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霸开了科技
作者:清汤云吞 | 分类:科幻 | 字数:47.7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45章 开始“落地”示范
第147章 开始“落地”示范
看到LPC-1材料在聚变堆中无损伤的数据报告,观察室内,杨崇仁等几位院士激动不已。
经历了长达几年的研究,今天他们总算是取得了喜人的结果:成功研制出完美契合核聚变反应堆的材料。
而且还是做到聚变堆零损伤的材料。
在如此喜人的成果面前,杨崇仁他们怎能不激动,怎能不高兴。
要知道,核聚变反应堆在运作时,其内部的温度和辐射都是超级“凶猛”的,从未有材料能够在核聚变反应堆做到无损的。
而如今,他们所研制出来的LPC-1材料做到了。
LPC-1材料在核聚变反应堆的超级高温和辐射环境中,抵抗住了反应堆的高温和辐射,实现了零损伤。
简直可以用“奇迹”来形容LPC-1材料。
要知道,从目前各国对可控核聚变研究的情况来看,处在科技领先地位的米国,在耐热和抗辐射材料中,最好的材料在聚变反应堆中也只能将损伤降低至15%,无法实现零损伤。
而如今梁云他们所研制出来的LPC-1材料,在聚变反应堆中做到了零损伤,也就是说在可控核聚变研究中,华国已经超越的米国。
平复激动的心情后,杨崇仁院士开口道:“虽然LPC-1材料在聚变反应堆中取得了零损伤的逆天成绩,但是如今只是对LPC-1材料进行了一次反应堆实验而已,至于LPC-1材料在反应堆中极限究竟有多高,我们还不得而知。”
说着,杨崇仁目光看了一圈四周的科研人员,继续道:“所以,接下来我们还要多进行几次乃至十几次的LPC-1材料在反应堆的实验。”
“……因此,接下来的工作异常重要,大家千万别掉以轻心。”
经杨崇仁院士的提醒,众人也纷纷收起了自己脸上喜悦的神情,回归平常做科研该有的样子。
很快,当STAR核聚变装置冷却修整好后,杨崇仁他们再次进行了LPC-1材料的聚变反应堆环境实验。
第二次实验,LPC-1材料表现依旧非常逆天,依旧是零损伤。
虽然是零损伤,但是在经历了第二次聚变反应堆环境实验后,LPC-1材料的各项数据出现的明显的下降倾向。
也就是说,LPC-1材料虽然表面上依旧呈现出零损伤的逆天成绩,但是其内核已经出现了损伤倾向。
现实也确实是如此,当LPC-1材料进行了第三次的聚变反应堆环境实验,其果然出现了损伤情况。
好在损伤情况并不是很严重,也仅仅是出现了2%的损伤,其成绩依旧是非常的可观喜人。
第三次聚变反应堆环境实验后,很快又进行了第四次实验,第四次实验的结果是LPC-1材料的损伤又扩大了,达到5%。
第五次实验,LPC-1材料达到10%,第六次实验……
来来回回一共进行了十二次实验,LPC-1材料在聚变反应堆环境中接受了十二次冲击后最终还是瓦解了。
这个结果还是相当不错的,毕竟只有指甲盖大小的LPC-1材料,能够在聚变反应堆环境中足足撑了十二次,已经非常了得了。
清楚了LPC-1材料的极限之后,梁云等人开始了对LPC-1材料的升级。
毕竟LPC-1材料只是这个系列材料的最初实验品而已,其还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
当LPC-1材料升级之后,它在聚变反应堆环境中表现将会得到质的飞跃。
经过梁云等人几个月的不懈努力,LPC系列材料第二代成功研制出来——LPC-2的实验数据非常逆天,它在聚变反应堆环境中的表现成绩是第一代的三倍之多。
已经超标达到可控核聚变项目的“落地”实验标准。
其实第一代就已经达到“落地”实验标准了,但是梁云他们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才不辞辛苦研制了第二代LPC材料。
……
当可控核聚变最关键的问题被解决后,“落地”实验的核电站可以修建了。
核电站的选址要求非常高。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选址原则,地质、地表、气象、水文、环保、土建、运输、电站工艺、电网、社会等因素都必须严格考虑。
首先在地理上,厂址深部必须没有断裂带通过,而且要求核电站数千米范围内没有活动断裂。附近100公里海域、50公里内陆,可考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
其次还有交通运输。
整个反应堆在设计上比裂变堆要复杂数倍,体积也要更加的庞大,涉及到的各个组件不可能在苏省当地完成生产,只能在各地生产之后运到厂址所在地进行组装。
综合考虑以上这些因素,整个国内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地方并不多。
经过专家会议的讨论,以及与省政府的协商,“落地”实验示范堆的选址最终被定在海洲田湾——田湾核电站的附近。
一来这里有现成的资源可以利用,田湾核电站为三期工程预留的厂址正好可以作为示范堆的实验厂。二来是这里工程师都是核电领域的专家,拥有着丰富的经验,在示范堆的设计以及具体的工程问题上也能帮上不少忙。
而且安保问题也非常方便解决,毕竟距离田湾“不远”就有bing哥哥们。
就在完成示范堆选址的同时,一支团级作战单位已经抵达了该区域,并且完成了部署。
另一边,在完成了工程选址之后,梁云与杨崇仁院士他们也随后马不停蹄地赶到了现场,与核工业集团的工程师们对施工现场展开了实地考察,并且就示范堆的设计交换了意见。
与此同时,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这里已经集结了来自各大研究机构上千名研究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师。
为了确保这项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国家基本上已经满足了梁云与杨崇仁院士他们提出的一切条件。
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国家如此支持,梁云他们肯定不能够辜负国家对他们的期望的。
因此在准备工作期间,梁云他们也亲力亲为,保证“落地”实验示范堆的顺利实施。
经过长达一个月的准备工作后,一切准备就绪,可以点火实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