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梦回枕边清泪多

作者:雁影 | 分类:穿越 | 字数:43.4万

腊八乐,流年过

书名:梦回枕边清泪多 作者:雁影 字数:3263 更新时间:2024-10-11 01:16:07

寒风“呼呼”地咆哮着,用它那*的手指,蛮横地乱抓行人的头发,针一般地刺着行人的肌肤。行人万般无奈,只得将冬衣扣得严严实实的,把手揣在衣兜里,缩着脖子,疾步前行。而大路两旁的松柏,却精神抖擞地挺立着,傲迎风霜雨雪,激励着人们勇敢地前进。

旭日东升,灰蒙蒙的雾似在不停地滚动,冬天,非常寒冷。说实话,我不希望它来临,可是它来临时,我却有异样的感觉。

一年到了尽头,临近新年,不知道十七在做些什么呢?

这个时候的京城,也早已喧嚣起来了吧?

他们呢,在做什么?

凝神坐在书桌前,我拖着腮,脑子不断的漫游着,右手握着的炭笔,在纯白色的纸张上落下了点点黑色的痕迹。

不知为什么,心里却有些微微的失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泛着淡淡的苦涩。

我在想什么,还是,我在期待什么?在我们成亲以来,是第一次分开过年吧。

慢慢扯开笑容,夹杂着淡淡的思念,在扬起的唇角间绽放……

第一次,我i可以不顾忌任何人,就我们两个人,静悄悄的想你。这样的日子,不用忘记,不用刻意的去避免,真好……

从腊月初七开始,府上就处处显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府上虽然只有沉香、陆远和我三个人,但是好在大家过节,大家都很高兴。陆远那个酷哥脸上也有了一丝笑容。不得不说,他笑起来还是很赞的,只是那笑,实在太飘渺。

腊月初八,中国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农历十二月称腊月,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

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有谚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的之说,意指腊八这一天非常冷,吃腊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御寒冷。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月初七,这天一大早,就从被窝里起来梳洗。让陆远去采了点食材,就开始和沉香俩,忙活起来了。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水在里面鼓动着开着水花,就这么等待着色、香、味俱佳的成品。

曾经听说,“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我们手上正好有豆腐,我们也学着做做,做的好不好,是一回事,自己开心,又是一回事。

腊八这天早晨,寒风还在呼啸,天也未亮。我们已经穿戴一新,忙碌了起来,处处显着生机。

大概因为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自己一路经过,平时还十分安静的贝勒府,这个时候也忙碌了起来,处处显着生机。

此时,已经是数九寒天,刚泼下的水不出一会就冻霜,按照往常这也该下雪了,可今年却只是寒风凛凛,硬没飘起雪花。一道热腾腾带着淡淡馨香的热气迎面扑来,顿时感觉身子一阵舒爽。

沉香跟着我的时间长了,也更活泼些了,不会跟刚来的时候一样动不动就跪了。

“沉香啊,等会多吃点哦,我们可都是劳苦功高哦。”

“小姐说的是,呵呵,我们多吃点,不给陆远吃。”

说话间,陆远那个酷哥就进来了,听了不介意的一笑,居然没有冷着颜色。还真是个奇迹。

大约辰时三刻,便没有什么事,大家就嘻嘻闹闹的分食腊八粥。

不出半响,陆陆续续的几个盒子就在桌子上摆好了。看着面前五颜六色的腊八粥,看着十分漂亮、虽然有些冷了,味道也是一般。不过也是不错的。

如此这般,我们总共吃了好几碗,才收拾收拾,清理下了。

以前在府中的时候,等过了未时(13点—15点),二哥便会带着自己出门,那时街市店铺已筹集许多玩具、小吃等年货,商品渐增,许多杂耍齐聚,还能看到民间花会开始操办时的情景和文化活动的演练。那种和谐的氛围充满了深情厚谊,现在想起来仍感到温馨。

这天,我们心血来潮,就提议说要出去玩。沉香自是开心不已,好帮手陆远也没有发表什么异议。

民间花会源远流长,早自汉代即有之,彼时称作"百戏",宋、元时称"社火",其活动内容多为高跷、旱船

、秧歌、舞狮等等。清代以来,由于满族统治阶级及八旗庶民皆迷信神佛,从而使民间诸般花会披上了一层浓厚的佛教色彩。

绚烂多彩的民间花会,旧京谓之"走会"或"过会"。因其从会首家出发,前往寺庙朝顶进香,总要穿街过巷,边走边练,故曰"走"或"过"。

花会中的领袖曰"会首",内部人则称这为"把儿头"或"大督管",非德高望重、有钱有闲者,莫敢就其位。辅佐会首主持会务者谓之"前引",一般由两位谙于会规、巧舌如簧、精明干练的中年人充任。会中之成员,统称为"会友",均系五行八作中的穷苦劳动者与虔诚的佛教徒。

凡愿参加某档花会者,首先熟习并承认其会规,由充当中人(即介绍人)的老会友口传心授。其条目甚多,诸如"心有神佛,勿生邪念"、"笼箱自带,茶饭不扰"、"善事多行,莫与人争"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带着神秘与迷信色彩的会规,是促使众多会友团结共事的一条纽带。其人际关系就像古代的梁山好汉那样,"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

到清代民间花会已有秧歌、高跷、狮子、龙灯、旱船、法鼓等40余种。那时,逢年节、庙会,常有组织地出会踩街表演,以娱乐民众。

我们一边走,一边看着,最先看到的是法鼓。

相传法鼓源于明代,最早是在寺庙里为酬神作表演,是一种祭祀性舞蹈,后逐渐发展为自娱性的民间艺术。老人的音乐已经是震撼人心,如雷贯耳,再加上钹、饶不同的击打方式做上下翻飞的舞姿,直看得周围的人不停地叫好。

再往下看,一娟红绸,随风飘舞,尽遮忧忧之神;一色如瞳,精神抖擞,眼前为之一亮。

只见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这时唢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对对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舞去,船里那水灵灵的“大姑娘”在忸怩作态。正扭到*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老婆”。他们手拿棒槌,身穿青大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头上梳着“爪篱把”,脸上还有一个黄豆大的“黑痣”,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棒打鸳鸯”之势,三蹿两跳来到了旱船跟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丑脸”相对互不相让,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啼笑皆非。

“小姐,那边有踩高跷的哎,我们去看看吧~”

“好啊,好啊。”

踩高跷的形式方便灵活,远看近看都可以,这样我们也不用去挤热窝了。

表演开始,演员们随着鼓点踏着小碎步进场。“孙悟空”的表演,引来了阵阵掌声。表演至*部分,“悟空”更是被众人抬了起来,像踏上“筋斗云”一样,别有一番“腾云驾雾”的感觉。

一个个精彩绝伦的表演时而让人群目瞪口呆,时而掌声如雷,时而爆发出一阵阵大笑,有的也跟着演员后面扭起了秧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