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1980
作者:镶黄旗 | 分类:都市 | 字数:1.2千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79章 宫廷艺术
第479章 宫廷艺术
过去,对于矿石质熔炼成的有色半透明材料,经加工制成的饰物,一般都称之为“玻璃”或“琉璃”。
“料器”一词,是京城最先在本行业里通行开的。
不用“玻璃”或“琉璃”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为避“流离”、“破离”的谐音。
二是为了区别于建筑中使用的琉璃和近代透明的玻璃。
三是从制作技巧上论,料器一般体积俏小,主要用于室内或案头陈设,以及佩饰等。
做工更是尤为细腻,属于人造珠宝和人造宝石范畴。
与建筑琉璃和工业玻璃相比,艺术品位无疑要高得多。
所以“料器”,也就成了以玻璃料条加工制成品的简化词。
后来沿袭下来并普及全国,以至成了自制玻璃器的同义词,也就成了手工艺品的一个行当。
京城料器的历史远可追溯到元代,不过,兴盛却是到了清代时候的事儿。
主要原因是因为清代舆服制度用料珠极多。
而且从康熙朝起,国人便有了吸鼻咽的习惯,需要制作大量的鼻烟壶。
这两项都大大刺激了料器生产。
当年的御厂就设在海王村,也就是今天的琉璃厂,时称“御琉璃”或“宫料”。
到了乾隆年,最有名的料器出自御厂一姓胡总监之手。
凡经他手烧制的料器花瓶、鼻烟壶、盘、碗,都标有“乾隆年制”款识,一直为后人所尊崇。
因人们只知其姓“胡”,“胡”字拆开为“古”、“月”两字,为此称其制品为“古月轩”制品。这么说吧,反正在清朝时,京城的料器的品种主要就是料珠、套料鼻烟壶、古月轩、以及妇女所用的各种簪环、戒指、纽扣、首饰等,其他品类还没有涉及。
直至清末光绪年,才渐渐出现了各式的料器花台、瓶、碟、灯等生活实用物品。
辛亥革命后的 1930 年,京城终于有了本地自产的料棍。
自此,料器的价格因为制作原料破除了“广料”和“日料”的垄断,逐渐降低下来,变得越来越亲民。
于是不但出现了料鸟和料兽的品种,连料花和料果也发展起来。
京城人开始仿效过去宫廷摆放珠宝玉石盆景的做法,也在家中摆放料器花卉盆景和料器蔬果,以显富贵荣华。
甚至由此引起流行风潮,料花和料果一时成为富户殷实人家必不可少的陪嫁之物。
至于宁卫民初次感受到料器的美,那还是托了他师父的福气。
因为头些年,康术德被街道退赔归还的东西里,就有两个保存完好的料器花卉盆景,和一个料器玉米镇纸。
宁卫民当时看见,就忍不住惊叹,这几样东西如此晶莹剔透,惟妙惟肖。
近似于真实,却远比真实更美。
再听老爷子说,那都是过去在东安市场内的东记珠花店买的,总价大概是十二块大洋。
宁卫民就更惊讶这种玩意的性价比之高。
要知道,这样的料器虽也不是当年一般老百姓可问津的。
但别忘了,按这个价码,上百盆的料器盆景也换不了一盆珠宝玉石盆景啊。
偏偏两者在视觉效果上的差距却没那么大。
确实,比起以翡翠、黄金等制出小树的造型,上面满缀美玉、玛瑙、珍珠等攒就的花朵,配着碧玉雕琢的绿叶,立在珐琅彩盆里的宫廷珠宝玉石盆景。
民间的料器盆景无疑显得素净了许多。
远没有那么颜色多变,珠光宝气,璀璨无伦。
可是玻璃的流光和通透性都很好,做出来的花卉一样光泽亮丽,冰肌玉骨。
所以说,料器几乎可以媲美宝石的魅力,同样具有富贵娴雅的气象,属于文明的顶峰才会具有的艺术品位。
也正是因此,宁卫民才会动了以大胜小的心思,决心要弄上一批料器花,料器果来镇堂。
打算就依靠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妙技巧,大型盆景的壮丽气派,来压过听鹂馆和北海仿膳的珠宝玉器盆景去。
他的具体的想法是,根据工艺美术花果题材的习惯,以佛手、葫芦、石榴、蟠桃、葡萄等蕴意吉祥的象征标志为主题,每一样都要给饭庄弄上一对一人高的大盆景。
再不济也得这五种花果树一样一个。
此外,再弄点按实物比例来的料果,什么瓜果梨桃摆成一个果篮。
什么黄瓜、扁豆、茄子、白菜的,摆成一个菜篮。
再弄点红枣、栗子、花生、瓜子之类的当点缀。
然后把这些都在迎宾的台面上摆在一起,那是多么的吉利,多显丰美啊。
显而易见,用这些料器来为餐厅招揽客人,可比三十年后,餐厅惯以给客人展示那些PVC仿真菜高档多了啊!
别说保准儿大多数人都没见过,第一眼一定会产生极为震撼吃惊的感受。
就是连他自己,光想想都兴奋莫名。
于是为此,在拜访了宫灯厂之后,没过几天,宁卫民和乔万林才会一起又来到了龙潭湖边上的京城料器厂。
应该说,由于已经联系过了好几家的工艺美术行业的工厂。
他们对于此行能在料器厂顺利达到目的,是挺有把握的。
不为别的,整个工艺美术行业的处境应该都差不多,京城料器厂大概也免不了被外贸欺负。
那当然就会热情相待,极其欢迎他们的到访。
唯一不稳定的因素,其实倒是宁卫民个人,总爱大撒巴掌,冲动消费的问题。
于是乔万林就提前给宁卫民打了预防针,再三嘱咐,要他千万千万别再胡来了。
即使真管不住自己,怎么也得先谈好正事才行。
可万万没想到世事无绝对啊,人家料器厂还真就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存在。
居然是整个工艺美术行业里混得风生水起,极为滋润的一个企业。
他们二人一到了人家厂里,当时就被上万平米的生产规模震住了。
而人家压根就不拿他们当回事,厂长和书记全没露面。
仅仅一个业务科科长接待的他们,而且对他们的需求相当为难,一看就是当成麻烦了。
于是原本稳拿把攥的计划,也就出了问题。
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敢情玻璃制品这种东西,不同于其他工艺美术制品。
因为用料纯粹,是一种非常便于和工业生产结合在一起的产品。
别看外贸照样也压料器厂的价儿,照样不讲理欺压。
可料器厂在民用商品上找到了突破口,比如生产发卡,头面珠花啊,实用灯具,钥匙扣什么的,大部分可以内销,压根就没指望外贸。
而且还在技改方面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从1966 年开始,京城料器厂就开始在料器生产中试用模具。
1968 年研制成功煤气与模具的结合,从此使以手工制作的仿玉兽和仿玉人物能够进行半模具化生产,一般工人也能制作五六斤重的产品。
还能仿制出如碧玉、墨玉、白玉、青玉、翡翠、孔雀石、红玛瑙等各种天然玉石的颜色。
同时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也不断有所进步。
像把发卡的铜托改用铝制,从此轻便不生锈。
背上添了齿儿,使佩戴时不易脱落。
串珠的皮线改用机制南皮线,降低了成本。
头面珠花、珠凤,有制珠、退珠、选珠、串工、攒工工序。
每支原成本两块八毛钱,降低到一块一毛钱。
目前甚至在研发能模仿琥珀颜色的有机玻璃……
总而言之,京城料器厂在走低端路线,生产实用商品的探索上,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已经把原本单纯吃手艺,工序复杂的生产模式抛弃了,转变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生产的工业工厂。
人家现在别说根本不指望外贸吃饭,就是他们产出的这些低端商品,要通过外贸卖出去,也能赚到钱呢。
正是为此,京城料器厂算是吃着工业化的甜头了。
心思全放在怎么提高产能和进一步降低成本上。
对于采用传统技法,费心费力制作大型的高档料器盆景,人家根本不感兴趣。
于是乎当宁卫民询问定做盆景的价格和时间,那个科长干脆就摇头拒绝了,直接说接不了。
理由是本来能做这种活儿的老师傅就不多,还得完成上面交代的政治任务和出口任务,所以只有抱歉了。
顶多了,可以带他们去厂里的小卖部看看,就像参观的外宾一样,赶上什么盆景才能买什么盆景。
至于库房,根本就没必要进。
因为库里压根就没有宁卫民所需要的那些传统题材高档商品的存货,都用来放流水线下来的商品了。
这样最终,宁卫民和乔万林也只能是在京城料器厂买了些少量的传统题材商品而已。
包括一个料器白菜,两三根的料器黄瓜和玉米,几个料器橘子,蟠桃和苹果。
还有八盆不过五十公分高的花卉盆景,这就是全部了。
要说漂亮是真漂亮,价格也不贵,总共也没花一千五。
可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更没想到的是,最后临别时,还因为一点小事,彼此闹得挺不愉快的。
其实什么都不为,只是因为乔万林突然想起了“葡萄常”,顺便问了一句。
结果这位业务科的科长一下就把脸耷拉了。
直接告诉他们,“葡萄常”就是民间手工艺,那是“耍货”,哄孩子的东西。
他们厂是真正的“宫料”,由过去的宫廷工艺发展而来,压根不是一回事。
而且特别郑重的声明,“葡萄常”从来就和他们京城料器厂没任何的关系。
要找“葡萄常”啊,他们只能去街道厂去找。
好嘛,那叫一傲慢啊!话里话外也是够噎人的!
弄得宁卫民和乔万林完全莫名其妙,就被严辞教训了一顿。
最后这位大科长更是一甩胳膊,连送都没送他们,径自去接“紧急电话”去了。
得,合着把他们给干晾了。
等坐上汽车出了厂门,宁卫民和乔万林他们俩还合计这事呢。
乔万林气愤填膺的说。
“难不成这科长跟‘葡萄常’有仇不成?人家刨他们家祖坟了?连问一声,都这么大反应?”
宁卫民在心里掂量了掂量,倒是摸着点脉络。
“我觉着吧,这‘葡萄常’要是真有名的话,那备不住就老有人去料器厂打听。弄不好这主儿啊,是被人问得多了,烦了。”
“另外,也你听听他刚才那话,还民间耍货呢?他们倒是自诩宫廷艺术,真是把自己挺当回事。可干嘛又放弃不顾了呢?如今就他们厂批量生产的破玩意,丑的我都没法看。”
“居然把鸟做成鸡,把马做得像骆驼,还花无正形,怎么做怎么行?狗屁!咱们买回来这些老艺人纯手工的东西,怎么这么规范漂亮?”
“所以说呢,要是民间耍货比他们厂出的东西强,他们心里难受不难受,会不会觉得丢人?”
哎,还别说,同行相轻。这倒是可能的。
乔万林也不觉点头,很是赞成。
但他又有点发愁,下面该怎么办呢?
是应该彻底放弃?还是去旁边的玉器厂去看看玉石盆景?
便宜买不着了,那就换贵的呗……
没想到宁卫民对他给出的选项哪个都不选,理由也说得很明白。
一,就这么放弃不是他风格。而且也没更好的替代品了。
二,玉器厂就不用去了。
因为宁卫民师父康术德就在那厂子看大门,价钱早就摸过了,差距太大。
一个和他们今天弄回来的料器盆景同样大小珠宝玉石盆景,出厂价就得万把块钱。
买上四五个,就得好几万啊。太奢了!
所以啊,最靠谱的办法,就是想办法找着“葡萄常”。
哪怕人家只做葡萄一种料器,那也行啊。
真要是街道小厂倒好了,那价格肯定实惠。
就这样,乔万林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打听“葡萄常”的下落。
还别说,服务局的渠道就是消息灵通,很快就得着准信儿了。
但是这个消息可不怎么样,大大出乎俩人的意料。
敢情这“葡萄常”早就不干了,这门手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