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穿男后,我励志成为bking
作者:闲情偶寄 | 分类: | 字数:50.4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03章 阅读分析
“不过,你爸有没有打过你”,李华笑得贼兮兮的,对这个问题他还蛮好奇的,他有点想象不出来高小胜挨打的样子。
就那张脸,怎么说呢,他反正想不出来,高小胜他爸在后面拎着个皮带或者一个擀面杖,然后他在前面一边跑,还一边叽哇乱叫着。
想着想着,他忍不住笑出了声,这场景真的挺好笑的。
“没有,你是不是在想我挨打的样子”,高小胜眯了眯眼睛,李华的心思全写脸上了,怎么看都有些贱嗖嗖的,一脱裤子高小胜就知道他要放什么屁。
就算打过高小胜也死不承认,开玩笑,这要是承认了,岂不是有损他光风霁月的形象吗,他以后还怎么在李华面前做人(装逼)啊。
“真的,我怎么那么不相信啊,你居然从小到大没挨过打”,李华有些狐疑地说道。
“没办法,命好吧,骗你下辈子就变小狗”,高小胜耸了耸肩。
没事的,发个誓又不会怎么样,再说了,那也是下辈子的事,跟这辈子有什么关系呢?
“唉,为什么会有人命这么好啊”,下辈子他要求不高,投胎投成高小胜这样的就行了,但是长相还是得硬朗一些,高小胜看着太柔了,比女的都好看,他想更爷们一点,阿兰·德龙那样的就正好。
赵芳芳和张敏慧之间的纷争,沸沸扬扬地传了好几天,成为了全班同学茶余饭后的谈资。
“咦,她们俩怎么还在一起走呢,闹成这样了,还能和好?”
“怎么不能,赵芳芳又是端茶递水,又是赔礼道歉,事又不大,可不就和好了嘛”。
“也是,不就是讲张敏慧喜欢高小胜嘛,这有什么,我敢打包票,咱们学校十个个女生里有九个都喜欢他”。
“那你喜不喜欢”。
“自然是……看我不挠你的痒痒,就想套我的话是吧”。
两个女孩闹作一团,你挠我一下,我挠你一下,这话题便就这么翻过去了。
没过多久对赵芳芳和张敏慧的议论更是寥寥无几了。
毕竟马上就要大考了,自己的心都操不过来,哪有空管别人,有这时间还不如多背两个单词呢。
坐在考场上,高小胜看着语文阅读题沉默良久,行吧,《青春之歌》的节选,他又要皱着眉头写什么,“受过五四思想启蒙的林道静,敢于逃离封建家庭对她的冷漠和虐待,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中,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中”。
这本小说很进步、很革命,要情节有情怀,要内容有革命,主角的成长离不开“爱情”。
几十万字的小说,高小胜看完以后一点感觉都没有,连主角名字都不太记得了,要知道他甚至可以记住《罪与罚》的主角是拉斯柯尔尼科夫。
却记不住林道静三个字,足以说明这个故事对他没多大的吸引力,不仅是主角,故事的其他人物也都刻画的相当扁平,有点女性启蒙的意识,但又不多。
可能再过一百年,这本小说就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一点影子都找不到了,在文学史上很难激起一点浪花。
每次写“封建社会”这个词的时候,高小胜也相当的难受,这个词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他将社会分为了几个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但是这几个时期是根据西方社会历史来划分的,“封建”也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人家西方社会是封邦建国的制度,但是咱们国家从秦朝开始一直都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学过历史的人都是知道这一个知识点的,但是也绝对没有思考过封建社会这个词到底用的对不对。
“封建”已经成为了人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大方向上不做纠正,所以基本上基础教育阶段,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将这个词作为得分点。
类似的这种刻板印象,就不得不又提到鲁迅先生了,尤其是《祝福》这一篇文章,分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时,总要提到两点,一个是封建社会对个人的摧残,还有就是人情冷漠。
非常浅薄,鲁迅本人在第五层,但是在中学教育中就只分析第一层,就让人十分费解。
首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形态没有本质的联系,如果她的第一任丈夫不死,那么她的命运会这样悲惨吗?哪怕是嫁给了第二任丈夫,她的丈夫、她的孩子没死,她自己会陷入绝望吗?
孩子是被狼叼走的,跟社会应该没什么关系吧。其实,从这里是可以看出,祥林嫂的悲剧和命运有关,类似于古希腊中俄狄浦斯式的悲剧,也就是命运悲剧。
命运的无常,屋漏偏逢连夜雨,才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最后,祥林嫂也不是没有想过自救,她去寺庙里捐门槛,这里是说她封建迷信吗?实际上,换位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是她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后的最后一丝挣扎,求神拜佛都只是为了有一点精神寄托。
就类似于一个母亲为了她得绝症的孩子,在心里默默向神明祈祷,保佑她的孩子能够好起来,她心里未必不知道,神明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是心里实在是太绝望了。
她不知道除了向上天祈祷,还有什么办法来救回自己的孩子。祥林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活着已经够悲惨了,却发现死了以后还要被分成两半,最后只能去捐门槛来赎罪。
其次,就要说到人情淡漠这个问题了,祥林嫂都这么悲惨了,周围人非但不同情,还戏弄她。
实际上多读几遍就会发现,周围人不是没有同情过祥林嫂的,在听第一遍时她们流下了眼泪,但是祥林嫂不只是说了一遍,她每天都在提起她那被狼叼走的孩子。
那就有些受不了了,听一遍、两遍甚至是十遍,大家都会同情她,可是几十遍以后,就只剩下厌烦了,这就是人性。
不光是书里的这些人物,自己拷问一下自己的内心,可以做到感同身受吗?可以每天听祥林嫂重复自己的不幸吗?很难做到,甚至可以说,没有人可以做到。
所以,责怪周围人冷漠,何尝不是审视自己的内心呢,甚至作者本人都在进行自我审视。