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四合院之跌宕人生

作者:行道人 | 分类: | 字数:107.2万

第225章 忙碌之余,熟人来访

书名:四合院之跌宕人生 作者:行道人 字数:2378 更新时间:2025-02-10 01:56:17

眼看着没戏可看,李元收回念力,重新躺平。

第二天出门时,就看到前院几个老娘们聚在一起嘀嘀咕咕,不用想,就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李元出门推车的声音惊到了他们,他们齐齐转头,看是李元,齐齐和他打着招呼。

他也是客气回应,身后带着浓浓的八卦味,赶往学校。

刚进实验室,就遇到李主任,他明显老早就到了,一直等着李元。

现在李主任正在谋划,在动机系新成立一个专业,那就是特种材料学。

反正现在没有这门学科,化学系在1952就停办了。

学校里搞材料相关的主要是围绕着核物理。

借着压电陶瓷的东风,他想着扩大动机系的规模。

他经常和李元聊天,非常笃定将来传感器技术前景一定无比广阔。

压电陶瓷更是可以应用的各行各业,所以他早就有了这个想法。

现在为什么这么积极,就是想抱着军方的大腿,扩大压电陶瓷实验室的影响力。

二人边走边聊,很快就进入一个小型会议室。

里面坐着郑钧教授、黄教授、肖剑和王静香四个老熟人,还有几个高年级的学生。

二人刚一进入会议室,里面的人都客气的起身相迎。

尤其是几个学生,眼里都是狂热。

他们可是了解这位学弟,简直是神人,无论他们问起什么,他都能够给出一些建议。

没有办法,这就是代差,后世的信息大爆炸,让人很容易就能够获取到各种信息。

尤其是某音,里面有太多天文、地理、历史、科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李主任坐在主位,李元自然而然坐在了左手第一个位置。

阳光正从窗户射入,以对面的视角,李元似乎全身散发着光晕。

李主任敲敲桌子。

“好了,开会。

接下来主要是开展传感器小型化研究,李元同志亲任组长,我和郑教授为副组长。

下面有组长李元布置任务”。

与会的几个教授老师,都眼露诧异。

李元也是惊奇地看着李主任,一脸的探寻。

“大家没有听错,李元就是组长。

你们都知道,李元所有的课程都已经修满,本质上已经算是从我们动机系毕业了。

所以,我认为他已经有资格充当组长一职。

别的系我管不着,但是我们系,一定是能者上,庸者下。

在压电陶瓷领域,除了李元同志,谁敢称第一”。

今天李主任可是力挺李元,李元说是不感动,那是假的。

而且称呼也换成了李元同志,显得更为正式。

几位教授、老师也是微微点头。

下面的几个学生,恨不得鼓掌,因为李元就是他们的骄傲,和追赶的目标。

李元感激地看了李主任一眼,“各位老师、同学们、李主任,早上好。

我这里有一个初步的方案,大家看看是否可行。

首先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无尘车间,它能有效地避免灰尘污染,具体指标和要求是。。。”。

“其次,就是要减小陶瓷的面积,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修改制备工艺流程。

它们分别是:原料制备、成型、烧结和后处理。

原料制备需要粉碎机和搅拌机。。。

成型需要小型压膜机。。。

烧结我们需要高温炉。。。

后处理主要分为抛光、镀膜、切割和电极化。。。

为了提升加工效率和成品率,我们需要在模具上做文章,那就是把在整块陶瓷上开槽,便于切割。。。”

李元把昨天想好的内容详细复述一遍,并回答了大家的疑问。

大家围绕着李元的方案开始讨论,其实更多的是学习和深入了解。

这场会议,开了整整一天,李元也是讲解了一天。

“好了,请郑教授负责无尘车间的建设,先写规划,资金和场地我来想办法。

黄教授,麻烦你和精密系联系,让他们帮助我们制造小型压模机。

。。。,

其他人整理今天的所学,不懂就问,就去图书馆学习。

谁要是跟不上大家步伐,不好意思,只好请你退出”。

好家伙,李主任为了成功,已经举起了杀威棒。

大家全都忙碌起来,李元反而空闲下来。

无事可干的他,开始继续完善COMS的制备工艺,但是前提条件是获得高纯度的单晶硅。

在56年制定的12年国家科学发展规划推动下,在57、58年开始半导体研究的。

在1958年硅和硅器件技术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

更严峻的是在当时的形势下,这一技术(包括原材料)各个科技强国对我国严格封锁。

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华清大学在1958年设立了半导体系。

并在1959年就发明了如何提取高纯度多晶硅的技术和设备。

多晶硅是拉制单晶硅的初级原料。

该工艺流程随后全部转移给京都玻璃厂进行生产,成为国内最早一批半导体原料多晶硅产品。

该厂后来成为我国生产硅材料的主要基地之一。

随后半导体系又拉制出第一根1英寸单晶硅,并开始研究晶体管的制备工艺。

虽然有着诸多的第一,可惜目前还不具备低成本量产的条件。

李元想的就是如何实现半导体工业化大生产,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

在《中级材料化学》里有着如何制备高精度单晶硅的工艺和设备介绍。

但是,同样的,当前的技术都无法满足。

所以他还得思考如何进行转化、优化和本地化。

好在已经知道了答案,推导过程,是李元最为擅长的。

毕竟他的大脑现在就像是一个杂货铺,可以进行跨学科技术拼接。

时间就这么慢慢流逝,很快,学校放假,李元也回到了大院。

这个寒假,他比较清闲,不需要再去实验室加班。

他也想着好好休息休息,好好放松一下神经。

每天早上完成早课,吃完早点,溜达到八卦区域,听几句八卦,就出去溜达。

有时候都能溜达到潘家园。

今天正准备再去一次潘家园,但是一大早就遇到一个熟人,陈兵。

“怎么个意思,今天不上班?”,李元调侃道。

“走,进屋说”。

看着他神神秘秘地,李元不得不回身把他迎进屋里。

“自己泡茶”,说完李元一屁股躺在躺椅上,老神在在地看着陈兵忙碌。

陈兵泡了两杯茶后,坐在李元身旁。“还是你会享受,这茶叶可是不好弄!”

李元端起茶轻嗅一口,笑着没搭理他。

陈兵又唠了几句家常,见李元不主动问,只好自己开口。

“机械厂现在遇到困难了,卢厂长想让老哥我探探你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