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香江依旧青山在

作者:三生圆梦 | 分类:都市 | 字数:10.5万

第22章 历史记载

书名:香江依旧青山在 作者:三生圆梦 字数:2322 更新时间:2024-09-16 15:50:20

?在主宇宙的历史记载中,金庸不是那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他拙于言辞,与他善于写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主持偌大一个《明报》集团,他平时却不太喜欢说话,不擅辞令,讲话很慢,似乎每个字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说出来。

有时,别人问得急了,他便会涨红脸,讷讷的,半晌说不出话来。所以他要交代员工办什么事,有什么指示或意见,或者与作者交汇意见,都喜欢以笔代口,写字条或者写信。以笔来管理一切,以笔来交际,这是金庸的特色。

他的字条往往写在明报有限公司的便笺上,还有固定的格式,上款某某先生或兄,然后列出要办或要解释的事,若干事情超过了一项,就会标明号码,逐项详细开列出来,下款常常署一个";查";字。

在数十年间,他在《明报》到底发出过多少张纸条或信件,虽然早已无法统计,但这个数字必定相当惊人,如果将这些字条集在一起,恐怕是非常有趣,而且将会给研究《明报》的历史提供第一手的鲜活的资料。

从《明报》到他的《明报》王国,就是在金庸他那一张张";字条";下成长起来的。

这些都是唐秋夜从大D内置资料库所得到的信息,而这个世界的金庸与主宇宙所记载的金庸,最大的不同之同,就是这个世界的金庸,不仅是一个善于言辞,还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家。

在明报《明报》最困难的时期,他用他那富有感染力演说,带领《明报》的众员工,走过一道道坎。

到如今《明报》已经是全香江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但不管如何,对于金庸的邀约,唐秋夜还是在第一时间给予答复,约好下星期二,与上次会面相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见面。

就算《迷失森林》连载金庸小说的事,在《明报》的头版头条上进行过报导,但第二期的周销量,并没有因此达到唐秋夜的预期。

但这还在唐秋夜心里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并且也不影响唐秋夜他未来对杂志的规划与计划。

所以他接下来的几日,除了修改杂志连载所需的小说与漫画外,就在众多报纸或杂志上,寻找可利用的信息。

直到某日,在包括《香江见闻报》在内,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被香江九龙总警司葛柏占据后。

唐秋夜才停下所有的工作,并打电话到公司,通知小昭《迷失森林》第四期延迟发售。

随之小昭就遵照他指示,处理印刷厂与杂志社接下来一周的工作安排。

同一时间内,香江各大报纸与杂志,只要与业兴印刷公司保持合作的,包括《明报》在内,都在第一时间内连系小昭,为第二天做准备。

虽然各大报纸所刊登细节有所不同,但大体内容就是说香江前九龙总警司葛柏,于1973年6月17日以警方证件进入机场禁区,避开出境检查搭飞机经星加坡逃回英国。

或许有些人不知道葛柏是谁,但唐秋夜知道,就是他才导致积聚已久的民怨爆发,并发起“反贪污、捉葛柏”的大游行。

而为了平息民愤,当时任港督麦理浩爵士委任高级副按察司百里渠爵士成立调查委员会,彻查葛柏逃脱原因及检讨当时的反贪污工作。

葛柏他曾任皇家香江警队外籍总警司,他在1973年6月成功潜逃回英国,企图逃避警方对他涉嫌贪污受贿而展开的内部调查,引起舆论哗然,事件更是促成廉政公署在1974年2月成立。

廉政公署成立初衷就是致力打击贪污,并即时接手调查葛柏案,全力缉捕这位曾红极一时的总警司归案。

最初由于英国没有香江《防止贿赂条例》下“收入与官职不相称”的罪名,,警方或廉政公署最初均未能引渡葛柏。至1974年4月,廉署得到已因贪污在赤柱监狱服刑的警司ErnestPercivalHunt作污点证人,指控葛柏曾收受某人港币二万五千元贿款,以安排某人得到某区指挥官职位。

并在1974年4月29日,葛柏于英国被捕。于1975年1月7日引导回港。同年2月17日受审,并经过六日半的审讯,在2月25日被判罪名成立,入狱4年,二万五千港元的贿款悉数充公。判刑后,葛柏被关在赤柱监狱。出狱后葛柏隐居于西班牙,以避开廉政公署对其贪污而来财富的诉讼。

也不知能不能算是受了葛柏贪污事件的影响,总之《迷失森林》停刊一期,也就是第四期,直到6月29日进行复刊。

也是今天早晨,发行第四期与第五期的合并号。

同时唐秋夜与金庸的会面,因葛柏贪污事件的影响不得不推迟几日。

推迟到6月25号,也就是在三天前,唐秋夜与金庸外加小昭与金庸的秘书,一共四人,在茶餐厅待了整整一下午,商议合作意向的同时也重新签定了合同。

而唐秋夜不知道的是,就在《迷失森林》发行第二期的同时,金庸也因为他,开始关注起了《迷失森林》这本还算是新生儿的休闲杂志。

并对其中的两部小说《天蚕变》与《秦时明月》产生浓厚的兴趣。

再加上《明报》几部主打小说刚刚完结,急需几部有潜力的小说,做后续主打,这时金庸第一时间,就想到唐秋夜与他的小说。

这才有了6月25号的会面。

现如今的《明报》,其销量对于小说的依赖性,与金庸处于创业期的《明报》,对于小说的依赖性,不可同日而语。金庸虽然封笔,但在《明报》上,用于刊载小说或散文的专栏,还一直保留至今,也就导致金庸时不时需要一些,拥有一定水准的作品用于刊载。

但问题是,在香江实力与地位与《明报》相当的出版物,不在少数,对于那些高水准作品的需求量,自然不可能小了。可不管什么说《明报》终究不是小报,不可能刊载那些毫无水准,甚至是低水准的作品。

而作为《明报》主力的那几位专栏作家,都因刚刚完结了上一部作品,还处在创作的低潮期,就算让他们继续且马上创作下一部作品。

那么这些作品,就算保持了上一部作品的最低水准,也会给读者产生一种俗套且老套的看法。

认为与作者的上一部作品,在文字处理手法丶情节推动丶人物关系丶世界观设定相同,缺乏新意。

因此此时金庸就需要想办法填补,因主力专栏作家处在创作低潮期而产生的空缺,也是另外推出几位作家。

只要拿的出好的作品,甚至可以是新人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