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在大唐
作者:飞刀朵朵 | 分类:穿越 | 字数:147.1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0章 顺风顺水(三)
“我觉得咱们诗社,到是不必拘泥于只写诗。可以多开几个编辑部。同时写一些文章,或者传奇之类的东西。”杨悦开门见山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文章?咱们是诗社,写什么文章?”富嘉谟感觉有点匪夷所思。
“文以载道。诗是一种文学形式,但文章更能传播理论道学。我到是认为我们除了写诗文出‘诗刊’之外,还应出‘文刊’。”
“‘文以载道’我到是同意。不过现在咱们‘诗刊’都未发行,又要发‘文刊’,是否会顾此失彼。”裴炎点完头又摇头说道。
“出‘文刊’并不耽误‘诗刊’的功夫。不过是多用些人而矣。”
“而矣?你觉得我还有几个脑袋去编‘文刊’?”富嘉谟反对道。
“知道你很忙,我想过了,‘文刊’编辑部另外成立,由裴炎来当主编,再挑几个人专门作‘文刊’的编辑。”
“不行不行,我们编辑部一共就那么几个人,你将裴炎这个主力抽走了,我怎么办?”富嘉谟气恼地说道。
杨悦想了想“人才缺少”还真是个大问题。对于唐初的名诗人,现在自己认识的到是有几个。骆宾王是一个,富嘉谟是一个,王勃还小,杨炯不知出生没有,还有卢照邻之流,谁知道在何方。
想到骆宾王,杨悦看了一眼裴炎,说道:“骆宾王不知愿不愿意加入我们诗社,他到是个人才。”
“公子雅量。他若知道公子如此看重他,应该十分感激。只可惜他已回山东去了。”裴炎对杨悦的胸襟到是十分佩服,但是骆宾王自从当日输于长安公子,一直耿耿于怀,即便是在京城,也不见得真的接受杨悦的邀请。
“可以写信问问他,如果愿意来,诗刊副主编的位子给他留着。”
裴炎见杨悦如此诚肯,心中感动,点头说道:“我试试吧。”
杨悦见大家对出“文刊”都不赞成,便向李愔看去。
李愔知道她意思,沉吟片刻,说道:“‘文刊’这个想法很好,只是目前的确人手不足。等《诗刊》发行成功,再成立‘文刊’编辑部,你看怎样?”
李愔虽然说得委婉,用了商议的口气,但意思也很明显。杨悦见连李愔都不赞成,不由苦笑一下。看来自己的确有点太心急了。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理由来劝服大家,只好点头叹息一声,暂时作罢。
李愔见了,心中反而暗暗奇怪,不知道杨悦为何如此着急着想要办“文刊”,想要问她,但在众人面前不好细问,便没有出声。
等到大家各自散去,只剩下他和尉迟洪道,才问杨悦原因。
杨悦心中想着要为武照尽早出名,才要尽快办文刊,可是这种想法,怎能直接说出来。只好叹息一声。
想起古代原本没有报纸之类,但是许多人照样能够名满天下,甚至可达到是人皆知的地步。特别是三国、水浒里面,一提起某人,便如人尽得知,如雷贯耳,便似有一张八卦抄报分发到各人手中一般,杨悦一直对此十分不解。
便问道:“天下名人都是如何被人得知?如三国时代卧龙、凤雏的大名是怎么传于天下的?特别是卧龙先生,当年隐居在南阳,怎么连‘隐居’都能扬名?莫非是假隐居,实则为了估名钓誉?”
李愔摇头道:“那到不见得。我朝选才取士用科举考试制度。过去却是察举制度。自刘汉以来一直延用。地方官有举贤的任务,每年必须向朝廷推荐两名贤才,叫做举孝廉或举秀才。当地官员推举贤才还必须对所举荐的人负责,因而便是隐在山林里的贤士也必然会被地方官察举。”
关于历代的选才制度,杨悦在历史书中也学过,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秦国的军功爵与辟田制、汉以来用察举制,隋唐以来用科举制。只是杨悦从未想到过察举制度竟然是这样一种十分有效的制度。
听了李愔的介绍,杨悦恍然说道:“原来察举制度还有这等成效。岂不是达到了山野无遗的地步。”
尉迟洪道却不以为然地说道:“也不见得。过去有句谚语‘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却如鸡’,可见这个察举制度不一定有效,欺世盗名之事也是常有的。”
《抱扑子》里这句话,杨悦到也知道,原是历史书上常用来讽刺古代制度的。想了想说道:“无论何种制度,起初原本是好的,但时间一长,难免会产生各种弊病。”
李愔点头道:“说得不错。察举制度到了后汉,已被门阀世族操纵,舆论乡里,因而才会出现洪道说的那种情况。所以到了魏晋时,不得不进行改革,魏文帝采用何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就是要改革这种流弊。”
杨悦大奇,在她的历史书中学的“九品中正制”弊端更大,怎会是为了改革流弊?因而问道:“那‘九品中正制’不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罪魁祸首么?怎么还是察举制的改进?”
李愔微微一笑言道:“当时察举制度流弊太多,选出来的人大都是世家子弟。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魏武帝曾下三道求贤令,要求‘唯才是举’,不论‘德行’、‘名节’、‘门弟’,打破‘以德为用’的局面。到魏文帝时制度化,便是‘九品中正选官’,从九个方面来考评官员,以作为对官员进补的依据。但是到了后期由于门阀的操纵,最终与‘唯才是举’南辕北辙。造成你所说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象。”
曹操的求贤令,惊世骇俗,甚至直接提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也要“勿有所遗”。这在历史上十分有名。
后世三国泛滥,杨悦到是也听说过。见李愔说到此,不由莞尔,说道:“曹操到也十分大胆。人无完人,原本不错。但求贤如他这般不顾世人言论,不仁不孝之徒都敢用来治世,难怪世人称其为奸雄……”
“奸雄?”李愔有点惊奇地笑道,“这种说法到也新奇。十全十美之人本来难寻,自古以来真正能用人的无不明白这个道理,汉高祖不也用盗嫂之辈。”
杨悦摇头笑道:“中国自来以‘德’治天下,用这些人不怕教坏世人?”
“量才而用而矣。”
杨悦对此到也没什么意见,想了想转口问道:“我朝用的科举制度与察举制相比那个更好?”
“自然是科举好。”
“为什么?”
“这还用说,如果察举好,当今圣上为什么不用察举制度,却改了科举。”尉迟洪道想也未想,便随口答道。
杨悦不由大笑,这种说法道也简单。
李愔也笑道:“隋以来的科举制度,也是对察举制度的一种改进。魏晋用的品评选官制度,被门阀把持,反而选不到真正有才学之士,所以到了隋朝,文帝以来开始恢复考试制度,不再以品评定级。”
“恢复考试制度?难道不是隋代才有的科举考试制度?”杨悦有点惊讶的问道。
“汉时由地方察举的人才,也要通过中央的考试,才会授官。我朝延用隋以来的科考制度,正是在察举制度上的进一步改革。”李愔见杨悦对此不熟悉,便耐心的解释道。
“原来如此。”杨悦恍然道。她学过历史,也知道各代用的什么制度,但从来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原来他们之间还有这种传承递延的关系。今日可谓是受教非浅。
想了一下,又问道:“科举的好处是什么?”
“科举考试人员,不再只是通过举荐才能参加,学馆里的生徒都可以参加,所以无论寒门还是士子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便如你所说,在才能面前人人平等,正是要给天下士子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
杨悦心中感慨:“难怪科举一出,至今不衰。”天下无论贫寒都争着读书,想起历史书上记载的李世民指着科考的读书人说过的一句话:“天下士子尽入我觳中”。不由笑向李愔揶揄道:“这样以来,天下读书人岂不是都中了你们李家的计,争着考试作官,反而没了其他念想。”
李愔嘿嘿一笑道:“怎么是中计。天下太平,岂不更好?”
“这到也是。这天下也不是你李家一家的天下,大家都有份。天下太平,大唐昌盛,人们才有好日子过……”杨悦随口感叹道。
不过此话才说了半截,杨悦已发现二人神色大变,不止李愔,连尉迟洪道也惊得目瞪口呆。
李愔吓了一跳,忙告诫道:“这里没有外人,只有洪道和我,你这些奇言怪论说说也便罢了,在他人面前千万不要乱说。”
杨悦这才想到自己随口的一句感叹,已是大逆不道。“天下为公”这种思想,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古代是大大要不得的。
“其实我的意思只不过是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即是大唐的臣民,便有责任让大唐更加昌盛。”杨悦赶忙往回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得好。”目瞪口呆的尉迟洪道听了这话,却也立时心胸大开,豪气万丈,勾起他心中的少年狂妄,一拍脑门大声喝彩道,“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就应该做点惊天动地的大事。”
杨悦到是没注意到自己不留神,提前把梁启超的名言先说了出来。见到尉迟洪道少年豪情,一时激动,拍手赞道:“洪道说得对。既然来到这个世上,不能白来一遭,我等就应该为人类的发展做出点贡献才是。”
“人类的发展做贡献?”尉迟洪道一怔,他本来已被杨悦的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动得要命,没想到杨悦又说出这句话来,一句“人类的发展”反而让他一时不知所云。
李愔默默地望向杨悦,仔细打量着她,对她的想法即好奇又震惊。
杨悦见已说到这儿,便也不想再往回圆场,直接顺着自己的想法说下去:“人类从远古的时代,发展到现在,经历过漫长的时间。从有历史记载开始,我们知道的有上古的神话,神农氏尝百草,有巢氏造房屋,仓颉造文字…..再到大禹治水……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再到我大唐。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无到有,各代的精英,或者教会大家一些东西,或者确保人民生活安定,或者有发明创造……使人类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越来越美好,道德越来越完善……这就是一个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比如人类最初没有文字,后来造出了文字,最初只会用陶制的东西,后来学会了用青铜器,再后来学会了治铁,造铁制工具…….物品也越造越精美。因而从整个宏观上来说,人类其实是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有无数先贤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便是要效仿这些先贤,为人类的进一步发展,作出点贡献来。”
杨悦一口气说完,看向二人,心想:反正你们两个听得懂就听,听不懂就当没说。
见到二人比刚才还吃惊地瞪着自己,尉迟洪道一双牛眼几乎将眼珠子瞪出来,李愔还好,反而是将一双凤眼低垂,眯着眼盯向自己。显然二人已被她煽晕,不由微微一笑:“怎么?听傻了么?”
“你都是怎么想出来的?”半晌,尉迟洪道才回过神来,点着头,激动地地说道,“你说的对,人类原来一直在不断发展着,我怎么从来没想过?”
想了想又说道:“我们要为人类的发展作出点贡献才是。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做?”
李愔没有说话,但内心的震惊比尉迟洪道还要深。他重新上下打量着杨悦,象是从来没有认识过她一样,感到杨悦的每一个动作都十分的新奇。眼前这个女人的想法跟一般女人不一样,太不一样。不只女人,简直是跟一般人不一样。他可能想过要建功立业,或者更多……但她的想法显然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地方,象在俯视着大地,俯视着人类,俯视着历史这个长河……他完全被她这种俯身而视的角度震惊了……
“现在?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先把‘文刊’编辑部建起来。”杨悦嘿嘿一笑,说道。把两个被她带着神游到太虚的人拉回到了现实中来。
尉迟洪道不作多想,已点头说道:“好,马上就建。我支持!”
李愔望着杨悦却无声地笑了。她明明急着建“文刊”一定有其他目的,却带着你去一个前所来有的高度转了一圈回来,又拉你进入到她的计划中。看上去象是在开玩笑,却又是半认真。明明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她却在谈笑之间联到一起……
“怎么样,你支持不?”杨悦见李愔不说话,张着大眼睛笑迷迷地望向他。
“我怎么会拒绝。”李愔从心低里暗叹一声,虽然明明知道杨悦刚才所说的一切与她急着要建“文刊”没有什么联系。可是她的思绪,不,是她的眼神,让他拒绝不了。他已别无选择!
李愔心头如被重锤擂过,轰得一声被击碎,坐直身子,紧紧握住她的手,沉声说道:“好。无论什么原因,我都支持你。”
展颜一笑,如朵朵花开,吹进李愔的心底。此时,他的心里如眼中一般,只剩下一朵胜开的笑靥……
“不行,这太冒险。”一个严厉的声音反对道。
“不过,我愿意冒点险。”
“为什么?”
一阵沉默。
“你应该知道,现在不过只是诗社,诗社还没有站稳脚跟,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写文章,会引起更大的注意。”
“我知道你说的对。”
“那你为什么还要心急?”
“我,只是不想让她失望……”
“我看你是迷了心窍。为了不让她失望?这也叫理由?!”那个声音显然已十分生气。
“江夏叔,或许没你说的那么严重。”
“你——”江夏王气恼的拂袖走了出去,丢下一句,“莫要学齐王,女人只是女人……”
还是教坊的绿水雅室。李愔独自一人坐在那儿,望着江夏王走出去的背影,有点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