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三国
作者: | 分类:穿越 | 字数:236.7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卷 第384章 梅谢雪枝
哨兵返回中军报告情况。温玉华及雷家四女均不表态。万临山只得带了粟玉都等人飞骑前往。这样,又耽搁了一日。
万临山到了之后,偕同敖闻喜等人,来到金沙江岸边,召回神刺营部分高手,询问过江的情况。
言寿风道:“这等小河沟,过就过了,有什么好说的。”
万临山道:“大军长期不能过江,只一个神刺营在江南,能抵挡杜闻秀的十万大军吗?”
言寿风讪笑道:“当然不行。我老叫化是说,我们神刺营过江的方式,他们借用不了。”
敖闻喜道:“言监军之言有理。由于神机营远在后方,我们造的船只难抵大浪。恐怕要劳烦众位神刺营兄弟寻找一处江面宽阔,水流平缓的地方。”
“错了。”言寿风道:“我曾见乡民过江,在箭上绑一根细绳,瞄准对岸的大树,射将过去,然后细绳拉粗绳,就是一道绳桥,滑过去就是了。”
“就依言监军之言。”敖闻喜一边说一边从亲兵手中拿过一张弓箭,递给言寿风。“言监军请射。”
言寿风接弓箭在手,道:“这里好像没有绳子?”
敖闻喜不言,微笑着作了个请射的手势。言寿风张弓搭箭,射出的箭忽忽悠悠落在了江心。
“没有绳子,根本就射不远。”言寿风又道:“你直接找根粗绳,我划船过去,同样可以成事。”
结果众人还是一齐回到簸箕砟,在军营中找了几根粗绳,接在一起。重回江边,言寿风划船过江,架起了绳桥。
绳桥很长,约有六十丈。两端高,中间低。两边都捆在参天大树之上。敖闻喜叫过一名亲兵,顺绳索滑出。前半程向下滑的时候还比较顺利,后半程亲兵越来越慢,最后干脆抱住绳索,停住了。
万临山亲自将亲兵救出,到了对岸。严肃地对言寿风说道:“我现在命令你,派遣神刺营高手,寻找宽阔的河面。”
“早这样不就成了。”言寿风依然有话可说,“他们都是掌门帮主之类的宗师,一定要有令箭才好叫他们做事。”
又是一日过去。
次日,神刺营分头而出,很快找到了水缓之处。并群策群力,架了一根贴着江面的绳桥,让船只牵绳而过。但由于船只较少,当日只过了两千人。
第三日。加造船只,多处渡江,渡过了七八千人;第四日,再次加快,前锋军队终于全部渡过了金沙江。
如此这般,中军之前的二十万军队渡江,总共花费了一十七日。
万临山想道:渡江之前,我军距离杜闻秀就两日行程。也就是说,杜闻秀十万军队在两日之内就全部渡过了金沙江。真不知是怎样做到的。
神机军随中军同时到达之后,并没有立即过江。他们将二十条大船加以改造,在船面铺上平板。然后联成两串。将十条大船驶向对岸,同时在江面上横了一条铁链。
当对面的十条大船行驶到铁链的位置之后,他们将每条船只都系上粗绳,粗绳的另一端依次联结在两岸不同地点的器械之上。
最下游的船只固定在铁链的位置不动,他们只将上游的船只划出,同时两岸的器械开始释放绳索。缓慢地,始终保持着牵引的姿态。越在上游的器械放出的绳索越长。从空中鸟瞰,二十条大船就像是往中间倾斜的两条巨木一样。
俄倾,每条大船都挨到了铁链,两岸的器械也将绳索固定。二十条大船连成一线,前有粗绳牵引。后有铁链阻挡,一条过江的平坦大道就成了。
于是,后面六十万大军,三日之内就过了金沙江。只是这时,又失去了杜闻秀军队的踪迹。
失去了敌踪,就意味着敌军有可能从任何方向发动袭击,也就增加了防备的难度。
一路有惊无险,最后终于接近了大理。
由于洱海的阻隔,大军绕道至南端的下关。这样,在到达大理之前,就必须首先经过太和城。
神刺营报告,杜闻秀军队守在城中。
左面是巍巍群山,右面是茫茫洱海,只一条大道,却被太和城城墙隔断。神刺营只好驻扎下来。前锋到后,敖闻喜率俞常泰、凌向山等将上前挑战。城楼上杜闻秀却道:“免战,我正凭借城墙的优势等你进攻。我军将士誓与太和共存亡,要看你百万之师攻我太和之时,粮食是否接济得上。”敖闻喜无法,只得退后十里,宿营下关。
“却不知怎样才能攻取太和?”万临山冲进雷绝招的营帐问计,雷绝招道:“不能跟你说。不过,温姑娘可以说。”温玉华道:“你可以挖地道,派遣神刺营钻到城内,内外夹攻。或者,干脆一直挖到大理。”
万临山回到自己帅帐,心道,看来真要自己想办法了。于是,叫亲兵促请敖闻喜、王济恩等人前来商议。
敖闻喜道:“挖地道似乎不行。西面的群山泉水众多。他们还修了护城河,地道多半通不过去。”
尊重道:“按照小弟对温姑娘的了解,地道之说肯定是对万兄的戏言。”
粟玉都道:“其实,攻取太和城本身并不困难,难就难在万将军施令,却要达到军师的效果。卑职认为,如果军师下令,敌军很快或伤或死或投降,结果倒不一定;可以肯定的是,我军绝对甚少伤亡。而按照正常的攻城,要想做到这点,又几乎是不可能的。”
万临山道:“多谢各位献计献策。依在下所见,敌军如今按照孙子兵法,选择坚守,有些类似于通麦之役。绝军师曾经说过,坚守必须有粮,必须安定。我们可以想办法瓦解敌人的军心。火炮轰城之策因为神机营一直未能炼出精铁,不能施行;而神刺营高手骚扰之策就可以在这里采用。此外,我军还可以在攻城的高架之上射箭,在箭上绑扎火绳,实行火攻。只是这骚扰、火攻两策能在多长时间内奏效,在下没有把握。”
敖闻喜道:“卑职有一计,说来与众位参详。太和城城墙很长。一直延绵至西山深处。卑职设想,再怎么长,也总有完结的地方。如果万将军派遣神刺营高手到山上城墙中断之处,先砍伐一条隔火带,然后点燃东面树木,让火自西向东烧向城内,当有立竿见影的功效。此外,西山水系发达,应该有泉水流向太和城中。如果我军找到这样的泉水,然后将桐油倒入泉水,将能极大地帮助火势。”
“敖监军之计很毒啊。厉害,厉害。”王济恩感叹之后,徐徐说道:“洒家认为,西山看起来很高,其实不然。让神机营开路,应该可以让大军直接插向大理。不过,两位军师以往在攻占别国之时,总是先行征服对方的军队,放过太和不打显然不符合军师的心意。因此,攻打太和与迂回进兵只好同时进行。
“大理皇室欲降四川,降意诚恳;杜闻秀则桀骜不驯,对抗我军。两者的立场,有根本的不同。太和与大理相距不过二十里,太和的杀伐之声定能传至大理。因此,对太和至大理的沿途,我军不要阻断,让大理皇室不断给杜闻秀施加压力。这也是瓦解杜闻秀军心的一个有力的手段。
“总的来说,对太和,就按敖监军的办法进攻。同时,万兄弟还可以派遣大军埋伏在太和至大理沿途的西山之上,等到杜闻秀军队不堪火攻,自太和溃退之时,再行杀出,击其尾骥,定能大获全胜。当然了,多数的兵力还是应该埋伏在大理一带。”
经过两个时辰的反复磋商,终于得出了比较完整的方案。万临山走到雷又招营帐,照例请示一番。雷又招问道:“城内的百姓怎么办?”万临山道:“太和是座小城。杜闻秀必然事先将百姓全部疏散,才能将十万士兵驻进去。由此可以肯定城中没有百姓。”雷又招道:“好。按照这个方案,我们四姐妹和温姑娘应该埋伏在大理城外了。”
三月十四日清晨,大火在西山点燃。正巧,这日是西风,风助火势,很快就烧成一道火墙,向太和城推进。灌注了桐油的泉水,像一条喷着火舌的毒龙,率先冲进太和。
水能灭火。但如今水里本来就有火,如何还能灭火?片刻之后,城内只见一片赤红,更无半分杂色。遍地煌煌烨烨,便如电掣红绡;漫天灼灼辉辉,却似霞飞降绮。那窝中猪狗贪性命,西撞东奔;这檐内飞禽惜羽毛,高飞远举。更有缕缕黑烟,尽因处处赤焰。直烧得城内房屋翻成火屋,桌椅凳变作灯笼。大理军仓惶失措,太和城混乱不堪。半个时辰之后,杜闻秀率众逃逸而出。
埋伏在西山的敖闻喜军队待杜闻秀十万大军经过了七八万之后,点燃号炮,呼啸着杀将出来,一下子就斩断了大理军队的尾巴。
坠后这万余名大理士兵早就军心全失,根本不堪一击。大部分士兵当即投降,少数士兵跳进了洱海。
敖闻喜在吃掉大理军尾巴之后,留下五千弓箭兵,让大将俞常泰看守降卒。然后偕同凌向山,率骑兵继续追击。
大理城附近,在听到前锋营行动的号炮之后,尊重、王济恩、纪波明、吕孝直等监军各自率兵自三阳峰、雪人峰、应乐峰、龙泉峰、玉局峰一带分别冲出,顷刻间就将大理城团团围住。杜闻秀赶到之时,南门外温玉华及雷家四女早就等在那里了。
太和距离大理很近,大理士兵在奔逃之际队伍前后拉长。后面的尚在七里桥,就被前面的已经到达大理的士兵挡住。正在惊慌之时,敖闻喜率骑兵追击而至。大理士兵再也顾不上队形,纷纷向两侧逃出。
左侧是西山,大理士兵没能跑出多远,川军邹卫闽、粟世雄、景怀忠、叶新圩等监军率兵自圣应峰、马龙峰一带相继冲出,迎头痛击。右侧是洱海,由于大理气候温和,常年不热不燥,大理士兵中半数不会游泳,也就等于是死地。没办法,只得拼命朝前拥挤。
杜闻秀立定马匹,寻思着怎样才能将大理南门附近的川军杀散,然后逃进城中。眼睛一扫,却见川军依然陆续不停地自西山涌出,似乎无穷无尽。心道:“看来此地便是我毙命之所了。”
“杜闻秀,你还不投降,更待何时?”杜闻秀循声望去,说话的却不是川军众将,乃是城楼之上的大理皇帝罗仁定。
杜闻秀道:“皇帝请看,给大理带来灾祸的,就是这五个妖女。末将今日就算拼个粉身碎骨,也要杀了她们。”
大将甫石良却道:“元帅,我们大势已去,不如听从皇命,降了吧。”大将周泽国亦道:“元帅,降了吧。”
“天道败坏,必生妖孽。我杜闻秀昂扬七尺男儿,怎能向女子折腰?冲,都给我冲!”杜闻秀驱马冲出两丈,发觉众将士都没有跟来。掉转马头,喝道:“怎么啦?怎么个个都成了孬种?”
甫石良等将答道:“我们不想打了。”“元帅,投降吧,投降才有活路。”“元帅,您不为自己着想,也该想想我们的士兵哪!”
“唉……天要亡我!”杜闻秀长长的叹了一口气,然后抽出佩剑,在脖子上一划,殉国了。
大军驻扎城外,小队人马陪同杂政司派遣的随军官员进城接收大理。
由于在闭合堂扣留一事中,杜闻秀起了援救作用,加之感其英勇壮烈,雷又招、雷绝招专门遣人在城郊洱海之滨为杜闻秀造了一座坟墓。下葬之日,雷家四女一同前往祭奠。
诸事完毕,万临山将军印交还温玉华。温玉华拿出雷又招的锦囊。万临山拆开,取出折叠的纸张,展开铺平,见上面写着:“杜曾助我脱困,不宜相逼。若不降,亦不催促。
“杜惜兵,乃怕痛之狼,终不敢有犯我军虎威。虎吃狼崽,毋须理会狼在何方,故沿途不需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