟......
有视频作保,加上老苏的同族身份。
因此苏华只是象征性的对徐云要了两千块钱的成本费,便将驴妹卖给了徐云。
接着几人又互相留了个微信,徐云便搭乘了一辆由苏华介绍的一辆货车,将驴妹带到了汉华厂。
这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眼见自己的这位大老板决心已定。
唐栗纵使心中槽点再多,也只好接受了这个现实,只听她道:
“那么徐博士,这头驴你打算怎么运回学校?”
“咱们回去的路程可不必镇江到汉华厂,甬城和庐州接近六百公里呢。”
“这种距离方方面面都是难事儿,总不能再像你回来时那样用普通货车托运吧?”
徐云笑着朝她摆了摆手,下巴朝某个方向一努,解释道:
“放心吧,这事儿我都和汉华方面接待咱们的赵海阳赵经理联系过了。”
“汉华是個万人大厂,与其说是工业园区,不如说是个集成了工业职能的小镇子。”
“除了医院、学校这些设施外,厂内也有专门的禽畜安置点——毕竟这么多人总得吃饭嘛。”
“所以我和赵经理说好了,驴兄...错了,驴妹就先暂时借宿在禽畜安置点。”
“两天后汉华厂正好有趟前往甬城的车队,到时候把驴妹一起送过去就行了,咱们的行程不会受到丝毫影响。”
唐栗:“......”
汉华重工作为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重工业集团,和庐州这种省会城市有业务往来并不奇怪,几乎每隔几天都会有一趟车队出发。
按照徐云得到的消息。
两天后汉华厂会有一套发电设备将会送抵庐州的皖能集团,届时正好可以安排人手将驴妹一起送过去。
眼见徐云连这层都准备好了,唐栗也只好耸了耸肩,彻底接受了自家老板的这波操作。
反正别让她给一头驴去安排行程就好,这些她真整不来........
而就在二人说话之际。
徐云身上的手机忽然响了起来。
“如果天黑之前之前来得及,我要挖了你的眼睛~”
徐云将手机取出一看,顿时乐了。
只见他将屏幕朝唐栗晃了晃,对唐栗道:
“唐助理,咱们才刚说到赵经理呢,他电话就来了。”
说完他便按下了通话键:
“喂,赵经理?”
“徐博士,是我。”
电话刚一接通,赵海阳的大嗓门便从对头传了过来:
“林博士,好消息,好消息啊!”
徐云手机的免提是开着的,闻言便与唐栗对视了一眼,若有所思道:
“赵经理,是不是过渡金属适配已经成功了?”
在三天前。
在老苏的灵光一闪之下。
徐云等人经过探讨,最终成功选定了以铁氰化钾为平衡液体的新型中间体制备方案。
唯一欠缺的,便是将反应初始物优化成金属镧这一道关卡。
这道关卡的难度并不高,只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已。
因此徐云后来将现场留给了喻元勇,自己带着老苏跑五洲山上坟去了。
如今三天过去。
理论上来说......
这个问题应该也差不多该出结果了。
果不其然。
电话对头很快便传来了赵海阳的答复:
“没错,林厂长,我们刚刚得到通知,过渡金属已经完成适配成功了!”
“根据喻主任的计算,在生产过程中,我们这套设备的效率能达到FOERDA-T632的117%,耗料成本却只有他们的92%!”
“太好了!”
听到这个消息。
徐云没拿电话的右手顿时一握拳,在空气重重挥动了两下。
过渡金属的适配确实是个好消息,不过比起赵海阳提及的成本和效率,徐云更在意的是另一件事:
这套设备使用的是液态中间体的工作模式,和Nutrien的那套FOERDA-T632序列没有任何雷同或者相似的地方。
即使到时候对方以《巴黎公约》为由申请PTC重工设备的专项核查。
华盾生科也能大大方方的让调查团队介入,临走时还能送个白旗啥的小礼物做纪念品叻。
想到这里。
徐云不由张了张嘴,准备再次感谢几句。
然而还没等他开口。
电话对头,赵海阳便又说道:
“徐博士,除了过渡金属适配成功外,我们还要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那就是......”
“环化设备的模组也完全搞定了!”
“?????”
听到这个消息。
徐云是真有些意外了,连带着说话的音调都拔高了不少:
“赵经理,你说什么?环化设备的模组搞定了?”
先前便提及过。
徐云他们此行一共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分别是过渡金属催化和定向环化。
其中前者的难度较低。
只要打开思路,剩下的只要靠时间去堆样本就完事了。
后者却是一个实打实的大boss,它需要的是一套极其精密的设备才行:
它需要的是0.002mm的加工精度,这个数值目前国内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做到。
说来也巧。
上辈子徐云在写小说的时候,也曾经提及过这种精度的概念。
当时曾经有读者提出过一句疑问:
“不对啊,某个空调品牌不是号称五轴精度做到了0.003吗?”
这问题比语法的无脑杠要好多了,但怎么说呢......
骗子倒是不至于。
但那家公司在宣传上,其实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的。
说起五轴精度,首先要明确一点。
那就是五轴精度并不是指单根轴精度。
比如x轴精度0.003,那这台机器的精度就是0.003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五轴精度应该是三直线轴精度+两旋转轴精度=真正精度。
假如每根轴误差都在0.003,那么五轴精度的累计误差会比0.003高的多。
而在那家企业公开的数据中。
所谓的0.003精度指的其实是Z轴精度,而非五轴整体。
根据徐云了解到的信息,那家空调企业的实际精度能有0.008都算高了。
目前国内最顶尖的企业应该是燕京精雕,是目前少有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设备厂。
其产品质量在国产小五轴市场,可以说得上数一数二。
但在世界上嘛......
给点面子的说,二流末吧。
燕京精雕都不敢说独立技术做到0.003,就更别说那家空调企业了。
哪怕是国际上很有名的哈默五轴加工中心,世界一流品牌,加工零件也才勉强能做到0.003~0.005之间的精度而已。
能达到0.003这种基数的机床,最少都是JISB6336乃至JISB6338的标准。
而实际上呢。
那家企业连JISB6201都没过......
像这种堪称工业或者科研命脉类的新闻还是多看看官方的比较好,商业渠道的多少都有些夸大的嫌疑。
毕竟某些程度上机床和光刻机是有共通点的。
真要是有技术突破,必然会在舆论上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可能引发某些贸易制裁。
话题再回归原处。
国内都没什么企业能做到这种精度,因此在得知汉华厂解决了精度难题后,徐云心中的惊诧倒也便不难理解了。
与此同时。
电话对头。
赵海阳揉了揉有些发痛的耳朵,又看了眼身边的林振华,继续说道:
“徐博士,这事儿说起来比较复杂,要不你先到研究中心咱们见面说?”
徐云对此自无意见:
“没问题,我现在就过去。”
挂断电话后。
徐云嘱咐唐栗和老苏去通知团队其他人。
自己则将驴妹暂时交给招待所前台,快步赶去了研究中心。
十五分钟后。
徐云抵达研究中心。
很快,他便在先前的那间实验室里见到了赵海阳,喻元勇以及......
林振华。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
徐云总觉的几日不见,林振华的脸上似乎多了一些疲态?
难道是又没买到鱼?
“林老,赵经理,喻主任。”
见到林振华也在场,徐云便不再去向赵海阳询问情况了。
在打完招呼后,他主动看向了林振华,问道:
“林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虽然他到现在还不清楚具体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这么大一个壁垒问题如此突然的便被解决了。
但从眼下的情形来看。
环化设备模组,多半和这位汉华重工的一把手有关系。
看着有些急切的徐云,林振华没有选择直接回答。
而是从身边取出了一份文件,递到徐云面前,说道:
“小徐,你先看看这个。”
徐云眨了眨眼。
他的心中虽然有千百般疑惑,但对方毕竟是位长辈。
因此他只好接过文件,按照林振华的要求看了起来。
不过看着看着。
徐云的表情便逐渐凝重了起来。
“注芯口0.017X.....”
“mianar系数7.923.....”
“Rα0.04.....”
“均质容器...40升?”
每看完其中一栏,徐云的心跳都会加快一拍。
片刻过后。
徐云猛然从文件上抬起头,目光紧紧的盯着林振华:
“林老,这是...这是...这是我们那套生产线的五小时生产报告?”
林振华笑着点了点头:
“没错。”
面对林振华的肯定,饶是徐云两世为人,此时也不由有些茫然:
“可...可这怎么可能呢?”
“这上面的每一项系数,都是Nutrien那套FOERDA-T632的五倍以上。”
“折算成精度最少都在0.0015以内,国内哪家机床厂能够做出这种精度的模组?”
“无论是燕京精雕还是大连科德,都不可能具备这种实力吧?”
说着说着。
徐云便朝四下里张望了起来,想要找到对应的模具好好研究一番。
不过很快。
他的举动便被林振华给打断了:
“小徐,你别找了,模具不在这儿,你妹注意到报告是传真复印件吗?”
“那套模具这会儿还在魔都呢,过两天会直接发到你们公司的。”
“魔都?”
徐云闻言一愣,心中飞快的闪过了几个魔都的机床企业名称。
上一机?
不可能。
上一机在国内前十够呛,必然没这能力。
或者说茂德传动?
不对不对,这家更不可能了,国内都排不上前五十。
但除了这两家之外.......
魔都还能有谁呢?
总不能魔都真开了个光门,从大莫界用神念来搞出的这套模具吧?
而就在徐云苦思冥想之际。
他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了一件听田良伟提过的往事:
这位林厂长在汉华厂做基层小工的时候,曾经结识并且帮助过一位名叫胡杨的木工,二者感情很深。
后来他在意外之下才知晓。
此人原来是那些年变故中被保护性派到汉华厂,隐姓埋名的海军舰艇研究院推进器系统工程所总工程师。
待对方恢复身份后,林振华又帮了他不少忙,便和海军方面结下了深厚的关系。
这事儿的传播度很广,也是华夏工业史上很有名的一个故事。
若是胡杨没有被曝光归队,大黑鱼小平顶的下海恐怕都成问题呢。
而若是通过军工技术生产模具的话.....
理论上似乎是有可能的?
想到这里。
徐云不由看向林振华,试探着问道:
“林老,莫非是.....海军?”
听到徐云口中冒出来的海军二字,林振华微微一愣,似乎有些意外。
不过很快,他便坦然的点了点头:
“没错,我找了军工端的朋友帮忙。”
“虽然目前哪怕是军工领域中,我们依旧很难做到量产精尖模组,但花些心思做出一些小模具倒是不难。”
“毕竟你们的这套设备只是小型生产线的一个反应环节,难度基本上算是最低的一档情况。”
“另外海军的同志还帮伱们的设备做了一些优化,毕竟Nutrien只是一家同领域都不算顶尖的企业,在数据优化上和军工还是有所差距的。”
徐云闻言默然。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
早在前些天挂断田良伟的电话后。
林振华便利用自己的人脉,打探过了华盾生科的一些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了华盾生科的公司架构,也包括了产品效果,以及公司成立前后遭遇的各方针对。
尤其是最后一点。
林振华作为工业圈内赫赫有名的大佬,一些消息渠道甚至要比科大都隐秘且清晰的多。
因此很快他便了解到了华盾生科为什么会遭遇到如此剧烈的针对:
华盾生科生产的“一个螂灭”,某种程度上属于降维级别的打击。
这种领域内的优势,甚至要比当初汉华得以成名的五叶电风扇还大!
所以在得知厂内...或者说华夏民用领域都很难做到0.002精度的模组后。
林振华几经思索,还是动用了另一个方案:
通过自己拥有的人脉,联系上了海军方面寻求帮助。
其实说道军工单位这四个字。
很多人奶海中浮现的可能都是飞机、大炮、导弹这些词儿。
但实际上。
海军军工,同样是个不可小觑的军工方向。
无论是螺旋桨、推进器还是其他一些不可言明的设备,精度方面的要求之高都是以微米为记的。
当然了。
这种精度少部分靠的是机床,大部分则是依靠此前提及过的堆量法。
也就是100个里头能有一个合格就行了,不需要考虑成本。
换而言之。
这是一个投入成本极高的制作方式,更别说海军的性质也非常特殊。
普通企业就算有那财力,也很难有面子能说动海军方面帮忙。
哪怕是林振华这般的工业大佬,想必也花了不少的人情和代价。
想到这里。
徐云不由沉沉的叹了口气。
能达到林振华所给表格上数据的环化模具,实际成本最少都在三百万以上,甚至不排除更高的可能性。
因为这不是一套生产设备,而是可以复刻量产的模具。
这种模具不但需要高精度的生产设备协助,同时还要调动八万吨级别的水压机锻造。
八万吨水压机是啥概念呢?
举个例子。
空客A380的很多零部件都是由大毛的水压机制造的,那台的规格是7.5万吨。
国内的八万吨水压机则多用于7500mm核电用管板生产、战斗机发动机框的锻造等等。
一次成型,不需二锻。
这是真正的国之重器,国内有且仅有一台。
打造环化模具这种没有预模的精细设备,启动一次的价格都在一百万以上。(八万吨水压机的价格是一吨十块钱)
这种情况下打造出来的模具,是可以直接用来进行复刻量产的。
也就是你拿着铁水顺着纹路浇灌,冷却后就能直接得到需要的环化生产线,成本自然不低。
当然了。
以上这句话只是个例子,方便理解而已。
这种磨具实操起来肯定不是浇水冷却那么简单,还要加上其他一些复杂的工艺。
但无论如何。
这类模具的使用寿命也会在数百次以上。
也就是说......
用最最最悲观的保守心理估计。
在‘一个螂灭’的生产线扩增到一百条之前,徐云等人都不需要再担心生产线的问题了。
可这份人情又该怎么还呢?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价钱问题了,涉及到了一些更深层次的复杂环节。
更别说林振华很明显连钱都不打算和自己收.......
前有侯星远,后有林振华。
自己何德何能啊......
看着面色复杂的徐云,林振华似乎看出了他的纠结。
于是主动走上前,拍了拍徐云的肩膀,笑道:
“小徐,我大致能猜到你在想什么,但其实吧,你真不用想太多。”
“我用了人情不假,但这一切的前提,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产品能打嘛。”
“如果只是需要用到高精度设备模组的普通产品,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找海军开口的——况且若真是如此,我即使找到了海军那边,他们也不会同意帮忙的。”
“海军的军工内部同样也有稽查处,他们同意帮你做模组,说明你的产品也同样入了他们的眼。”
说着。
林振华伸手在头发上薅了几下。
接着将手放到徐云面前,摊开,露@出掌心。
徐云下意识看去。
发现林振华的手掌心处,此时赫然躺着几根白发。
林振华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捏起一根银丝,叹气道:
“小徐,看到这几根头发了吗?”
“曾经我也像你这样意气风发过,怼霓虹怼棒子怼德意志,亲手盖起了汉华重工的高楼。”
“有人说我是共和国工业史上的一面旗帜,这话我自个儿也觉得没问题,我的贡献当的起这个评价。”
“但所谓旗帜,也便代表着它是被插在原地,充做起了一个道标。”
“但不知不觉,我也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走得动路,但已经跑不动了,拿得起钳子,但却拧不动螺丝了。”
“我现在虽然还是汉华厂的一把手,但实际上从几年前起,我就逐渐把一些事务向继任者交接了——否则我哪还有时间去买...钓鱼?”
“人啊......终究是会老的。”
“但欣慰的是,在我这个老头子半截身子快入土的时候,遇到了你们。”
随后林振华的目光在徐云、喻元勇以及跟着唐栗赶到现场的老苏等人身上一一扫过。
看着看着。
原本应该因为自己年龄而心中感伤的林振华,却忽然笑了起来,眼中有光在闪动。
没错。
如今自己是老了。
可能再过几年,连路都不一定走的稳。
他就像是一面旗帜,曾经插在山巅,阻隔无数次敌人的攻击,
辉煌无比,镌刻了赫赫战功。
但随着岁月侵蚀,旗帜上终究出现了一个个破洞。
而在那面旗帜的对面。
那些曾经攻打这座山头失败的外敌,却丝毫不曾放弃对于这里的觊觎。
他们只是暂时把獠牙收起,颧骨上提,摆出一套假意的笑容。
一旦这头松懈。
他们便会化身成青面獠牙的厉鬼,上前把你的魂都给吮吸干净。
一时间。
局势似乎有些风雨飘摇,危机四伏。
但就在此时,林振华忽然发现。
自己身后的那条曲折小道上,正有着一大群人高举火把,在黑夜中努力的向上攀登。
徐云、喻元勇、老苏、李佚.....
这些人在林振华的眼中,便是一簇簇大小不一的火苗,透着旺盛的生命力。
而自己要做的。
便是在他们登上山巅之前,用尽自己做后的力气,在黑夜中为他们指引着方向。
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他们便会登上山顶。
超过自己,将火把朝敌人掷而去。
烈火,天生就是要用来焚鬼的。
...........
徐云虽然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原因,没办法完全与林振华共情。
但作为有同样理想的人,他多多少少能理解一些这位老工业人的想法和情感。
看着手中这份文件报告。
徐云不由深吸一口气。
只见他走到林振华面前,重重的朝他一鞠躬,说道:
“林老,您放心吧,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内容很简短,但语气却极其坚定。
林振华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过了一会儿。
林振华久站的身子似乎有些乏了,便招呼赵海阳拉来几把椅子。
示意徐云几人坐下,说道:
“小徐,不出意外的话,海军那边的模具在三天内应该会送到庐州。
“具体的到时候我给你个电话,你和他联系就行了。”
徐云点点头,表示自己记住了。
接着林振华又说道:
“至于汉华这边的过渡金属适配生产线呢,价格就按我们之前说好的,一套20万,第一批先生产七套。”
“不过生产线从冲压制备到运抵庐州大概要一周左右,小徐,时间上来得及吗?”
“一周么......”
徐云沉吟片刻,飞速在心中盘算了一阵,答道:
“销售上多多少少应该都会有些影响,但整体上问题不大,比我们预计的情况可是要好得多了。”
按照顾群青那边传来的消息。
这些天里。
‘一个螂灭’的销量和当初预计的基本上一致,总销量目前已经来到了五十五万支。
如今日销量已经趋向平稳,接近了长线模板的四万支。
仓库那边的存货有十三万,这是正式销售前公司准备好的库存。
同时厂房在全负载加班的情况下,如今每天能生产产品2.3万支左右。
现在距离开售已经过去了五六天,这部分的数量大概有11万支多点。
55-13-11=31。
换而言之。
比起销售总量。
目前产品总数上还有三十万支的差额,并且每天都在以接近两万支的数字扩大。
不过不久前,华盾生科的官微已经发布了产能不足的公告,没有打算用其他理由瞒着消费者。
大多数消费者则对此表示了理解,毕竟本就是爱国情怀引发的这轮销售,大家在这方面的忍耐度还是很高的。
根据徐云得到的消息。
双平台未发货客户的退款率只有千分之三而已,也就是十万支里头才退了三百支呢。
因此短期内无法及时发货多少肯定有些损失,但却不会导致买家情绪集体朝消极方向转变。
至少比起之前计划的用实验室器材生产的超高成本方案,现在的情况已经算好上无数倍了。
如果新设备能在七天内送到庐州。
那么算上组装调试的时间,十天内应该可以正式投入生产。
這个時耗完全是徐云可以接受范畴,届时退款率至多也就會涨到百分之一罢了。
不得不说。
这份人情真是欠大了啊......
而就在徐云心思感慨之际。
林振华的脸上忽然浮现了一丝欲言又止的表情,看上去好像有些纠结。
不过过了几秒钟,他还是开口道:
“小徐,你们公司的研发能力目前怎么样?”
“研发能力?”
徐云闻言一愣,旋即轻轻摇了摇头,坦然道:
“实话实说,只能算是凑合。”
“我们公司虽然算是科大旗下的产业,但却没办法把科大的教学研发力量用以己用。”
“所以目前研发端扛把子的除了我,就只剩下我的一位说话口气特别大的朋友了,其他都是一些常规的研发人员。”
“这种配置短期内勉强还够应付,毕竟公司目前的项目不算多。”
“但时间一长,必然会展露弊端。”
说着徐云不由挠了挠头,笑道:
“况且我们好歹也算是个高新技术公司,两个博士还是有些不够看,所以我一直想能找到一位大牛撑门面来着。”
“所以这段时间我也在四处找人呢,只是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林振华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原来如此......”
之前在从实验室离開后,徐云便意识到了公司核心级研发人员欠缺的情况。
因此他也曾经找过田良伟自己猎头公司,想从私、公两个方面一起下手,争取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对象。
只是最后的结果都不太理想,毕竟国内搞生物的院士级大佬本就不多。
这些人要么在高校任教,要么就是在顶尖企业负责高位次的项目研发,基本上没啥挪窝的可能性。
因此久而久之,这个局面便僵住了。
而就在徐云以为对方只是随口一问之际,林振华忽然又问道:
“小徐,我有一位朋友也是搞生物这块的,能力很强,不知道你们公司有没有兴趣收下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