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医相:开局和李清照私定终身
作者:将臣一怒 | 分类:言情 | 字数:119.1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八十五章 五百万贯国债
第187章 五百万贯国债
“医家要承销国债?”
一时之间,整个朝廷百官一片哗然。
“官家切莫听范正胡乱出邪方,老夫承认医家固然大兴,然而单单医家那点钱财,又能买下多少国债?”章惇摇头道。
范正郑重的伸出一只手。
“五万贯?”
百官眉头一皱,五万贯对医家来说,的确已经是尽力了,然而对于民部所需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章惇嗤之以鼻,范正未免太过于不自量力了。大宋所需钱财无数,又岂能是他一人能够解决,就连医家也不行。
范正摇了摇头,再次伸出五个手指头
“五十万贯?”
范纯粹微微意动道。
如果医家能够凑出五十万贯,那也可以一解朝廷的燃眉之急。
范正再次摇头,郑重道:“不!是五百万贯,医家愿意承销五百万贯的国债。”
“五百万贯!”
此刻满朝震惊,五百万贯是何概念,大宋每年给辽夏的岁币也不过是八十万贯左右,如此已经是大宋极为沉重的负担了,五百万贯足足是六年多的岁币总和。
“这不可能?就是将医家卖了,你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吕大防冷笑道。
“医家的确没有这么多钱!”范正毫不避讳的承认道。
“然而天下富商百姓却家有余钱,就单单以开封城的财力,消化完这五百万贯也并非难事,以朝廷的信誉,再加上医家作保,定然能够短时间为朝廷筹到钱财。”范正郑重道。
赵煦心中一动,民间的确可以拿出五百万贯,此策或许可行。
“范太丞一心为国,臣等佩服!”章惇迫不及待道。
范正承销五百万的国债之事若成,短时间解决朝廷的财政危机,对新党来说,可以大展身手。
如果范正失败,邪方金身失败,新党可以趁机赢回在官家心中的位置。
“臣亦赞同!”
吕大防等一众旧党大臣也纷纷赞同。
朝廷出面借贷自然有些抹不开脸,如今多了医家这层遮羞布,自然再好不过。
而且五厘的利息实在是太香了,哪怕是守旧的吕大防也觉得是占了天大的便宜。
“臣反对!”忽然户部侍郎范纯粹出列道。
“嗯?”
满朝百官眉头一皱看着范纯粹,刚刚哭穷的也是户部,如今有五百万贯送到面前,户部竟然不敢要。
“范尚书护侄心切,本官能够理解,然而发行国债乃是利国利民之事,岂能以范家自身利益而避之。”章惇训斥道。
范纯粹苦笑道:“下官相信范正有把握为朝廷筹来国债钱,然而这笔钱足足有五百万贯,朝廷岂能一次性拿出,微臣担心朝廷到时候无法及时兑付。”
对于范正这个侄子,范纯粹算是彻底放弃了,任由他折腾,然而让他真正担心的则是朝廷的偿还能力,五百万贯的本金,外加五厘的利息,每年足足有二十五万贯的利息,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范尚书多虑了,朝廷不可能一次性需要五百万贯的钱财,可以将国债分成一年期,两年期,三年、五年期!每期定在一百万贯,如此一来,朝廷有钱可用,又不用一次性偿还全部本息。”范正解释道。
“一年一百万贯的本息!”范纯粹松了一口气,一年一百万贯的偿还,户部还是有这个能力。
“而且我们可以将一年期的利息定在三厘,两年期的利息定在四厘,三到五年定在五厘,既能减少利息支出,又能延长户部还款的年限。”范正轻松道。
“三厘!”
百官脸色一抽,没有想到范正再次降低国债利息,不过这对户部来说是好事,唯一的压力则转移到医家身上。
“臣亦无意见!”
范纯礼满意点头。
赵煦环视四周,见群臣再无意见,当下应允道:“准范太丞所奏,朝廷刊发国债,由医家承销!”
……………………
当下朝廷刊发邸报,大肆宣传限制民间高利贷、推行青苗法、以及国债之事。
“民间借贷,严禁砍头息,九进十三出,不得年息不得超过四分!”
“青苗钱降到年息一分!允许民间申诉。”
“官家英明!”
整个开封百姓一片欢呼。
无他,民间早已经对高利贷深恶痛绝,寻常人家一旦牵涉到高利贷,恐怕一不小心就会家破人亡。
而青苗法看似低息,实际上却多收一倍利息,再加上青苗法严苛,百姓同样对其没有好感。
朝廷此举可谓是大快人心,
一时之间,缺钱之人人心浮动,如此低息在他们承受范围之内。
“什么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是对百姓敲骨吸髓罢了!”
一个老者对此深恶痛绝道,在他看来,无论是高利贷还是青苗法,皆是害民之举!
朝廷真正要想帮助缺钱的百姓,最好像义庄一样,无偿帮助百姓,如此方是惠民之举。
“这位老丈这就有些偏颇了,一分利息已经是自古以来最低了,更何况就连朝廷借钱都要付利息,更何况普通百姓。”一个商户指着邸报上的国债信息,叹息道。
“朝廷发放国债,一年三厘,…………,五年年息五厘!到期偿还本金!”
不少百姓看着三厘到五厘利息,不由眉头一皱。
刚才青苗法年息一分的利息已经是人人欢呼,称其为善政,然而国债的利息竟然最高在五厘。
“国债五厘,青苗法贷出一分,朝廷打得好主意。”老者冷笑道。
商户却摇头道道:“民间放贷有风险,万一收不回了岂不是打水漂了,而借钱给朝廷,虽然钱少,但是胜在安全。”
“安全?尔等忘记交子之祸了么?”老者顿时冷笑道。
“交子!”
开封百姓顿时哗然。
大宋的商业繁华,川蜀之地就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然而由于朝廷过度滥发,造成交子的崩盘。
尤其是仁宗和神宗时期,西北战事紧张,多次滥发交子,让交子大大贬值,如今的交子已经人憎鬼厌。
如果朝廷一旦不能及时兑换国债,恐怕就会如同当初的交子一般。
一时之间,关于国债朝野议论纷纷,惊疑不定!
哪怕有五厘的利息的诱惑,却依旧选择观望,毕竟他们想要图朝廷的利息,却害怕朝廷图他们的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