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重新活一次
作者:海里全是水 | 分类:都市 | 字数:227.8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77章 海研所
“是的,是一家瑞士的银行,名字是‘斯科尔银行’。这将是最近公司的核心工作,一定要保证收购工作顺利进行。
这件工作你和吴大伟一起处理吧,让他尽快去瑞士,先对斯科尔银行进行全面调查。”
孙大海回到房间,立刻给乔宏伟打了电话。收购一家银行的准备工作非常繁琐,完成收购耗时一年以上,是非常常见的。
只不过孙大海非常重视这次收购,他希望能尽快进行,以免出现意外情况。
“什么,吴大伟现在就在欧洲?那太好了,你马上联系他,让他尽快到位于苏黎世的斯科尔银行总部,与银行经理哈瓦特·史密斯先生建立联系。我这就把地址、电话都给你传真过去。”
孙大海把戴维德写给他的联系方式交给高屹,让她马上到宾馆大厅的商务中心去发传真。
随后,他又给老威廉和欧阳慧慧打了电话,告诉他俩岛城这有块地皮,可以自建店铺,要他们尽快派人过来处理。
所有电话打完,都快到晚上十一点了。孙大海长叹一声,没事的时候闲得无聊,一有事就是成堆的一起来,这日子还能过吗?
孙大海昧着良心在房间里自怨自艾,然而他也不想想有多少人都被他的电话给带动起来了。孙大海抵达岛城的第二天,稀里糊涂的就多出来好几个项目。
……
第二天一大早,孙大海带大家去赶海。这是孙圆圆昨天睡觉前提出的要求。孙圆圆很懂事,见到孙大海很忙,就一直没有烦他,这还是孙大海主动去问,孙圆圆才说的心愿。
孙大海也很自责,带着弟弟妹妹出来,自己却没有时间陪他俩玩。还好有高屹他们替自己照顾他俩,不过自己也要用点心,不然弟弟妹妹心里会埋怨自己的。
知错就改的孙大海,带着大家赶完海,吃午饭时与赶来陪他们的李小龙商量,借招商办的中巴,去崂山玩几天。
这个要求很简单,李小龙饭后打电话,不仅要来了中巴车,还为他们安排了一名家就住在崂山的工作人员,给他们当导游。
当天下午,在午休结束之后,孙大海一行离开八大关宾馆,前往崂山。走之前,孙大海特意到前台给戴维德留言,告诉他两天之内就有人会来和他谈房产的事,请他留意。自己带弟弟妹妹去外面玩了,几天后就回来。
孙大海没有食言。四天之后,孙大海他们回到了八大关宾馆。看得出,大家玩得非常开心,回房间的路上,还在叽叽喳喳地讨论一路上发生的趣事。
孙大海回到房间,正在收拾东西时,房门被敲响。巴特尔把门打开,乌泱泱进来一群人,为首的正是黄菲菲。
黄菲菲是昨天到的,孙大海在崂山时已经知道了。她是应邀前来参观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顺便与他们讨论深度合作事宜。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几天前街道接到食为天的电话,知道食为天准备与他们合作,在岛城建立一座海水养殖基地。
食为天与农大和农科院深度合作,实现双赢的事,在科学界已经成为了一个榜样。无论是正式的会议上,还是私下闲聊,食为天经常被提及。
现在,国家逐渐将科研经费集中到重点项目上,而不再像从前一样,雨露均沾,谁也饿不死,但谁也吃不饱。
许多科研机构的领导都很头疼,课题自定,经费自筹,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这让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思维方式的研究机构,都觉得很是茫然。
就在这个时候,食为天的事迹为大家指明了方向。原来没有了国家下拨的科研经费,依靠与企业的合作,科研机构也可以过得如此轻松惬意。
只可惜,目前国内像食为天这样的企业真是太少了。
在现今华夏的经济结构中,国企占绝大多数。但国企大都不重视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一旦发现适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就会通过行政手段直接索取,有时候甚至拿来就用。
这是国家多年来执行计划经济所形成的弊端,并不是一下子就成扭转的。可科研机构从国家得到的经费逐年减少,这就逼着领导们改变思想,面向市场主动出击,而不是继续躲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做着所谓的课题研究。
海研所的刘所长,是位着名的海洋生物学家,在学术上取得过诸多研究成果。可是,他却在为钱的事情发愁。
科研经费的减少,自然也波及到了海研所。所以许多原本就经费不足的项目,这下基本就停滞了下来。刘所长别说给员工发福利了,再这样下去,每月的工资都要成问题了。
几年前,他组织海研所里的精兵强将,成立了一个课题组。花了不少宝贵的外汇,连续三次从美利坚引进良种海湾扇贝进行研究。
经过全组人员几年来夜以继日地潜心研究,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在近期初步完成,建立了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和全套的本地化人工养成技术。
可是,当刘所长兴冲冲地参加市里经济发展研讨会,向几家国营养殖场做宣传推广时,遇到的却是漠视和敷衍。
刘所长很是不解,他不甘心得到这样的结果。已经年过花甲的他,连续多日冒着酷暑,赶往几家国营养殖场,努力想做通他们的工作。
最后,一个相熟的养殖场领导看不过去,私底下告诉他,现在各养殖场的主要精力都在养殖对虾。对虾不仅养殖技术成熟,而且市场需要量极大,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更为关键的是,对虾是可以出口创汇的,这对各家养殖场的领导,有着致命的诱惑。要知道在这个年代,整个国家从上到下,对外汇的渴望几乎是无止境的。
许多单位甚至宁可亏本,也要完成出口创汇任务。因为这才是上级领导考察他们工作业绩时最看重的。
至于亏损,国营企业并不担心。出口退税加上各级政府对出口的奖励,就足够弥补亏空的。实在不成,企业还可以找上级单位要拨款,或者银行贷款(可以一直拖欠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